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孫光輝
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推進新農村建設,把關注農業、農村、農民等“三農”問題,做為大事來抓,己取得明顯成效。黨中央 、國務院同樣重視新聞媒體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所起的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勉勵新聞工作者要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把筆墨多向農村傾斜,把鏡頭對準農民,把欄目辦成農業的精品節目。發揮好縣級廣播電臺的“三貼近”優勢,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是當前縣級廣播電臺面臨的一項長期重要的任務。關注“三農”,服務“三農”,堅持廣播新聞宣傳“三貼近”,有許多工作要做,有許多困難和矛盾需要解決,需要廣播人下大力量去攻堅克難,把問題解決好。縣級廣播電臺既面臨嚴峻挑戰,又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本文對如何辦好縣級臺農村廣播節目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思考,僅供上級領導、專家決策和廣播新聞的同仁參考。
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推動著各種宣傳媒介和網絡的發展,速度驚人。縣級廣播電臺在其中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不僅表現在它在當地新聞輿論傳播中的特殊地位,還表現在它在其中所處的特殊地域和人文環境,更主要的是它與農村廣大受眾之間在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貼近性。建國初期至八十年代,縣級廣播電臺在農村宣傳這塊陣地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農民群眾至今仍記憶猶新。新時期縣級廣播電臺一定要創新工作思路,才能重振其雄風。
加強縣級廣播電臺在新聞輿論傳播中的地位,為堅持“三貼近”,服務“三農”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幾十年的實踐己經向我們證明了這是完全可能和實現的。縣級廣播電臺做為地方性主流媒體,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其獨特的指導性、權威性,深入人心,往往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縣級廣播電臺在多年的廣播宣傳實踐中,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分布在各行各業的通訊員網絡成為其靈敏預報地方輿情的一個個觸角,是廣播節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的橋梁。有很多的通訊員、寫稿人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這些人就是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員;另外,縣級廣播電臺在長期開展廣播宣傳的實踐中,培養和鍛煉了一支熟知社情民意、風土人情的采編隊伍。這也是其他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無法與之競爭的。縣級廣播節目所蘊含的特殊地方人文因索,為堅持“三貼近”.服務“三農”提供了有力支撐。一個地域的人文因素是廣播電臺增強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源泉。它的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積淀、社會公眾心理、自然環境和具有地方色彩的群眾語言等歷史的、現實的因素,都構成了廣播電臺生存、發展的沃土。輝南人民廣播電臺反映鄉土人情、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著名欄目《鄉村之聲》、《黑土地》,正是腳踏這片堅實的土地,辦出特色,一直為全縣農村廣大農民喜聞樂見。輝南廣播電臺輻射梅河口、柳河、樺甸、靖宇等市縣,當地農民非常喜歡《鄉村之聲》、《黑土地》這些帶有黑土地氣息的農民節目,社會反響非常好。
當今世界,新聞媒體遍地都是,讓人眼花繚亂。縣級廣播電臺面臨眾多特殊的媒體競爭,更凸顯“三貼近”,服務“三農”是自身的優勢所在。對于眾多的受眾來說,來自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及省內外媒體等遠程信息只是資訊本身而已,而近距離的信息則關乎他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的切身利益。據有關資料統計,輝南縣在其輻射的區域內,有相當多數的固定受眾群體經常收聽廣播電臺自辦的新聞與專題節目。
