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春雷
(吉林省吉林市廣播電視發射臺,吉林吉林 132013)
新媒體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衛星通訊等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給廣播技術帶來嚴峻考驗,傳統的廣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了新媒體的激烈競爭,明確廣播技術的優勢和發展趨勢,與時俱進,使廣播技術緊跟新媒體技術的潮流,對于促進我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發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增至2.98億,普及率達22.6%,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1.1%,信息傳播網絡化和數字化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傳統的廣播面臨著來自數字多媒體的激烈的挑戰和競爭,網絡廣播技術應運而生。
網絡廣播是依托互聯網傳播平臺提供音頻、視頻服務的媒體,是傳統廣播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傳統廣播與互聯網融合的產物。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廣播聽眾越來越多,明確這一發展趨勢,促進傳統廣播與網絡技術的融合,是發揮廣播技術優勢、推進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2.1 選擇空間增大,互動性增強
傳統廣播的受眾是被動性接聽廣播的,受眾只能在固定的時間、有廣播的地方被動接聽廣播內容,受到時間、地點等多重限制,受眾自由選擇的空間較小;網絡廣播受眾可以隨時自主選擇節目形式、節目內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由選擇空間增大,同時,受眾可以主動與傳播者進行溝通、交流,互動性增強。
1.2.2 打破地域、時空限制
網絡廣播依托互聯網平臺,廣播得以覆蓋全球,哪里有互聯網,哪里就能接聽廣播,不再受到傳統廣播覆蓋面的限制,打破地域、時空限制。
1.2.3 改變廣播收聽方式
傳統廣播受眾只能“聽”廣播,而網絡廣播輕松實現了視頻廣播,使廣播收聽方式不僅僅限于“聽”,還可以“看”,使接聽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逼真,充分發揮了廣播信息量大、傳播迅速等優勢。
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顯然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如何促進傳統廣播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揮廣播媒體的優勢,促進廣播事業的發展,成為擺在廣播電臺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建立健全完善的電臺管理體制,是促進電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首先,廣播節目質量是電臺生存之本,電臺應完善節目制作機制,豐富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打造電臺“王牌欄目”,提高市場綜合競爭力;其次,完善節目調整機制,建立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為基礎的節目動態管理辦法,提高電臺工作者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衛星技術的發展,廣播網站應運而生,利用電臺媒體豐富的音頻資源和網絡互動性,彌補了廣播媒體“只可聽不可視”的缺陷,發展成為傳統電臺媒體進行資源整合、擴大傳播范圍的有力工具。通過廣播網站,電臺可以加強自身宣傳力度,拉近與聽眾的距離,例如,主持人可以透過網站看到聽眾留言,并對留言進行回復,增強互動性,了解聽眾對于自己主持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其融入自己的主持風格,使節目越辦越好。
依托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廣播電臺各功能網的有效互聯,形成電臺統一廣播臺網,進行高效管理,從而適應時代對于廣播電臺現代化、多元化、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的需求。
播出控制系統是以專業的音頻矩陣、數字化調音臺、網絡化路由器以及數字音頻接口等設備為核心,分別構成播出信號傳播通道,互為備份。為確保系統在廣播節目制作、播出、監控等方面能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跟上廣播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應采用國內外先進、成熟的廣播技術。同時,應充分考慮廣播臺網未來發展的業務、技術需求,如開展數據廣播、網絡廣播、數字化音頻廣播、視頻播出等新媒體業務的需求,高瞻遠矚,構建完善、成熟的數字化播出控制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給廣播技術帶來空前的挑戰,但廣播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信息量大、傳播迅速等優勢仍然存在,促進傳統廣播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推進網絡廣播的發展,是發揮廣播技術優勢、推進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董官寶.略論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趨勢[J].科技風,2011(16).
[2]秦燕.科學技術進步與傳媒的演變[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
[3]安小華.廣播媒介的多元化傳播淺析[J].科協論壇,2010(9).
[4]王仁鋒.中國廣播技術的演變及發展[J].西北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