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
(鄭州晚報,河南 鄭州 450007)
總感覺在報社做攝影記者是幸運的,因為你每天都可以拿起最愛的相機,去見證不同的故事。
挎上相機10年來,腦子里經常會思考兩個問題:拍什么?怎么拍?
報紙作為新聞攝影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一直以來被很多攝影人視為重要舞臺陣地,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新聞攝影作品也層出不窮。
什么樣的照片才稱得上好作品?我想,每個攝影人對每一種攝影的理解都不相同。然而,在以記錄社會進程為根本的新聞攝影中,我們首先要遵循新聞攝影的本質——記錄。
講究構圖、捕捉光線、構思想法……當我們拿出一張張藝術味道越來越濃厚的新聞圖片時,很多讀者卻有些懵了:“是夠藝術,是夠漂亮,但真的看不懂”。
這不是一句玩笑,有這樣想法的讀者很多。記得自己2008年在報社做圖片編輯時,正好趕上報社組織的抽樣調查。有一天,竟然有幾位讀者提出一個意思幾乎相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出在曾被多位同事共同夸獎過的一張新聞配圖上。
構圖很講究、光線夠漂亮、視覺效果也很強烈。然而,讀者卻發出了疑問:“這樣一張看似很專業的照片,想給我們傳遞什么?照片里的信息是什么?”
靜下心來,筆者對著這張曾經感覺很成功的照片看了又看,意外發現,并不是專業攝影人士的讀者所說的話,卻很有道理。
一個原本普通的救助新聞,記者用了虛化前景,新聞主角的面部帶著豐富的表情被安排到畫面最右下角的位置,圖片下角還專門標注了說明:艱辛生活中的某某某壓力很大……
新聞主角是做什么的?生活的環境有多么艱辛?一個個讀者所關心的焦點,在圖片中完全沒有展示。記得其中一位讀者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照片最起碼應該交待新聞主角的生活背景,這樣才能喚起觀者的同情心。”
想想也是,該條新聞配發圖片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稿件效果,然而一張看似完美的人像攝影照片,哪能起到救助新聞的作用?
2010年10月,從四川一家媒體傳播到網絡的一組照片《10歲女孩無錢上培訓班,路燈下練芭蕾》的照片卻很成功,一時間占滿了全國各大網站新聞頭條的位置。
這組照片并沒有刻意去關注小女孩練習舞蹈時一張張艱辛的特寫表情,而是趁著各種生活環境,將小女孩和她父親共同的舞蹈夢想,格外辛酸的展現出來。
最終,這組照片打動了很多人,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的同時,練習舞蹈的小女孩也得到了很多熱心人的幫助,距離舞蹈的夢想越來越近。而且,很多愛心人士又把關注目光投入到更多追求藝術夢想的貧困孩子身上。
2009年6月,筆者拍攝的那張“最美鄉村女教師”李靈雨中收書歸來的照片在報紙上刊發后,被一位網友傳到了天涯論壇,一天十幾萬的點擊量和數百次轉載率,讓原本一張普通的新聞照片,成了網絡上的一張小“名片”。
很快,這張照片傳遞出的信息,讓很多人把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李靈背后的留守兒童身上。全國各地的網友和熱心人紛紛在網上發出號召學習這位“最美的女教師”,并發起了為李靈學校孩子們捐款捐書的活動。最終,李靈的事跡感動了中國,她背后的300多名留守孩子,也真的有了像樣的圖書館和漂亮的教室……
其實,從藝術的角度上講,筆者并不認為這張新聞照片有多么完美,甚至還能從畫面中找出不少明顯攝影專業方面的“缺陷”來。但恰恰或許就是這種真實和不完美,才讓讀者產生了一種共鳴。因為,讀者在這張照片中讀到了他們所希望獲知的信息。
“臉上刻滿皺紋的80后女校長,在雨中蹬著一輛破舊三輪車吃力前行,三輪車把上,懸掛著為孩子們回收教輔書的廣告牌……”正是這些真實全面的新聞要素,賦予了照片豐富的“社會價值”。
當然,并不是說拍照片不需要講究,形式感強烈的照片除了會給人帶來閱讀上的愉悅,還會用影像本身獨有的視覺沖擊力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強調對新聞現場進修飾和加工,必定也會損失掉照片本應具有的真實感,一旦把握不好,失去真實感的照片就會缺乏生命力,變得空洞,變得華而不實。
網絡信息時代,人人都是見證者。為什么越來越多來自非專業攝影人士拍攝的照片開始占據網絡,并能引起強烈反響?筆者想答案很明了,因為他們都簡單直觀地遵循了記錄類影像的本質,而這種本質,也就是照相機最基本的功能——記錄。
隨著讀者對視覺效果的要求愈來愈高,新聞攝影已不只是滿足于新聞事實的簡單記錄,需要我們努力去提高新聞攝影的內涵與藝術性。然而,我們同樣也應該切記,對新聞攝影的藝術表現形式切莫過度,否則,就會或多或少地掩蓋了新聞攝影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