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 嫻
(合肥工業大學,合肥 230000)
新媒體時代中具有各種樣的藝術形式,但是新媒體藝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他并不是指雕塑、繪畫等傳統媒介,而是指傳統媒介以外的其他的媒介藝術,他是一種新的藝術學科,他的基本語言電子媒介與光學媒介,并且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實驗很可能會常常使用到新媒介材料,在20世紀中期,媒介的藝術實驗中應用了所有與電子媒介有關系的技術手段。像我們生活中經常所用到的全息圖像的人息互動、激光成像進行電子圖像、傳真機的異地傳輸、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大地藝術的實驗等。新媒體藝術種類也是非常繁多的,如虛擬現實藝術、遠程信息藝術、生物技術藝術、機器人藝術等,而這些被大部分學者認可是當代新媒體藝術。
1922年設計師WA·德威金斯在日本東京正式提出“視覺傳達設計”一詞,但到20世紀60年代“視覺傳達設計”一詞在民間被人知曉。“當時日本東京舉行世界設計會議,與會者認識到,在不斷擴大的影像媒體中,視覺和影像已作為獨立的傳達手段而存在,它們與其他傳達手段(如語言等)不同,而是更能得到充分表現的一種視覺傳達設計這一名稱的出現和認知,是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而原來的印刷美術設計所包含的種種活動和表現內容等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了包括映象(即影像)等新的信息傳達媒體,視覺傳達設計便應運而生[1]。”視覺傳達設計的目的雖然是傳達信息,但也脫離不開媒體。視覺傳達的信息載體表現也是非常的多,如色彩、圖形、影像、文字以及他們之間的編排關系等,在以后的發展中,媒介形式會連續不斷被擴充,視覺傳達的載體也會越來越豐富。
視覺信息是由單向信息往交互信息傳達發展而來的,過去,視覺傳達設計只是停留在平面化與靜態化的形態上,而現在開始漸漸地轉變為動態化、三維和四維化等各種形式。在媒體語匯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新媒體的藝術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很快被新媒體藝術設計者所利用起來,在視覺傳達創新與應用等方面讓大家覺得一切不可思議,因為在他面前藝術一切皆有可能。新媒體藝術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促進了設計的多元化和視覺傳達設計文化多樣性發展,也影響了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的結合。在多種媒介的影響下,視覺傳達把傳統設計形式方式給打破了,使得個性化、多元化等的特點被表現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上。
新媒體藝術具有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的體驗,讓視覺傳達設計因此更加具有新的生命力與活力。現代互動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上解讀了信息的完整傳達,更重要的是它讓觀眾參與其中。視覺傳達在設計方法和設計程序上沿用了傳統視覺傳達的技巧,但是也有一些方面的改變是非常大,比如說傳播信息、運用和展現等各方面。平面化設計的屏幕的“瀏覽”比“閱讀”更適宜。我們知道傳統媒介信息一般會按照預先安排的順序呈現給觀眾,但是新媒體藝術信息并沒有預先安排的固定瀏覽信息順序,他是通過相互鏈接的方式和以非線性的方式輸出展現給受眾們。為了使設計方式更具有易瀏覽性、易編輯性的特點,設計者將新媒體藝術運用到視覺傳達設計思維和風格方面。
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很明顯不能滿足21世紀受眾的需求。在這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讓信息有效的傳遞?我們該為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找到其新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書籍裝幀設計,為海報招貼設計,以及包裝設計,企業形象的設計是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在我國過去叫做平面設計,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圖形、色彩、文字的編排工作是放在二維空間內進行,使得信息被傳遞,然而要在這個新媒體時代中生存下來,我需要的是更新穎的設計形式和更好的傳遞的效率來吸引如今的受眾。
近年來已經有一些視覺傳達設計師由二維空間慢慢地向三維空間發展并且探索。比如說日本藝術家松枝悠希近年來所著的作品《逃跑系列》,成功的突破了過去傳統的二維印刷產品,也成功的把原來的二維平面圖為現在的三維模式,傳遞出來的的信息更能被受眾所接受且更加受歡迎。當然,在如今新媒體和新媒介下,視覺傳達設計并不僅僅限于從二維平面進入到三維形態,轉身為四維時空也并不是沒有可能,也就是說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中,設計者可以把時間的概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得設計理念更加突出,讓受眾對你所做的設計作品更加深刻。例如,哥本哈根氣候在2009年冬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中心有一個北極熊冰雕,因為氣候變化,這個巨大的北極熊冰雕也在跟著慢慢地融化,骨格也露出來了,他的本意就是在警示人類應該要關注我們生活環境氣候的變化。這個作品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很好的把信息傳遞出來。
