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 偉
“告訴我一個故事”,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如何講好故事不僅需要筆頭功夫,還要懂得畫面處理的技巧,對于要表現的事件,第一現場是最富有沖擊力的,所有講故事的人都在為紀錄現場而不懈努力著,所以才有了“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的經典箴言,接近現場、就在現場,和時間賽跑,這是新聞人一直努力追求的。但我們似乎并不是每次運氣都那么好,總有一些時候,我們錯過了一些場景、一些瞬間,事情已經發生,不能再“重演”了,該怎么辦?情景再現方式的運用為彌補這樣的“缺憾”提供了有效的敘事手段。
就目前而言,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這是目前進行情景再現時經常采用的方式,對于很多新聞事件,記者趕到現場時,往往已經不是第一現場,事件可能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對一些深度專題節目的編導而言,“所有人都撤了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才開始”,編導介入選題時,事件已經引發了較大的反響,編導趕到現場時,事件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如何表現事發當時的情況,并把觀眾帶入當時的情境?由事件主體參與的情景再現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決編導的敘事困境。
1.1.1 回憶
記者通常采用同期聲采訪的方式,讓當事人回憶事發當時的情況,這也是電視同期聲采訪所承載的表現作用之一。多位事件當事人通過回憶,一一還原現場的情況,通過語言的能指,重構事實,向觀眾傳遞信息,電視訪談節目是這一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
1.1.2 現場再現
電視作為視聽綜合媒體,單純通過聲音(同期聲)進行表現,未免過于單調,特別是在專題節目當中,大段的同期采訪極容易引發觀眾的收視疲勞,因此,記者通常讓事件當事人重回現場再現當時情況,具體又有兩種情況:
一是用現在的時態再現當時的情況,觀眾一看這就是模擬的,當事人在現場的表現只是真實情況的大體呈現,而非嚴絲合縫的展現。比如,事發當時,當事人的著裝、表情、手里的物件等細節,可以被忽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二是當事人在現場進行了與事實吻合的再現,完全重現當時的情況,甚至所有的細節都一一對號。這種手法在國外的電視節目中被運用得最為純熟,比如探索頻道的節目,當事人的同期聲與畫面一一對位,嚴絲合縫,幾乎沒有時態上的跳脫感、轉換感。
前面所述的再現方式通常是第一選擇,但因為具體情況所限不能實現時,比如事件主體無法回到現場等,就有了如下的替代方案。
1.2.1 演員演繹
2012年,吉林電視臺推出了大型高清人文紀錄片《長白山》,為了還原發現、開發長白山的歷史過程,攝制組專門聘請演員對紀錄片涉及的主要人物、故事進行了再現,除了沒有使用臺詞,其表現手法就是劇情片的翻版。當事件的主體無法參與重現當時的情景,或者因為時間跨度較大,不存在模擬的可能時,可以采用上述演員模擬的方式。
1.2.2 動畫演繹
因為后期制作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動畫制作技術應用于電視節目已經非常容易,所以在重現一些重要場景時,可以采用三維動畫、Flash動畫等技術,簡單易行,形象直觀。
1.2.3 節目敘述者(主持人)的情景再現
節目敘述者,通常指主持人,在節目中通過直接引語的方式,用第一人稱對事件進行模擬。在一些故事類節目中,主持人通常采用讀當事人的日記、回憶錄、信件、微博等方式,直接引述當事人的語言,模擬當事人的口吻代替當事人進行陳述,有時這一過程由記者來完成。
1.2.4 相近場景的再現
Facebook成功上市之后,扎克伯格一時成為輿論焦點,關于他的新聞,很多媒體都引用了扎克伯格的傳記電影《社交網絡》(對這部電影,扎克伯格本人并不完全認同)中的畫面和場景,來重現在校園內開始創業的情景。
使用影視畫面、資料畫面等方式,可以非常直觀地呈現事件中的人物和場景。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今年的場景固然容易表現,但觀眾期待的卻是去年的故事,如何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進行展現,情景再現提供了解決的辦法。但有一點不能忘記,就是情景再現的作用,出發了這么久,千萬別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
情景再現的出現是電視人充分借助電視表現手法揚長避短的結果,它首先是一種替代方案,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
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期節目在采制過程中都可能存在缺憾,而這些“缺憾”可能恰恰就是觀眾希望通過節目了解的信息,情景再現方式的出現,最大程度地彌補了這種缺憾,對關鍵的信息進行了電視化的補充。與真實的場景相比,情景再現永遠是第二套方案。
對于電視敘事而言,除了交代基本的信息之外,還要營造相應的氛圍、制造情緒,使觀眾不僅獲得信息,更能身臨其境,親身感受。情景再現因為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而且因為技術手段的極大豐富,可以讓呈現出來的效果大大超越真實的效果(指如果可以拍到真實場景的話),為節目添加血肉,讓節目更精彩,因此可以達到渲染氛圍、錦上添花的作用。很明顯,情景再現是對電視媒體的視覺屬性進行的補充和利用,它的運用是有一定的分寸和尺度的,一旦超越了界限,就會過猶不及。
情景再現雖好,但也不可誤用,特別是濫用。
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對于新聞節目、紀實類節目,真實性是第一位的,情景再現的運用應該以不影響真實性為前提。但在一些節目中,明明可以拍攝到的人物,可以展現的場景,記者往往也采用了情景再現的方式,究其原因,采訪別人終究還是“被動”,情景再現卻可以更“主動”,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結果失去了節目的生命力。
在一些節目中,情景再現似乎只是記者用來“湊畫面”的技巧,黑天的事,白天進行模擬,挺危險的事,畫面里的人物嘻嘻哈哈,觀眾一看就在“演戲”,再者就是文不對題,事件明明涉及兩個人,畫面里卻是一個或者三個,等等,漏洞百出的模擬不僅不能彌補缺憾、補充渲染,相反還會為節目減分,影響節目的公信力。
沒有發生的情節、動作、細節,記者卻為了“好看”,“大膽”進行了模擬,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結果當真相漸漸浮出水面,一切原形畢露。情景再現不能異化為對觀眾的欺騙,記者千萬不要忘記媒體人的道德要求。
按照相關規定和媒體公認的制作規范,一些涉及暴力、色情、血腥等元素的畫面是不應該出現新聞節目中的。對一些涉及案件類的新聞節目,案發時的相關畫面本來是缺失的,但為了“好看”,有些記者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對案發時的細節進行了模擬展現,盡管在畫面處理上,記者采用了打馬賽克、虛化等方式,但這樣的處理方式依然是不合適的。
所以,在情景再現方式的使用上,記者一定要把握好“度”,適當使用彌補缺憾、錦上添花,千萬別誤用、濫用,否則必為其所傷。
[1]孫玉勝. 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 北京,三聯書店,2003.
[2]希拉·科倫·伯納德. 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3]王陽. 另類思維做節目[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4]李良榮. 新聞學概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