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丹輝
(伊犁晚報社,新疆 伊寧835000)
新聞采寫不能忽視了細節的描寫,在一篇新聞中,細節的描寫至關重要,往往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細節,就是真實、細膩地對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進行的描寫,也可以是新聞人物的一個面部表情、一個手勢、一句話,甚至是人物穿著打扮,也可以是對現場場景、周圍環境的描寫。逼真、傳神的細節描寫不但能彌補鮮活場面的缺失,使讀者遠離平淡無味的文字堆砌,還能夠增強可讀性,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和感染力。
它不僅能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而且能增強新聞的可信性,更好地表現主題。2月21日,《伊犁晚報》刊登了《“愛心媽媽”情灑蘆草溝鎮》一文,筆者用哈斯葉提·吐爾遜樸實的語言,描寫了“愛心媽媽”簡單的思想:“我們少穿一雙襪子,少買一條圍巾,省下來的錢,就可以幫助更多的孩子。”雖然聽起來是句很普通的語言,但卻刻畫了“愛心媽媽”樸實、無私、崇高的大愛。在“愛心媽媽”的幫助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有了新衣服、新書包,在愛的包圍中,孩子們快樂的學習與成長。文中細節的描寫,讓文章更加生動,更能體現“愛心媽媽”發自內心的愛。社會上的愛心活動非常多,如何讓報道更加具有吸引力,那就要善于從小事、從細節入手,折射出人間的大愛。
小細節展現大主題。以小見大,靠的是對主題的深挖和提煉,用平凡的小事去表現重大的主題思想。2011年,《伊犁晚報》刊登了一篇《派出所開微博警民互動更和諧》的文章,筆者摘錄了微博上的一些內容,如:“ 10月18日,墩買里派出所接到報警,稱在發展鄉街新居民點發現一名入室盜竊嫌疑人。民警迅速出警,成功抓獲正在實施盜竊的犯罪嫌疑人。在此民警提醒廣大居民,秋季是入室盜竊案的高發季節,請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以減少不必要的財產損失。”文中引用了微博中的內容,更加形象的突出了民警一心為民的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反映了警民和諧的大主題。
《伊犁最大的足球隊》一文反映了在伊犁這片熱土上,活躍著綠河谷、520、集結號等一批“草根足球”隊。“盡管他們沒有華麗的腳法,沒有為之歡呼的球迷,但這里,同樣沒有那些繁瑣的紀律。只要你喜歡足球,只要你愿意參加,球場上就會擁有一個屬于你的位置,和大家打聲招呼即可融入一場精彩的對決”。“草根足球”顧名思義,就是非主流的足球文化群體。“已經換好了紅色隊服卻突然又發現無事可做的隊員們則三三兩兩地躺在草坪上,一邊享受著屬于他們的快樂時光,一邊議論著結束不久的那場比賽。只是比賽的結果令他們有些詫異。‘中國贏了?’幾個錯過比賽的隊員們驚訝得張大了嘴巴。”文章中的這些細節描寫,更加真實的反映了球員們的真實生活,他們熱愛體育,活躍在球場、球場之外,在作者的描寫下,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抓取現實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在采訪中尤其注意觀察,捕捉細節。如果細節過多過濫,會使新聞變得臃腫,反而會淹沒重點和主題。具體在新聞采寫中,捕捉典型細節時,要牢牢把握主題,敏銳看到各個細節與主題的關系,通過分析、比較,篩選、優選,最后把那些最能表現主題,特點鮮明,最可能吸引受眾的細節挑選出來,確定為典型細節。在采寫過程中,只要仔細觀察,擷取最感人的細節,而且這細節越平實越樸素,感染力就越強,這樣報道就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在現場仔細觀察,深入挖掘是抓取細節的關鍵。一些好的細節,往往是記者在現場精細地觀察而獲得的。當記者掌握細節后,還要認真選擇。人物通訊中的細節描寫,有助于增強新聞的可信性。以《伊犁晚報》刊登的《二十七年的堅守》一文為例,“只要有機會,阿巴斯卡力便會想方設法收集一些樹種。2010年年底,他與妻子回南疆喀什老家,回來時,他卻沒有選擇當地的特產,而是帶回了幾十棵核桃與紅棗苗。這時,阿米乃又從衣袋中摸出一些種子。剛剛在縣城撿的小葉白蠟的種子。手一顫,一顆翅果突然滑落在地,彎下腰,她細心地撿起,小心翼翼地重新放進衣袋中。”細心撿起種子的細節,這一具體而又細致的點睛之筆,描寫出一粒種子對于她來說,是如此的珍貴,讓讀者感到又是那么真實可信。
典型化的細節,有助于刻畫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繪典型環境,有助于表現作品的主題。《烏孜別克族90歲老黨員 千元“黨費”向黨獻禮》一文中,描寫了一位烏孜別克族的傳奇老人,“老人眼不花耳不聾,頭腦清晰言語詼諧幽默,說到這里竟然站起身雙腿一蹬,蹦到半空踢出腳,耍起年輕時練過的武術,興致所至揮拳擊向旁邊的門板‘蓬蓬’作響。”簡短的動作描寫,深入的刻畫了老人的性格特征,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位精神矍鑠、幽默詼諧的和藹可親老人,拉近了讀者與老人的距離,也讓讀者更容易了解老人的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