正當觀眾對經常所見的靜態視覺信息產生審美疲勞時,動態視覺信息及時的出現了,為人們視覺灌入了新的生命力。視覺傳達設計由靜態設計發展為動態設計已經不再有任何技術問題了,也一定會變成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更能吸引受眾眼球的動態視覺信息,傳遞的信息量也會比靜態視覺信息更多。動態視覺信息不僅可以有效傳遞信息也使得視覺空間的利用率隨之提高了。視覺傳達設計的動態化離不開數字網頁設計和媒體廣告等領域,但并不代表視覺傳達不可以被其他領域去嘗試,比如說我們生活所用到書籍裝幀,包裝設計,標志設計等,這些都等著設計師們去探索與發展的。
設計在新媒體藝術下不斷的進步,視覺傳達設計身為藝術和科技的結合產品,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引入多元化的理念對打破傳統設計領域的界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如今的設計發展形式來說,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不再局限過去的傳統的設計手法,它一般都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藝術和技術的混合,使得他成為了新的藝術風格與設計理念的代表,視覺傳達設計走向多元化發展是毋庸之凝的。視覺傳達設計不僅是多元化發展的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他能夠把新媒體運用到視覺傳達作品中來,使得多個學科之間能夠相互交叉與融合,使視覺傳達設計向綜合性和交叉性方向發展成為一個趨勢。在新媒體藝術影響和發展下,很好的將材料學、心理學、美學等學科與視覺傳達設計融合交叉,也促進了視覺傳達向綜合化和系統化方向發展。
有物質設計就有非物質設計,他們的說法是相對的。新媒體時代之下,計算機已經作為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工具,使得一個新的設計領域出現那就是非物質性設計領域,他使用的技術手段就是數字化的設計和虛擬的設計。非物質性設計領域的出現使得我們設計作品形態更加豐富多彩,也說明了另一個道理,過去的物質設計中也許一直就存在了如今的非物質性的東西。非物質性設計主要是一種信息服務設計,使得科學與藝術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在這個高速化發展的信息時代,也許只有視覺傳達的非物質性設計才能滿足當代受眾的需求,這也是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另一發展方向。
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常常以填鴨式的方法來傳遞信息,但在新媒體發展時代下,這個方法并不適應,應該像交互式信息傳遞方式來傳遞信息。也就是說,傳統信息主要更加關注形式,而新媒體藝術更加注重的是設計的內涵和內容。那么何謂信息的交互設計?能夠輕松有效的信息傳遞,使得受眾愉悅的接受并體驗信息,當然這也需要視覺傳達設計師對信息受眾的心理特征及行為需要一定的了解。在新技術和網絡的發展下,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樣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人們對交互的體驗的感覺越來越重視,視覺傳達設計也應該滿足受眾需求適時適當地調整信息傳遞方式。
新媒體藝術的到來,使得視覺傳達數字化傳播技術更進一步的發展。虛擬化是數字化傳播的最主要的特征,虛擬化就是把看不見的東西視覺化。如今,視覺傳達虛擬化對人類的生活影響非常大,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視覺傳達設計師在設計某一作品時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多種虛擬手段把傳達的信息虛擬化,比如說設計師要將事物變成虛擬的數碼編號,可以通過構圖版式、線條輪廓、借助數字、色彩和圖形技術手法來虛擬現實。新媒體技術對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一些讓人出人意料和驚訝的手段,這些技術手段做出的效果讓攝影等難以達到的寫實和超想象,所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用在此處最合適不過了,因為虛擬現實交互性過程中所產生的奇特性、臨場感及真實性都是傳統視覺傳達設計無法超越的。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不僅促進視覺傳達設計的視覺效果也給人類帶來了獨特視覺享受。
把視覺傳達與新媒體藝術完美的結合給我們帶來的藝術效果是無法想象的,就像墨與水在紙上發生融合產生奇特變化一樣。在啟發了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理念和擴大了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同時,也實現了視覺傳達藝術的互動化、虛擬現實化、綜合化和多元化。在新媒體藝術環境下,受眾能夠更好地接受視覺傳達設計作品,視覺傳達設計也必將會隨著科技進步成為穩定的發展趨勢。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藝術語境下更具有傳播的動力,更能讓受眾感受到藝術設計與科技的融合。
[1]《品牌形象在產品設計中的延伸》發表于2006年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于2006年9月出版.
[2]人機工程學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包裝工程,2007(11).
[3][英]邁克爾·拉克.視覺語言[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10.10.
[4]伊延波.視覺圖形感性與理性的分析[J].藝術與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