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盧安寧
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相繼出臺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國高校進入了新一輪規劃發展期,如何科學制定學校的戰略規劃成為了當前高校管理者關心的焦點問題。但由于目前我國高校實施戰略規劃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對于規劃,特別是中長期規劃的制定,不少大學在制定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困惑和問題,提出和解決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我國大學戰略規劃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目前,國內高校規劃部門制定規劃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學校首先由發展規劃部門牽頭成立規劃編制工作小組,學校主要職能部門參與;或者完全委托校內外教育科學領域的專家成立課題小組或者聘請戰略咨詢策劃公司制定。規劃小組或者咨詢公司通過搜集學校相關發展信息,在對學校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擬出規劃文本,經過征求各方意見等咨詢程序后,對規劃文本修改,然后提交學校領導討論通過。
該方式的優點是有相對集中的時間和人員來進行規劃編制,規劃的進程容易控制,但由于缺乏頂層設計與頂層溝通,加上規劃編制人員的視野和精力局限,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基層的聲音,往往容易使規劃陷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局面,即規劃與頂層期望存在較大差距,與基層師生員工的期待存在差距,這也是一些大學普遍反映規劃制定后難以落實的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高校制定戰略規劃,特別是中長期規劃,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學校領導層對規劃的制定要達成高度一致,加強頂層設計,而不是成立掛虛名的領導小組,對學校的未來發展定位、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總體目標等重要戰略規劃內容要達成明確的共識。一般而言,學校要成立由校長牽頭的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會由全體校領導、各學院院長、相關專家學者組成。戰略委員會下設工作若干小組負責日常工作,小組成員不必拘泥于校內主要職能部門,可以采取各種靈活的方式吸引“外腦”加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戰略委員會可以下設分委員會,分委員會的組成可以按學科門類方式,也可以按若干重大戰略發展專題組成,校領導分別參加到各分委員會進行專題討論,經過幾輪專題研討后,學校領導可以集中討論幾次,就學校中長期發展愿景,辦學理念、主要辦學指標等達成共識,規劃工作小組對討論結果進行整理,形成紀要。根據紀要精神,工作小組負責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工作,起草規劃調研討論稿,交戰略規劃委員會討論,委員會根據征求意見情況,進一步調整前期主要思路和指標后,工作小組擬出規劃文本框架,戰略委員會再次討論后,即可正式起草規劃文本。
自上而下的方式有明確的頂層設計和共識,一旦達成,文本的形成即可水到渠成。這一方式實施的關鍵在于學校領導層對于戰略規劃的認識和態度,尤其是校長的態度,大學校長在大學的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對規劃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校長要善于組織、和推動規劃工作的進程,積極思考學校發展戰略問題,帶領教職員工制定好學校的戰略規劃,并有效地將其付諸實施。
中長期規劃的時間跨度選擇問題目前在高校戰略規劃中往往被忽視,但時間跨度的選擇卻在規劃制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習慣制定的是五年期規劃,從“一五”到“十二五”等等。而在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的時候,時間跨度往往自由度較大,有10年,15年,20年等等,不一而足,顯得隨意性較大。這給規劃的制定帶來了兩個問題:對規劃制定者而言,在規劃制定過程中難以劃清5年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區別,從而造成規劃思路的混亂;在規劃發布后,對于規劃接受者來說,如果規劃時間跨度較短,則在內容上易于5年規劃混淆,如果展望時間跨度太長,規劃內容則過于虛空,不確定性太大,易給人以“空頭支票”的感覺。
因此,在規劃選擇時間跨度選擇的問題上要注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結合,時間太短,前瞻性不夠,時間跨度太長,不可預見性太多,宜采取長遠設計,分階段實施的辦法加以解決。此外,我國在戰略規劃時間跨度選擇上,絕大部分以五年為倍數,缺乏個性與靈活性,而在國外大學的戰略規劃中我們很難見到這種整齊劃一的時間劃定。例如華盛頓州立大學戰略規劃時間跨度選擇為2008-2013年,威爾士亞伯大學則選擇為2009-2013,其更多的是根據學校自身的情況或重要的時間節點如建校時間等來確定時間跨度,這種選擇方法值得國內高校借鑒。此外,“中長期規劃”一詞在時間界定比較模糊,可以用于規劃類別的描述,但實際規劃命名的過程中,則顯得不夠嚴謹,建議以國際通行的“戰略規劃”一詞替代。
中長期規劃的制定不同于五年規劃,必須具有前瞻性,同時因為時間跨度常因此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索,規劃的需要一定的彈性,中長期規劃是宏觀的、指導性的,但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是建立在對學校時間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得來的,是通過努力或者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是可以實現的。
對于中長期規劃而言,宏觀背景與環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國際國內與本區域實際的結合。二是要研究本地區發展的階段特征和趨勢,牢牢把握地區發展給學校發展帶來的戰略性機遇。三是要加強主要競爭對手的研究,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四是要動態、完整地搜集學校發展的信息,從而為自身戰略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國內高校規劃工作起步較晚,多停留在經驗型階段,規劃的制定缺乏必要的數據分析與支持,顯得說服力不夠,為此,建議在規劃制定過程中嘗試建立發展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為準確分析學校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為戰略規劃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持。
戰略規劃尤其是中長期規劃規劃所關注的重點在于謀劃全局、謀劃重點、謀劃長遠。因此在內容上應該與五年規劃有明顯區別,戰略規劃的重點應該放在大學辦學理念的確立,大學精神的整理,大學文化的塑造,大學特色的凝練。應涵蓋大學的使命、愿景、定位;發展理念、目標定位、學科建設、師資隊伍、資源獲取和分配、人才培養方式、管理制度、重大發展舉措等方面的問題。
規劃工作機構的設計實際上反映的是規劃思想,具體將戰略設想落實為戰略規劃,機構的設計和組成在戰略規劃活動中至關重要。
1.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學校首先要成立以學校領導層為主體的戰略規劃委員會領導中長期規劃的編制工作。學校領導的重視是做好規劃的前提,否則規劃就容易淪為規劃部門的自娛自樂。
2.改革規劃編制工作小組組成模式與工作方法,調整以職能部門為主的組成模式,建議在戰略規劃委員會下設規劃專題小組,專題小組撥專項研究經費,以公開招標形式產生。可以設計如下主要規劃小組:
SWOT分析小組:專門負責搜集學校宏觀、微觀環境信息,海外高校動態、競爭對手的信息等,綜合進行SWOT分析。
發展資源分析小組:負責對全校人力、經費、學科、科研、教學、后勤保障、發展用房用地等戰略資源進行統計分析,做到摸清家底,有的放矢。
調研與意見征詢小組:根據規劃編制工作需要,采取問卷、訪談、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專題調研;撰寫專項調研報告供規劃編制使用;組織或者參與各種意見征求活動,總結歸納各類意見和建議,及時提交報告給戰略咨詢委員會及其他專門小組供決策參考。
學科建設小組:綜合性大學可分學部組成分別組成文科、理科、工科、醫科發展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分別征求各學部校內外專家學者的發展意見和建議,形成各學科發展策略報告。
宣傳報道小組:戰略規劃的需要動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因此宣傳工作在規劃制定中必須受到應有的重視。可以成立宣傳報道小組具體負責制作專題網站、與媒體及宣傳部門開展規劃宣傳報道活動,宣傳解讀規劃,使規劃深入人心,發動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以及關心大學發展的各界人士參與學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