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英
(山西省陽泉市衛生學校)
執業能力是一種包含執業導向,融合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為此,中職護理教育應根據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以技能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辦學思想,面向基層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我校圍繞職業教育辦學思想,以培養學生執業能力為核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職業道德、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及技能操作著手,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社會對中等護理人才的需求。
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稱。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衛生服務模式也由傳統的醫療救治轉向對服務對象身體-心理-社會各方面的照顧,病人對護士的職責和義務有了明確的認定,他們關注的焦點已不僅僅停留在護士的技術水平上,而且對其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更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我校本著全體參與、全程滲透的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培養和教育。通過日常管理、各項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感,養成團結協作、自覺自律、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職業習慣;把職業道德貫穿于思想道德修養、法律、護士禮儀、人際溝通、護理美學等課程中,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人文素養,培養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把職業道德貫穿于專業課的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培養其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和作風。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是我國護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律規定、逐步與國際接軌的必要途徑。具備執業資格證是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的主要前提。從2009年起,國家允許在校生考取執業資格證,這就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成為學校教學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2011年新修改的護士執業考試大綱將考核內容概括為主要的護理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運用的護理知識和各類常見疾病。由此可見,新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更加細致,除了考核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外,還要考核學生參與臨床護理過程中所要具備的倫理道德、法律活動及人際溝通技巧。學校圍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考試通過率,縮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
通過對學生及教師的了解,我們認識到要通過執業考試,僅靠考前的突擊是不夠的,它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日積月累、扎扎實實地學好每一個知識點。為此,學校組織相關教師認真分析和研究執業考試大綱,對學校現行的教學計劃進行修改,編寫與執業考試配套的校本教材與習題,將執業考試的知識點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牢固掌握相關的考核要點。
學生的考試成績除與知識點掌握的牢固程度有關外,還與其對題型、考試方式的熟悉程度有關。為使學生適應執業考試的方式,我們在組織畢業考試時,從題型、每種題型所占比例、分值等方面力求與執業考試接近,實現了畢業考試與執業考試的接軌。
在完成了8個月的臨床實習后,為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應考,考前我們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7~8周的考前輔導,大大提高了復習的效率。
實踐教學不僅是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與掌握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學校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有利于縮短學生從學校教育到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
(1)將護理程序運用到教學中
護理程序是一種科學、系統、動態的工作方法,通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的步驟進行具體工作。將護理程序運用到實訓課的教學中,打破了傳統的“教師示教-學生練習-教師輔導”的實踐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操作時既要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找出患者存在的問題,又要設定護理目標,制定護理措施并實施,使教學活動與臨床情境相結合,將“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教學中,有利于專業教學與臨床需求接軌。
(2)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運用到教學中
PDCA管理循環就是按照計劃(P)、執行(D)、檢查(C)、處理(A)四個階段來進行質量管理,并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的一種管理工作程序,是一套廣泛應用于質量管理的標準化、科學化循環體系,使工作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運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進行實踐教學的管理,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制定計劃、明確目標,爾后有目的地進行教與學,之后進行檢查,在檢查的基礎上再改進,通過PDCA周而復始的循環,使實訓課質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提高。
(3)改革實訓課考核模式
傳統的考核模式大多是選擇一項典型的操作項目進行考核,考核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技能本身,這種考核評價模式缺乏科學性,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操作水平與綜合能力。教學中,我們不斷完善考核機制,學生的實訓課成績采用平時考核與終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改變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內容上,除傳統的用物準備、操作步驟、時間外,還增加了儀表儀態、評估、溝通、相關知識等內容,使學生在職業道德、操作技能、心理素質以及人文素養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
近年來,學校除每年舉辦校內技能比賽外,還組織學生參加省衛生廳組織的操作比賽(操作統考)以及省教育廳組織的技能比賽,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促進了實踐教學改革和實訓基地建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畢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更加系統化、專業化,提高學生操作水平、培養合格人才的前提。學生實習期間,學校與教學醫院聯手共同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在每個科室實習結束后,由學校或科室組織出科考試,考試包括理論和操作兩部分,考試成績記入實習手冊。通過出科考試,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進一步提高其臨床實踐能力。
[1]周英,陳沁.廣東省中職護理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華護理教育,2011,8(7):325 -326.
[2]梁霞.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談護理專業課程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1):130 -131.
[3]陳瑞娟,農子文,黃銀歡.圍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1):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