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 躍
(濱海電視臺,天津 300457)
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已經逐漸進入正常發展規律的軌道,并且以藝術的形態形成了獨特的創新思維情況,成為電視藝術的重要營養內容。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節目編導的創新思維機制是人們進行電視藝術生產的基礎保障,我們不僅要將藝術當作一種意識形態進行認識,還要將其當成一種生產形態進行看待,也就是說,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主體,編導們的創新習慣和意識,是促成節目成功的原動力。電視新聞內容的內容掌握是取自現實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素材,在客觀定位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而加工的過程就是新聞編導發揮創新思維的過程,無論是從客觀的角度,還是從主觀的角度,都要將新聞編導的主題意識和創新經驗融入到作品當中,完成作品的升華,當新聞節目作品的客體內涵得到客觀體現,新聞編導的創新思維就能夠賦予新聞節目符合實際又不失創新表現的內涵,因此,電視節目新聞編導創新思維機制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雖然電視新聞節目的創作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但其發展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因為電視新聞節目思維的創新問題成為牽肘節目發展的主要問題,筆者對這些牽肘因素進行分析,認為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電視新聞節目其實一種工業化模式的產品,從投入到產出,都必須體現出節目的效率性和成本最低化,即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數量和質量客觀的合格產品,但電視新聞作為即時性要求高的節目,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客觀真實并為觀眾廣泛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無疑給了節目創新極大的難度,這也是電視新聞編導創新思維機制的突破難點之一。目前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規模在世界前沿是空前的,各個電視臺為了搶占市場,就必須站在節目客觀、真實的角度上進行創新,培養新聞編導的創新思維機制,但與此不協調的是,目前節目創新力度有限,新聞編導的創新思維機制滯后,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3.1 激發新聞編導藝術創新思維的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維逐漸突破墨守成規的模式,接受新事物的興趣越來越濃,作為電視節目新聞編導來說,必須賦予節目創新的靈魂,以豐富的內容與多變的形式吸引觀眾,滿足觀眾對節目新穎性的需求。為了能夠激發新聞編導的藝術性創新思維,一方面,要重視電視節目主體的情感表現,調動觀眾的情緒和狀態,從觀眾的心理層次上引發共鳴,當然,情感的體現要有鮮明的視覺模式,包括傳統的電視造型表現模式,在所表現畫面中,要用形態、質量、色彩、動作、空間和時間交錯的模式體現出新聞節目的內涵情感,讓觀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們要巧妙地利用技巧方法將視覺因素注入編導的感情,使得新聞的內容更具藝術的感染力,在這方面,編導自身能力的自覺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2 為編導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編導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素質等,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模式推陳出新起到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外部環境也是促使新聞編導創新思維機制成功轉型的重要因素。為了獲取有用的電視節目素材,電視節目新聞編導應該具備獨立、負責任的精神,在各種不同的環境,甚至是具有危險因素的環境中獲取有用信息和反饋信息,滿足電視新聞節目的素材需求。
3.3 打破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創新思維具有推陳出新的作用,但習慣性的傳統思維模式禁錮思維突破。一般情況下,習慣性思維的思路單一狹窄,這種思維往往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筆者認為打破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并非對思維模式進行脫胎換骨,而是將傳統的思維習慣和創新思維習慣相結合,從各個方面和角度深層次地進行思維加工,進行大膽的假設,尋找各種思維的突破口,讓新聞編導能夠將習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結合應用,滿足電視新聞節目創新的結構合理性要求。
由上可見,電視新聞編導在節目的形成起到主體性的作用,其思維機制的結構是影響節目有效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從編導思維機制創新培養的方面入手,對新聞編導的思維習慣進行推陳出新,促使其適應節目的實用性要求。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的節目編導創新思維機制的形成,1)要激發藝術創新思維的能力,2)為編導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3)打破習慣性的思維模式,通過不斷的實踐,使得其思維習慣適應現實生活,并以全新的形式贏得觀眾的青睞。
[1]趙琦. 論電視編導創新思維機制的培養. 今日科苑, 2010(12):24-28.
[2]雷淑萍. 激發電視編導創新的機制探討. 中國電化教育,2003(12):37-39.
[3]楊術,王淑華. 淺談如何激發電視編導的創新思維.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