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淑春
(吉林省梨樹縣廣播電視管理局,吉林梨樹 136500)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也是當前吉林省梨樹縣級媒體宣傳工作的重點。尤其是在全黨全社會空前關注“三農”,廣大農民朋友努力構建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縣級廣播電臺作為直接面對農民的傳播媒介,應該而且要發揮他的更大作用,那就是辦好農村廣播節目,努力為“三農”服務,使廣播成為農民生產、生活上的“解碼器”、“服務器”,成為農民身邊的良師益友。
那么縣級廣播電臺如何辦好對農村廣播節目,架起與農民溝通的橋梁呢?
當前廣播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是爭奪受眾,節目內容要滿足聽眾的需求,聽眾的需求就是辦節目的方向。縣級廣播電臺,直接面對農村、農業、農民,尤其是像梨樹這樣的農業大縣,80%受眾是農民朋友,因此從辦臺思想和自身發展考慮,都要求縣級廣播電臺必須占領農村主陣地。當前各種媒體競爭激烈,廣播作為比較原始的傳播手段,當前的發展舉步維艱。縣級電臺在農村很多固有的聽眾群也開始動搖。只有切實把服務“三農”問題放在宣傳工作首要位置來抓,努力辦好和農村、農業、農民相隨相辦的廣播,把節目辦出特色、辦出個性、辦到農民的心坎上,滿足聽眾的需求,擴大節目覆蓋面,才能提升廣播在廣大農村人口中的自身形象,提高廣播節目的收聽率,讓更多的聽眾回到收音機旁,更好地發揮廣播對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這也是促進廣播自身生存發展的可行之道。
我們大家都知道,農民喜歡通俗易懂、貼近農村生活,有實用價值的節目,他們希望廣播節目對生產、生活有所幫助。就當前農民而言,他們最大的心理需求是求發展,他們最大的實際需求就是勤勞致富,對農節目最感興趣的就是希望能了解致富信息,聽到種什么來錢,養什么合算,這就是我們縣級廣播電臺報道的重點。我們的對農節目,始終以提供“短、新、快”的切合當地農業發展特色的各類農科知識和信息、介紹各類種養供銷的典型和經驗為主,努力體現“科學性”、“及時性”“貼進性”“服務性”。
首先,新聞節目,農村題材唱主角。在當今信息時代,受眾每天都能從各種傳媒得到信息,但是受眾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莫過于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以要想贏得聽眾,就必須以受眾為中心,反映民意、民情、民生。我臺大部分聽眾是農民朋友,所以我臺每天的新聞稿件60%以上是農村題材,從黨的方針政策到農民的致富經驗、先進的生產技術、良好的鄉風民情、以及農民朋友的喜樂哀愁都加以展現。一些新聞報道如“產業結構調整、訂單農業、農民維權、稅費改革、棚膜經濟、勞動力轉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豬價下滑牽人心”“農村人居環境”等“農”味實足的稿件,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指導性,我們播出的“蔬菜大王王玉森”、“小笤帚掃進國際大市場”等稿件,通過深入報道,在廣大農民中引起強烈反響,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王玉森所在的大房身村,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幾乎家家扣大棚種菜,“棚膜經濟”已支起全村經濟的半邊天。“小笤帚掃進國際大市場”的報道播出后,更使農民開闊了眼界。而“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玉米工程是一條強縣富民好路子”、“農業110”、“太平鎮農民在深圳高科技領域打工”“我國首家農民自辦銀行落戶梨樹”“‘菜單式’科技培訓帶動梨樹農民發家致富”“梨樹耕地放棄‘大鍋飯’該吃‘營養餐’”“梨樹農村無職黨員‘搶’崗位,創先爭優有作為”,“品牌豬‘拱’進國際大市場”等多篇稿件在省市優秀廣播稿件聽評會上獲獎后更提升了對農節目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其次,專題節目,“座客農家院”唱大戲。我臺的專題節目“農民之友”欄目(2003年改為“座客農家院”),節目開辦20多年來,始終堅持每周三期,每期十五分鐘,每天播出三次。播出時間固定。因為節目始終堅持“貼近三農”始終堅持抓住農民關注的熱點開設專欄,把專題節目辦得鮮活、豐富,具有泥土氣息、農村特色,使農民兄弟喜聞樂見。使群眾通過節目就能達到開闊視野、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目的,所以有很高的收聽率,成為我臺的名牌欄目之一。如我們根據農民想致富、盼致富的心理和需求,開設了“政策指南”“科技信息”、“致富經”等欄目,以宣傳黨的農業政策,傳播致富經驗、致富信息為主,內容深入淺出,提供的信息豐富實用,介紹的經驗精干典型,深受聽眾的歡迎,有的聽眾打電話,有的寫信咨詢涉農問題,由于廣大農民對“座客農家院”欄目積極參與,有很多種、養、加等對農科技知識節目都是應農民要求制作播出的,真正做到了從當地農業發展特點和廣大群眾需求出發確定對農節目內容。在此基礎上,我臺還和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縣畜牧局等部門聯合推出“專家講座”、“農業110”等專題節目,時時為農民傳播科技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近三年來僅“座客農家院”欄目就制作播出近300期,舉辦農村科技知識講座150期,為農民發布、提供有價值科技市場信息3000多條,解答疑難問題上100個,有力地服務了農業生產,滿足了農民對政策、知識、科技信息等的需求,收到了異乎尋常的效果,深受農民歡迎,也豐富了節目內容,提高了收聽率。
由此可見,縣級電臺還應該發揮熟悉農村這一優勢,節目的采制人員要發揮廣播的優勢,深入生活,深入農村調查研究,走進鄉村,貼近農民,擴大自身的信息量,創造新的表現手法。給群眾的信息要準確,有參考價值,并要結合當地實際有選擇地給群眾介紹實用性強的項目。充分開發和挖掘農村的新聞源,滿足農村不斷發展的需要,把專題節目辦得鮮活、豐富,具有泥土氣息、農村特色,使農民兄弟喜聞樂見。使群眾通過節目就能達到開闊視野、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目的。
作為縣級電臺,從業人員大都是半路出家,專業人員很少,而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節目質量是與電臺采編人員的創造能力緊密相連的,人員素質是節目質量的根本保證,那么怎樣提高人員素質呢?首先,要引導新聞從業人員從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高度精心采寫稿件和制作播出節目。其次,臺領導要支持采編人員工作,為他們創造好必要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幫助他們搞好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和溝通,做到既給政策,又壓擔子。第三,編輯記者除了具備媒體工作必須的一般素質外,更要掌握我縣農業相關政策,而作為“守門人”、“把關人”的編輯要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提升他們的整合、調控、駕馭稿件與節目的功力。涉農記者則要邁開雙腳,深入農村,把話筒對準農民,多了解農村的現狀。還要與農民群眾交朋友,做到身心投入,努力熟悉本地的農情、農時,不斷提高制作節目的主動性、前瞻性、貼近性和服務性,使節目更加適合當地農村的生產、生活實際,辦出自身特色。涉農記者不僅要采制好節目,還要成為農村政策的宣傳員、講解員,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配套服務,只有這樣,縣級廣播電臺的對農節目,才能有的放矢的搞好對農宣傳,更好的為“三農服務”,獲得更理想的收聽效果。
總之,縣級廣播電臺只有立足“農”字做文章,不斷拓寬傳播領域和空間,把最新最好最豐富的信息傳送給廣大的農民群眾,為“三農”提供強有力的輿論配合、信息支持和宣傳服務,才能提高收聽率,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