文丨柳 恒
(湖北廣播電視總臺,武漢 430000)
在我國互聯網中心機構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一直到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4.85億人,可以說,穩居世界第一。胡錦濤總書記在對人民網視察中就表示,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與信息時代的輿論的放大器,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互聯網絡作為新時代的媒介對于社會的影響力。在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就曾經強調指出,“我們需要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對網絡文化建設加大力度,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在當前一方面是互聯網絡文化需要文化建設的強化管理,在另一方面是我國的政策要求推進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對網絡文明加強建設,根據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來采取有效的對策,進而讓我國互聯網事業健康發展。
我們所說的網絡文化屬于傳媒文化,而當前的傳媒文化又屬于信息文化,然而信息文化是人們文明發展產生的一種新文化。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所說的網絡文化就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當前信息時代出現的新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在網絡技術條件下產生的。在社會中,網絡文化既然是新衍生出的文化,就說明它與人類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但是也有著相對獨立的特點。
1.1 互聯網絡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 我們可以說網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集大成者,對于以往的文化形態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而具有不同特色,但是也有著自己的發展空間,出現了新的文化不代表舊的文化會消失,它們相互補充,找到信息文化中的一席之地。對于網絡來說,在信息的存儲與表達形式上,都是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也正是由于這種網絡先進技術支持下,才讓網絡文化有了優越性,進而使其技壓群雄。
1.2 互聯網絡文化是一種無界的文化 對于互聯網來說,能夠打破空間與地域的限制,創建了一個新的文化交流時代。對于網絡文化的涵義,從尹韻公教授的角度來看,認為這就是全球能夠同步的文化。還有些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網絡能夠將不同的文明整合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讓網絡文化成為無邊界限制的文化。
在近幾年,我國的網絡文化建設在整個社會的大力支持與大眾積極參與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1)我國的網絡文化建設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落后于西方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絡在我國開始發展,而在這時,西方國家的互聯網絡早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在我國互聯網絡發展初期,由于人們傳統觀念存在,因此忽視了對于網絡的管理,一直到網絡犯罪頻繁出現,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問題出現,讓人們意識到需要加強網絡管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網絡的文化建設進程十分落后,西方國家一直處于明顯的優勢。 2)由于互聯網自身的一些特點阻礙了網絡文明建設的發展。由于互聯網絡有著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等多種特點,讓現實中的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觀念都難以在虛擬世界中起到約束作用,而當前的網絡技術又不能有效地抵制網絡垃圾進而出現了網絡犯罪等問題。由于網絡這些特征被人們隨意利用,將網絡秩序嚴重破壞,阻礙了我國文明網絡氛圍的形成。
對于加強我國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胡錦濤總書記一直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強調,需要用創新精神來對網絡文化進行建設與管理,進而能夠滿足人民對于物質文化客觀需求。由于網絡發展中的開放性導致網絡文化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這就需要我們在采取一定措施對網絡文化發展起到防范與促進作用。
3.1 堅持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網絡活動 我們對于網絡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建設的指導思想,對我國互聯網也正與人民群眾的網絡行為特點進行歸納,并且與思想結合起來,通過先進的指導理論來占領網絡文化陣地,逐漸引導網民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進而使我國的網絡文化建設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3.2 強化互聯網絡“把關人”的作用 由于網絡充斥著虛假信息,因此需要有“把關人”來重新擔當起對網絡把關的作用。對于把關人來說,不僅要對網絡信息進行重新篩選與過濾,還要承擔起監督的責任,將信息進行嚴格把關來起到凈化網絡環境的目的。其次成立網上信息評論員,對于網上出現的不良輿論進行引導。
3.3 完善相關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對網絡文化建設塑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我們對于當前的網絡犯罪,既需要治標也要治本,因此必須要綜合治理。因為法律有著強大的威懾力,因此在網絡建設中法律是強制性的手段。我們通過建立相關的互聯網絡法律,讓法律成為了監督網絡行為的制度,進而能夠將網絡責任的主體與責任義務以明確的法律形式來呈現,讓人們清楚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進而規范人們的行為,用法律來導他們正確上網。
3.4 充分利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資源,建設網上的文化宣傳基地 對于文化來說,互聯網絡是載體之一,我們不能在網絡中忽視了對于人們的倫理道德教育。我國五千年的文明經歷了悠久的錘煉,有著博大精深的內涵。我們需要充分來利用這個優勢,政府可以專門來組織學者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成果逐步發布到網上,讓我國優秀的文化來占據網絡的主要地區,并且能夠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倫理道德資源通過有效地教育與引導,讓網民們能夠自覺地將宣傳中華民族文化道德作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進而建設網絡文化陣地。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我們需要根據我國網絡文化建設現狀與特點進行系統化的管理與建設,促進繁榮的網絡文化規范化、健康化,這是新時代對網絡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從普及網絡文化的基礎理論著眼,通過多種途徑對我國網絡文化進行針對性的管理與建設,實現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1]胡繼東. 網絡文化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03):12-15.
[2]李金秀. 我國數字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探討.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03):45-46.
[3]蔣引娣. 圖書館對網絡文化未來發展的影響. 前沿,2007(01):53-57.
[4]麻志姜. 淺談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 科技資訊,2006(36):103-106.
[5]包慶德,張燕. 系統探求:經濟生態一體化制約因素分析.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63-67.
[6]黃永炎,陳成才. 21世紀網絡技術對中國政治參與的影響. 理論與改革,2001(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