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申志貴 黃麗萍
新聞的根本就是真實性,而追求真實就要讓事實說話,對于電視新聞來說,讓事實說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讓鏡頭說話。通過鏡頭表達一切,是電視新聞的優勢所在,也是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所在。
攝影鏡頭將我們所見到的客觀景象一一拍攝下來,然后通過鏡頭語言的組織,客觀理性的表達新聞主題和思想,寫文章是組織語言的藝術,電視就是組織鏡頭語言的藝術。把想說的話說好,把文章寫好,把電視新聞拍好,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必備的職業素養。
作為新聞報道,電視與平面媒體最大的區別是:同樣的事件,電視可以通過記者的鏡頭把觀眾直接帶入現場,而平面媒體需要通過文字敘述。換句話說,電視用的是鏡頭語言,報紙靠的是文字語言。在電視媒介發達的今天,平面印刷媒體和新聞通訊社對圖片新聞和視覺新聞越來越重視。電視新聞,將新聞事件形象化、立體化,加以典型細節表現,生動的畫面語言,讀來有聲有色,使受眾具象地看到新聞現場的真實面貌。這樣,我們的電視新聞就能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的為受眾帶來最準確的新聞信息。
“視聽俱備、圖文并茂”是電視新聞區別廣播、報紙等平面媒體的基本特征,也是電視新聞的獨特優勢。準確、合理地運用好鏡頭語言,使電視新聞更具觀賞性、現場感。
要更好地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新聞拍攝思想,前提是必須首先找準新聞的主題思想,要清楚自己想在這段新聞中反映什么、表達什么、突出什么。主題先明確再思考進入現場后如何選擇鏡頭畫面,用哪些鏡頭可以更好地表達新聞主題。新聞記者在拍攝新聞時不能帶有個人主觀情緒,而應充分考慮大眾對于此事的看法,進而選擇構圖與拍攝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構圖法則和多角度的選擇會影響鏡頭的情緒,讓觀眾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那么,電視鏡頭語言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新聞是以敘事為中心的,通過對事件的具體生動的敘述描寫,反映客觀事實及闡述觀點。通過鏡頭報道新聞的關鍵在于緊扣主題,抓住事實本身所固有的有特點的形象,有典型意義的形象,有立體感的形象。新聞記者要運用形象思維,把生活中那些最精彩、最富有時代特色的、最本質的形象攝取出來,通過鏡頭組合表現出來。
鏡頭語言能為新聞增強形象化、立體化和感染力,與此同時,還能通過鏡頭語言激發讀者產生視覺聯想,可以在自然景物中,在其他空鏡頭及全景表現中,在想象境界里達到創造和刺激審美感受的效果。
在新聞工作者的實際工作中,真正能夠做到用鏡頭說話卻沒那么簡單。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鏡頭并沒有說話,只是單純的畫面配上枯燥的解說詞。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是沒有處理好解說詞、畫面以及聲音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首先電視新聞解說詞不單獨承擔對新聞事件的全面報道,是介于了解新聞事實后的獨立寫作,解說詞中摻入了個人的見解,因此也必須和電視的其他手段一起配合起來,才能最終完成新聞事件的報道,解說詞更多的時候是為點亮電視畫面而用,而不是單靠解說詞和幾個畫面的組合說清楚新聞事實。
那么再看電視畫面,畫面就是鏡頭語言呈現的最終結果,每一個鏡頭都是畫面構成的基礎,是電視新聞最終的外在體現。就鏡頭來講,最普通的有根據距離遠近劃分的遠、全、中、近、特鏡頭,還有根據方位確定的仰、俯、客觀、主觀鏡頭,以及根據運動狀態區分的推、拉、搖、移、跟等鏡頭等。這些拍攝方法的應用,可以讓每一個畫面都有自己的含義。在影像的世界里,鏡頭呈現的方式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將我們看到的事實,和想要表達的觀點說清楚。
最后就是聲音,解說詞其實就是聲音的一部分。就聲音而言它包括語言、音樂。其中語言就是我們所說的解說詞,同期聲,旁白和獨白等;音樂則是一種加工過的藝術化的聲音。過去無聲電影使現實世界沸騰的生活,變得虛幻而沉寂,滯重而冷清,毫無生氣。而聲音的介入,使畫面頓時充滿了生機,觀眾似乎回到了現實世界,獲得了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實感。因此聲音在鏡頭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同期聲的運用,強化了現場感。
另外,熟悉的聲音常常能夠引起人們的聯想,喚起人們對某種特定環境的記憶,使觀眾的頭腦中出現一個聯想或回憶中的畫外時空。 配合畫面和解說詞,起到了很好的交代主題,抒發情感的作用。
在運用鏡頭語言說話的時候,就像寫一篇文章,這其中的字、詞、句我們都要了解清楚,合理安排他們的位置。在鏡頭語言中,解說詞、畫面和聲音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但解說詞和聲音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必須有畫面的支撐。用鏡頭說話,不是一個簡單的畫面、一段解說詞或一段音樂的運用就能解決的,需要根據實際發生的新聞事件,根據其自身特點,準確地判斷出如何將三者有機結合,最終達到用鏡頭說話的目的。
[1] 潘穎.讓鏡頭說話.青年記者,2011(17).
[2] 費興海,鄭惠欽.電視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如何“到位”[J].新聞實踐,2012(6).
[3] 潘慶文.要善待攝像記者的“眼睛”[J].新聞傳播,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