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艷秋
近年來,“說新聞”之風盛行。可是主流新聞節目的播音,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還是播音員統領。這是因為,傳統的播報式,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樂于接受的一種習慣形式,其特點是“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感而不入,語尾不墜,語勢平穩,節奏明快,新鮮感強,基調各異,分寸恰當,語流暢達”。但是,字正腔圓不等于正襟危坐,語勢平穩不等于情感蒼白,莊重大氣不等于冷酷無情。情感是播音之魂,沒有情感,也就沒有藝術。新聞播音創作也不例外,情感是播音的基礎,對情感把握的好壞,是播音成敗的根本。
在播音藝術中,有三個基本要素:語音、語調、重音。語音強調的是音準,是普通話的基本要素之一;語調是語言的風格,是每個播音員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風貌的一種體現;重音就是斷句,如何讓所播的文稿聽起來有層次感。這三者構成了播音的風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難把握的是語調,語調是播音員播音風格的靈魂所在。
語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完全憑借播音員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不僅要理解作者的意圖,還要深化成為自己的意圖,在作者的意圖之上進行再創作。不同的播音員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播音風格也各不相同。
新聞播音員有其社會屬性,新聞播音也因此具有鮮明的政治情感色彩播音員本身具有社會屬性,他代表黨和人民,是喉舌、是代言人,不是單純的“傳聲筒”,作為黨和人民加強聯系的紐帶,他既要傳達黨的聲音,又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是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播報新聞的,在播音中的情感必然與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相一致,在播音中充溢著客觀的真實性,同時也融入了個人的政治觀點,應該表現為愛憎分明、真摯飽滿的情感走向。駕馭情感就是創造播音特色播音是二度創作,是在文章作者創作的基礎上的聲音再創作,播音是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須圍繞文章的語意表達來進行,不能脫離作者本意而另起爐灶。讓觀眾聽清文章的脈絡層次,理清事件的發展經過。新聞播音員的情感依附應該是新聞稿件的內容,播音員的真情實感不是憑空擁有的,也不是僅憑播音員個人的個性就可以隨心所欲,而是新聞稿件的內容為他的播音再度創作提供了養份。新聞節目中所傳達的當地黨委、政府的戰略決策,所介紹的當地工業經濟、農業生產的建設成就,以及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還有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痛斥,這些無疑都首先感染和影響著播音員,源源不斷的新聞信息形成了播音員情感的物質材料,只有是非分明、立場堅定、愛憎可辨,才能產生出強烈的播講愿望,生發出影響力很強的情感理念,這也是調整播音員情感走向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在不同稿件中尋找情感的微妙起伏,把是非褒貶“含蓄”地從播報中流露出來。在新聞播音的創作中,有的播音員追求平淡,毫無態度和情感,對所有的信息都抱著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態度,這樣的傳播者是生活的旁觀者,這樣的播音僅僅是文字的傳聲筒。還有些播音員往往希望以十分親切的態度來表達新聞內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但是通常都會是播報者“滿腔熱情”,而受眾卻不領情。播報新聞應該有熱情,但這種熱情必須按照每一則新聞的政策分寸和藝術分寸來處理。
消息類新聞寫作歷來結構嚴謹、布局緊湊、語言精練,播報的聲音形式當然應與稿件風格相一致,要具有“吐字清晰、語勢穩健、節奏明快、語言規整”的特點。盡管如此,新聞播音員要善于在風格變化不大的“稿件群”中尋找情感的變化,在相對“規整”的語言處理中尋找微妙的起伏,不能“睜眼看稿不動腦,張嘴念稿不動心”。新聞語流的走向要講究像山間的溪流順勢而下,但情感的走向則要緊緊圍繞稿件的“副語言”,花心思、動腦筋,把是非褒貶“含蓄”地從播報中流露出來,使傳播者和受眾雙方達到“認知共識”。這樣,新聞播報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處理,一組稿件聽上去就會“有聲有色”。
如何才能做到新聞播報愛憎分明、情感真摯飽滿,達到入而不陷、淡而不離的情感境界呢?我認為:
新聞播音員的良好的情感體現,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首先就是對政治理論的學習。這并不是堂而皇之的說教,而是新聞播音員的必修課。新聞節目是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基層黨委政府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來發布的,新聞播音員只有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感和洞察力,在播報新聞時才能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才能正確表達、準確把握新聞節目的情感走向。同時還要鍥而不舍、與時俱進地學習播音業務,沒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掌控情感往往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聞節目是群體協作的工作,是采編播的一個整體結晶。作為新聞播音員也要主動地參與到一線的新聞采訪中去,在與具體采訪對象接觸過程中,播音員能夠身臨其境,有真切的感受,可以為自己積累豐富的情感儲備,使自己離稿件內容近一些、再近一些,以更準確地把握稿件內涵。另外,采訪中那些鮮活的場景,會成為播音創作的源泉,自己親身參與采訪的的稿件播起來會感覺手到擒來、游刃有余,情感更加真摯。2010年7月28日,我縣發生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洪災,我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由于通信中斷,無法了解災情,我們驅車沿著明長旅游公路沿線拍攝,在明月鎮的福興村,站在島興橋上,雨一直下個不停,橋面即將被洪水沒過,我沒有顧忌危險將情況現場解說。之后又往前行,由于山洪暴發引發泥石流,大量泥沙堆積到公路上,車子忽然陷進泥沙中,我們下來推車,用鐵鍬挖開泥沙,可是泥石流不停地從山上流下來,遠比挖沙的速度快,身上被雨淋透了,腳上雨靴灌滿了泥沙和雨水,而且無法和外界聯系。幸好延吉公路段的鏟車經過幫助清理泥沙,才使我們脫離危險。然而為了了解災情沒有退縮,繼續前行,無奈當車子又行駛了20分鐘時,洪水已將公路路基沖毀,再加上路面上堆積了泥石流沖下大量石塊根本無法前行,才原路返回。當再次經過福興村,準備采訪運送救災物資的車隊時,島興橋突然坍塌,我和同事對洪水肆虐,島興橋瞬間垮塌驚險場景進行時事報道,讓全縣人民最快的速度了解到災情的發生,這一場面也多次被國家、省、州級等媒體采用,引起廣泛關注,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播音要有好的情感,然而好情感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播音員由內而外氣質的散發。優秀播音員的播音作品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這種播音中的情感“氣場”來自于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情。新聞播音員的情感素養非常重要,它是對新聞播音員的一種素質要求,需要長時間培養和磨練。
在生活里,播音員要養成多思考、多發現、多傾聽的習慣,從別人的感受中尋找情感基點,然后升華成自己的感受。要多欣賞播音名人名家的作品,從他們的經典播音作品中感悟情感的把握,尤其是一些優秀的詩歌朗誦。還有包括對新聞事業的無限熱愛、對社會、對生活、對他人、對家庭真誠的愛心。要走下播音臺多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勤于實踐、熟悉群眾,對社會生活和群眾的思想有真切的感受,準確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心聲。只有具備高尚的情感素養,才有可能深入挖掘不同內容稿件的“副語言”、“內在語”,進而調動情感儲備,按照受眾的需要,正確把握情感。
總之,播報式新聞播音既是一種社會活動,又是有聲語言的創作過程,是需要借助藝術手段來增強播報效果的,繼而產生藝術美。他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包括氣質修養、文學修養、聲音技巧、社會修養等。只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高,播音才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新聞播音員不僅要遵循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也要注意情感的運用和調動。越是成熟的播音員,就越會在駕馭感情的細微處下功夫,以更好地完成肩負的宣傳任務,才能更為受眾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