2000年以后的十幾年間,廣播電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在當今急速發展的各種媒體中,如何面對電視、報紙、雜志及新興網絡的激烈竟爭,尤其是直接面對農村的縣級廣播電臺處于相對劣勢,主要農村節目的傳輸手段、方式日漸落后,發展比較艱難,聽眾不斷減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佳。我在輝南廣播電臺當記者、編輯有近30年時間,親身經歷了縣級廣播電臺從興盛到低落的全過程。前段時間,筆者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并采訪了不少從事廣播事業和工作資深的老領導、老編輯和記者,深有感觸。經仔細探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從客觀上找原因,各種媒體競爭激烈,都在各個層面上爭奪受眾群體,尤其是縣級廣播電臺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主觀上找原因,主要是為數眾多的縣級廣播電臺在開辦農村廣播節目過程中,不能根據農民的需求和所盼開辦節目,使節目播出脫離群眾,節目形式陣舊落后,缺乏吸引力、影響力,滯后當前形勢。二是縣級廣播電臺缺乏創新精神,編采節目沒有能夠在編輯和采訪中創新工作方式,習慣于十幾年一貫制,滿足于過得去,導致節目質量下降,聽眾不感興趣。據筆者在縣級廣播電臺的親身經歷,由于沒有通訊員寫稿,缺乏新聞源,也只能是把中央臺、省臺和同級電視臺的重要新聞截取幾段,或者剪裁報紙、雜志,把一些別人的東西拿來當作自己的節目播出,將縣級廣播電臺獨有的時效性強、靈活性強的好特色都丟失干凈。縣級廣播電臺名義上存在,實際上在聽眾心中已經消亡,筆者所在的廣播電臺還在苦苦的支撐著。據筆者所知道的在吉林省內有很多縣級廣播電臺都合并到了電視臺,實在是一種悲哀。三是縣級廣播電臺節目錯位,弱化了對農村的廣播。近幾年來,不少的縣級廣播電臺也包括吉林省和通化地區七個縣市區的縣級廣播電臺為了招攬聽眾,盲目效仿南方省級臺和專業臺風格,大量開辦“生活類、文化娛樂類” 等非農節目,嚴重脫離了廣大農村聽眾,與農民越來越遠,距離越來越大,喪失了自已應有的地位。四是縣級廣播電臺采編隊伍和相關人員素質差,專業水平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化的培訓和學習。加之主客觀多方面原因,導致縣級廣播電臺為數不少的優秀人才外流或改行。新到任工作的采編人員沒有經過專門培訓,有的根本不懂廣播宣傳,硬在那里充數。因此,也根本不可能辦出什么好節目來。
縣級廣播電臺要想在眾多媒體的激烈競爭中求得生存,并辦好農村廣播節目,必須從農民所想、所盼、所需中尋找出路,貼近農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農民,一刻也不能離開這個辦臺宗旨。
對策措施之一:牢記縣級廣播電臺宗旨,貼進“三農”,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文革” 結束后,輝南廣播電視臺的前身縣廣播站,八十年代后期改稱輝南人民廣播電臺。當時,輝南人民廣播電臺的農村節目辦得紅紅火火,重要一點就是牢牢把握住了為農村服務、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的宗旨。農村廣播節目的服務對象和主體是廣大農民,因此,廣播節目的設計、編采必須適合農民所需。縣級廣播電臺要組織人員,深入農民鄉鎮,積極培養、選拔農民通訊員,建立一支穩定的農民通訊員隊伍,讓農民通訊員寫農村的事、寫農業方面的報道、寫農民自己。縣級廣播電臺時刻不能忘記心系黑土地,心系農民群眾,心系農村,時刻牢記自己的宗旨。
對策措施之二:創新節目設際和編采方式,落實“三貼進”宗旨,提高農民群眾的收聽率。創新節目設際和編排,要根據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根據黨和政府建設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農民盼望致富的心里,創新精品欄目,吸引農民群眾;創新編輯方式,要多圍繞農村新科技、新技術、新信息,編輯系列農村節目,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渴望掌握新科學技術的所盼;創新采訪方式,要多把話筒面向農民,多把焦點對準農民,多把鏡頭對準農民。多宣傳、報道農村改革開放、黨和政府好政策帶來的巨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農業領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讓創新的動力,推動縣級廣播電臺實現跨越式發展。
對策措施之三: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守住農村這塊陣地。幾十年的實踐證明,農村廣播節目要想生存、發展,在眾多現代化媒體激烈竟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堅持從縣情出發,從農村廣大群眾出發,從以農村實際出發為立足點,辦好廣播節目。輝南縣有36萬人口,農業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農業大縣,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同時,輝南縣又是全國的礦泉水之鄉、野山參和綠色大米之鄉。因有全國著名的三角龍灣旅游景區,輝南縣又被命名為旅游大縣。筆者認為,和輝南縣有相同或相式特點的縣級廣播電臺,要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守入陣地。當地的縣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投入,更新改造設備,配齊配強廣播電臺領導班子,放手發揮廣播電臺的應有作用。反之,則發展狀況出現逆轉,這塊陣地或形同虛設,或喪失殆盡。所以說,當地黨委、政府對縣級廣播電臺的投入、支持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的。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首先將廣播事業發展項目列入縣級財政預決算,投入必要的資金,購入現代化設備,使其”硬件”先硬起來。其次,是發揮縣級政府的作用,通過人才市場或政策支持,引進高科技人才,壯大廣播電臺人才隊伍,適應采編隊伍的需要,為辦好精品欄目、辦好精品節目打下良好基礎。
服務“三農”,堅持面向農村,面向農民辦好廣播節目,就一定能找到與聽眾之間最佳的結合點和“焊接點”,使農村廣播節目越辦越好,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以上是筆者在縣級廣播電臺從事廣播宣傳工作的真實感受,對辦好縣級廣播電臺農村節目做了初步的探索思考,也可能不成熟,懇請相關領導、專家和業內同仁賜教,并互相交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