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勤 王芬玲 張炳黎
(許昌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許昌市一中)
多元互動提升高師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吳志勤 王芬玲 張炳黎
(許昌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許昌市一中)
“多元互動”的“互動”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跟學習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學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發展,進而達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探討了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論中的應用,通過一些實際操作方法的闡述,為高師數學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多元互動教學模式數學教學論教學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論》是師范院校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體現師范特色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本課程旨在培養具有現代數學教育思想的合格的中學數學教師。
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學理念和課程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可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學數學課堂的學習方式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狀況,培養合作交流能力;改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狀況,培養探究能力,這就對我們高師數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而《數學教學論》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廣泛聯系、理解、運用與數學課程論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認識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性,理解當前新一輪基礎數學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推進策略;正確認識確定中學數學課程目標的依據和意義,理解現行數學課程目標體系;了解現行數學課程內容結構;理解中學數學教學的特征與原則;掌握數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全面吸收數學教育前沿的思想觀點,更新數學教育觀念;學習數學教學方法、手段和技能;提高數學教學的實際運作能力和教學水平。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熟悉數學課程標準,基本掌握現行中學數學教材體系,能編寫教案,會說課,能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了解教學工作的各個基本環節,培養學生的教育創新意識和教學實踐能力,為將來走上教育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數學教學論》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何把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培養高師生從事中學數學教學能力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討有效的課堂教學手段,對數學教學論課程來講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了多元互動教學模式。
“多元互動”教學模式誕生于1918年的哈佛大學,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模式被廣泛運用。在西方教育社會學中,課堂人際互動行為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這一領域自20世紀70年代產生以來,發展速度很快,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英國學者艾雪黎等人根據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社會體系的觀點,把師生課堂互動行為分為教師中心式、學生中心式、知識中心式三種。利比特與懷特等人把教師在課堂上的領導行為分成三類:權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由于互動行為的依賴性特征,相對于教師行為的不同,學生的行為也表現出差異性,由此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師生課堂互動行為類型:教師命令式、師生協商式、師生互不干涉式。
為適應國內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國內學者對師生課堂互動行為從教育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工程學等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吳康寧等人從互動主體角度提出的“師個互動、師班互動、師組互動”等類型。王家瑾采用系統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要素構建出教學活動的一個三維坐標體系,形成了師生課堂互動模型。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多元互動”教學呈現出多學科、多角度的特點。這些研究為我們進一步認識“自主學習”和“人際課堂互動”的本質和規律,提高互動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可借鑒的基礎。
1.“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概念
一般而言,“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學過程中所遵循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方法和策略體系。而“多元互動”中的“元”即“要素”,是指跟學習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種教學因素,包括教師、學生(人員要素)、教材(信息要素)、教學條件與環境(物質要素)等。“多元互動”的“互動”是指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跟學習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學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發展,進而達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教與學過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包括人與人(師與生、生與生)、人與機(計算機等媒體)、人與文本(教材)、人與環境(資源、課堂、校園、社會)等多種教與學的關系的全方位互動。
2.“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嘗試
(1)課堂教學中的互動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精心準備和設計教學環節,通過這些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向學生提問、共同討論、進行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考,強化師生交流;積極倡導并采取案例式、自學討論式、多元互動式教學等有意義的學習形式,并將講授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加課堂容量,使學生多接觸,多了解現在我國中學數學課堂上的優秀課例、優秀教案。經常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摩教學,引導學生觀摩案例并進行評析,從中領悟數學教學的原則、方法及相關的概念,調動學生課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運用學校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及時了解中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動態,并進行必要的交流、探究。
如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向學生問題提出:“在這個案例中你發現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如果你是這節課的主講老師你會怎么做?”再通過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進行直觀感受,并通過分組討論、集體學習、分工合作等深化課堂教學,有效推動學生間信息和知識的流動,鼓勵學生間的互動學習。
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微格教學實驗室,圍繞著某一實踐課題(如新課導入技能的訓練等等),讓學生進行試教,教師根據教學錄像,選擇有代表性的教學實例,讓試教學生回顧自己的教學設計,闡明教學方法選擇的理論依據。其他同學根據這一實踐課題設計的方案,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進行總結。這種觀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也是一個在感性認識基礎之上的理性認識,通過對自我和他人的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和互動,把數學教育理論的新認知,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新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重新構建高師生的數學教育理念,并形成一定的教學實踐能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基本教材、講義外,我們通過引入補充資料、視頻文件、教學卡片等多種教學材料和器材,豐富了課堂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推動了人與人,人與媒體、人與文本(教材)、人與環境(資源、課堂)等多種教與學的關系的全方位互動。
(2)課堂內外共同互動
《數學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性,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不能局限于大學課堂,讓學生走出大學校門,進入中學課堂,親身體驗中學課堂的教學的氣氛,切實體會中學數學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材的組織和處理,以及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作為本課程教學互動的另一重要方面。
課堂內外共同互動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互動為原則,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為目的,通過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平時與考試相結合,監測與督導相結合,把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為“教師學生輪流講,課內課外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知識和現實實踐的有效結合,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此,我們著重開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指導學生開展家教、中學見習等活動,從而直接加強了學生對中學實際的了解,使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教育具有初步的認識,做到大學課堂與中學實際的互動。
第二,進行多層次的課外教學實踐訓練,只有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對教學實踐才會有較強的體驗。因此,我們安排了四個層次的教學實踐訓練:(1)學生自己組織興趣小組進行教學技能訓練,老師統一作指導;(2)進行微格教學,統一組織,指導老師監控,學生主要進行專項技能訓練,并進行診斷與矯正;(3)集中試講訓練,每個小組派一名指導教師組織進行;(4)說課技能訓練。這些層次的訓練機制,對學生有序進行教學技能訓練具有保障作用。學生對這些訓練積極性很高,通過訓練,強化了學生教學設計技能,促進了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并在其他教學技能的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能力的互動,不但促進了理論知識的鞏固,同時也增強了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育實習。教育實習是本課程結束后,學校組織到中學進行全面的教學實踐訓練,全面了解中學數學教學實際和學生更加直接的接觸。這對于將本課程的學習和先前的經驗進行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實習,學生積累了更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今后工作準備了條件,做到了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的互動。
綜合各方面評價來看,本課程進行的課堂內外互動教學,在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上非常有效,我們的學生在河南省師范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中有多人次獲得一等獎及二等獎。
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要具有高素質的教師;全面發展是21世紀社會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即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高尚的職業道德,積極健康的個性,現代的教育思想、理念,廣博的文化修養,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應該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能力、較強的信息技能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數學教學論》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它在培養“準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把數學教育理論的學習與中學教學實踐相結合,有效提高高師生教學實踐能力,應該是我們永久的話題。
[1] 高垣麻由美.教學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5.
[2] 何浩峰.簡論課堂互動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0,(07):3-5.
[3] 時光,張紹學,羅曉芹.高校教學模式改革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24(10):164-168.
[4] 謝少安.大學AIDAS互動式教學的心理過程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2009,(08):125-127.
[5] 李淑文.新數學課程的實施呼喚高師數學教育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02):63-65.
[6] 張麗英.成人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視角[J].成人教育,2011,(01):68-69.
[7] 鄭毓信.從課程改革看數學教育理論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1):40-43.
[8] 佐斌.師生互動論——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項目來源:河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1]-JKGHAD-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