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守東
(榆樹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吉林榆樹 130400)
顧名思義,電視新聞是指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活動圖像、聲音和文字為符號,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報道,而電視新聞編輯指的是對其進行篩選、整理加工和初審的工作人員。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媒體的競爭也日益的激烈,而受眾的心里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進而對電視媒體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加之手機和網絡等新媒體的不斷出現,使得電視媒體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想要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更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群眾對電視新聞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電視新聞編輯的質量卻無法滿足大眾的要求,當前,我國的電視新聞編輯卻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編排的模式不新穎,新聞內容枯燥無味等,這讓電視受眾感覺到無趣,導致了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和影響力逐漸被削弱。而且我國的電視媒體在新聞節目播報形式上略顯單一,觀眾對老套的新聞節目形式產生了審美疲勞,逐漸產生了厭煩的情緒,這充分表明了當前新聞編輯水平有待提高[1]。
對電視新聞編輯來說,除了具備較強的政治覺悟、道德修養和文化知識之外,還必須具備下列幾方面的工作能力。
第一,要有策劃組織能力。電視新聞編輯不同于其他編輯,電視新聞編輯的日常工作既要編稿也要組稿。在新聞策劃能力方面對電視新聞編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策劃主體思想要時刻緊跟上社會的信息、行業的信息和受眾的信息,同時加上新穎的內容和獨創的手法,努力使報道的內容成為當天新聞的焦點。而在組織能力方面,遇到重要的報道,需要準備哪些相應的稿件和相關的畫面,需要哪些人去采寫拍攝任務等,這些問題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與此同時,電視新聞編輯在組織報道時需要采取什么形式方面,不僅要做到與時俱進,而且還要有創新的思想。
第二,要有較高的政治敏銳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首先,對于新聞編輯來說,過硬的政治敏銳性是做好一個新聞編輯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編輯的最重要的條件。如果電視新聞編輯的政治素養薄弱的話可能會影響和誤導受眾對新聞思想性的理解。其次,由于新聞媒體需要正確的輿論作為導向,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對所有的新聞稿件必須明辨是非,對于一些片面的新聞或者與國家的政策方針相背的新聞把關不嚴的話,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新聞媒體要求編輯必須把好關。
第三,具有較高的新聞編輯能力。觀眾是電視收視率的關鍵,它直接決定了電視新聞事業的興衰,所以不斷提高為觀眾服務的能力是電視新聞編輯人員的責任,只有深入理解電視受眾的真實需求,時刻樹立為電視受眾服務的思想,才能使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達到了這種認識程度,新聞編輯人員才能做出真正貼近受眾的新聞作品,才能在選材方面以電視觀眾為中心,滿足觀眾的需求,只有這樣電視新聞節目才更有意義[3]。
第四,具有較廣泛的生活積累和專業綜合能力。電視新聞對于編輯人員個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編輯人員,必須把自己變成雜家,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在生活中不斷的積累生活素材,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另外對于編排藝術方面、寫作方面、社會交往方面等等,電視新聞編輯人員都要做好,這樣就可以使電視新聞真正成為電視受眾的知識來源[4]。熟練的專業技術知識也是電視新聞編輯人員必備的,在檢查和核對稿件和畫面的情節內容和基本事實兩個方面要做到毫無差錯,前后毫無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不違背科學等方面。同時,新聞編輯人員還要熟練地掌握改稿、配稿、畫面組合、制作標題和內容提要等技巧,更要懂得錄音、錄像、復制等技術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編播的速度和質量。
最后,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對于一個電視新聞編輯人員來說,新聞敏感度是一種最獨特的能力。能否快速的發掘新聞亮點就直接決定了是否能成為當天新聞播報的頭版頭條,能否成為受眾的興趣關注點,也就直接的關系到新聞的收視率。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點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價值,當然,新聞敏感度的高低依賴于對大量信息的掌握和對有價值信息的捕捉,這就又從另一方面要求新聞編輯人員必須掌握廣泛的知識。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電視新聞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電視新聞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就必須使得新聞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而對于電視新聞編輯人員來說,要想使電視新聞成為豐富多彩的節目出現在電視大眾面前,就一定要具備以上提到的幾項基本能力,只要這樣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才能使電視新聞的受眾越來越多,有效的推動電視事業的發展。
[1]胡曉燕.新聞工作者創新能力淺議[J].新聞傳播,2002(6).
[2]國家廣電總局人事教育司.新聞傳播學基礎知識[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胡旭亞.新時期電視新聞編輯能動作用的發揮[J].視聽縱橫,2006(2).
[4]孟勇.淺談電視節目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品質素養[J].活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