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永芝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南京 210003)
雖然廣播在20世紀后半期受到了紙質媒介、電視、網絡等的沖擊,導致受眾群和商業收益的大為減少,但是從網絡的原生態里衍化出的網絡原生廣播(網絡平臺自身衍生廣播,突破了傳統電臺的局限,合成了電影、音樂、談話、新聞、游戲等多種內容形式的新興媒體)卻因新穎的節目,互動式的播出樣式得到青睞,為新世紀的廣播收聽樣式開辟了新的途徑。
21世紀,傳媒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擁有豐厚的商業利潤,各種媒介都想從傳媒業中“分一杯羹”。傳統產業紛紛進行改革,參與競爭,而新興的IT業也不甘示弱,通過改變節目內容及形式,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當傳統的廣播因為聲音的局限無法滿足需要之時,網絡卻借了“殼”發展起了自身的廣播形式——網絡原生廣播。
網絡原生廣播是網絡平臺自身的原生廣播的發展,區別與傳統電臺的網上收聽,現在發展的規模非常龐大,貓撲電臺作為最早的存在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貓撲電臺為例,它由原來的網上音樂欣賞、點歌等最初的單一形式發展到了“超大型互動門戶”,從內容形式上看有綜合性網站的色彩,聲音、圖像、文字三者合一,視頻、音頻制作精良。這樣的網絡廣播無疑綜合了其他傳播媒介的特色優勢,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深受大眾歡迎。
網絡的迅猛發展以及寬帶技術的支持,讓網絡原生電臺的優勢更加明顯,首先,網絡廣播臺把內容存儲于網站,應需要隨時調用重播,甚至還可以復制。這樣也就提高了廣播媒體所傳播信息的使用價值,延長了這些信息的“生命”。廣播上網后,聽眾不但可以在網上聽節目,還可以看以文字和圖像形式提供的節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紹,通過超鏈接手段獲取背景資料,與其他網友達成在網上的意見交流。視覺比聽覺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廣播達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其次,網絡廣播的選擇性大,花樣繁多,迎合年輕人的口味。當廣播媒體與網絡結合后,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任意時間選擇任意電臺任何時間播出的節目。除現場直播外,每個人還可以安排自己的節目。傳統廣播媒體針對異質大眾的去個性化傳播,在網絡傳播中被個性化傳播方式所代替。最新的和經典的MV,因種種原因而錯過的精彩影視,名牌品牌節目,甚至廣告等均可以在網絡廣播中得到滿足。而針對年輕人是網絡主要的接觸群體這一特點,網絡電臺開辟了網絡交友廳、情感吧等系列網頁來吸引眼球。
再次,網絡廣播的形式靈活,網絡的雙向流通的傳播特點使其播放的內容隨時得到充實。以貓撲電臺為例,貓撲網站的版面的擴大、內容的充實等,都是在其論壇的帖子中充分聽取網友的意見,而不斷得到完善和壯大的。最近貓撲又收集了很多好帖,挖掘話題,與文學聯盟合作,將好文章做成有聲文章。媒體和網友的互動交流,讓反饋更加便利,這是網絡廣播不斷作大作強的原因。
最后,網絡廣播大大地擴展了廣播的傳播空間,突破地域限制。傳統廣播的傳輸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別是音質較好的調頻廣播發射范圍很小,短波雖發射范圍大,但信號不穩定,收聽效果差。網絡技術的應用則可突破這種地域的限制。從理論上說,通過網絡任何一個地方臺的廣播節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個角落,受眾也能通過從網上收聽到外地廣播,獲得那些通過傳統媒介難以獲得的信息,同時這也可以突破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時差限制,有利于實現信息的跨國傳播。
網絡原生廣播在迅速發展壯大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既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欠缺。
作為網絡廣播的能動因素之一的主持人即NJ的素質普遍偏低,能力欠缺,知識面狹窄,導致了他們只能就節目而“說節目”,缺乏創新,不利于長遠的發展。NJ,一個新的區別于DJ的網絡電臺主持的市場看起來是一片“繁榮”,但現行的大量主持往往內容單一,僅僅讀取短信做“自娛自樂”,沒有知識含量。NJ必須適應從主導地位向談話組織者的角色轉變,這種角色的轉變對主持人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和對全局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行網絡技術發展的加快,對從事這種新傳媒工作的主持人必須進行及時培訓,提高節目質量,從而創新內容。
個別網絡電臺的節目出現庸俗化、低級化傾向。就像人們對于網絡的兩面性的討論一樣,網絡一方面可以作為學習、娛樂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因不健康的內容誘導了犯罪。作為生長在網絡載體上的網絡原生廣播,現在的發展也有“歧途”,誠然,優秀的新聞、音頻、視頻內容占了電臺播出的主體,但諸如電臺貼圖吧等以張貼圖片為生存內容的版塊,其形式已經愈發大膽、前衛,近乎極限,長久下去,必然導致低俗化、庸俗化,傷害未成年人。因此網絡電臺必須為自己的節目質量把關,一方面,用優質的節目來為自身樹立良好的品牌價值,形成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別有用心的“網上犯罪”而破壞節目質量。
作為新興事物,網絡電臺發展的外部環境還不健全,如我國的相關法規欠缺。以著作權法為例,版權的侵權問題上存在不對等的現象。現行的法案里,網絡電臺播放歌曲必須向唱片公司交稅,但同樣的情況卻沒有提到衛星電臺,衡量標準不統一。一些非法電臺甚至盜用唱片公司的版權,這方面要進行嚴格監管和約束。相關立法健全,一方面可以保護網絡電臺的收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的維護著消費者的權益,這是“雙贏”的結果。
雖然因特網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收聽網絡廣播要求的條件較之收音機、電視機而言,仍比較苛刻。電腦的普及并沒有像收音機拿在手頭上一般便捷,也沒有像電視機那樣普及進入到千家萬戶,中國的特定的網上收聽群數量少,受眾特定的收聽習慣也沒形成。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從地點上看,在高山偏遠地區上網仍有困難,而且,網絡廣播對于網速的要求也比較高,而現在的撥號上網以及部分的無線上網的網速仍然偏慢,收聽也就大打折扣。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廣播也將不斷壯大。通過新興的技術及理念的整和,網絡廣播與通信領域實現合作(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創立的北京網視),更豐富的視頻內容進入界面,熱播和經典影視劇、娛樂節目、最新體育賽事等節目可作為優勢特色;隨著點對點傳播最好形式的手機的不斷發展,讓節目接收設備更加便攜化、簡潔化;另外3G技術的成熟,用手機就能直接“收聽”網絡電臺,成為一種新模式。
激烈的競爭讓網絡原生廣播的專業化趨勢必須加強。基于現行的網絡廣播的豐厚收益,資方必定會對其加大資金、技術等投入,經歷改組融合,更加專業的、實力化的網絡廣播的商業集團必將出現,知識化、專業化的人士加入到策劃、編輯、主持等崗位上來,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前網絡廣播的庸俗化傾向,增加堅實厚重的底蘊與內涵,以一種更加成熟的面貌展現在受眾眼前。
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的媒介都會拆解合并前任媒介。如電影拆解合并了戲劇,電視拆解合并了電影。網絡原生廣播的出現,是不是對傳統的衛星電臺的拆解?目前尚不能下定論。隨著大型傳媒集團的兼并與改組,網絡廣播的發展會有更大的空間,但傳統媒介也不會甘心退出舞臺。網絡廣播的先天優勢無法否認,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還很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