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諸城市教育局)
幼兒階段是兒童各種素質發展的奠基時期,是人格形成關鍵期,而幼兒期健全人格的形成情況能夠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圖畫書閱讀作為學前兒童閱讀的起點,對發展幼兒想象力、想象力、理解力、探究力等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從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看,學齡前兒童發展的主導性需要是安全需要、歸屬和愛以及尊重需要等,而圖畫書中大量關于愛、生命、自然、快樂的主題正契合了幼兒的這一心理發展需要。
國內外學者對“圖畫書”的概念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例如,臺灣學者何三本認為:“所謂圖畫書,是文章在說話,圖畫也在說話,兩者用不同的方法說話,表現同一主題。彼此間所說的內容,有一般書籍所缺乏的機能,這些機能彼此間充分協調,使主題豐富滿意的表現出來,這就是圖畫書。”而日本籍知名圖畫書專家松居直認為,“所謂‘圖畫書’,文和圖之間有獨特的關系,它以飛躍性的、豐富的表現手法,表現只是文字或只是圖畫都難以表達的內容。”
綜上所述,圖畫書是圖文并茂的兒童文學作品,從封面到封底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圖畫書具有“看畫兒就能明白故事”的主體敘述性,文字對圖畫起引導、補充作用。
“‘人格’”又稱‘個性’,一般是指個體那些決定其特有的思想和行為的身心系統的動態結構,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性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的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
美國現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論家埃里克森在其提出的心理社會性發展八階段論中指出,3~6歲時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礎期,但由于此階段的幼兒在心理上既不成熟又不穩定,如果對該階段幼兒心理所面臨的矛盾和危機解決不當,很容易影響幼兒個體的人格和社會性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幼兒時期健全人格的教育。
從社會性形成角度看,“幼兒時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在情感上有了榮譽感、歸屬感和占有欲;從思想上也逐漸把自我從客觀中分離出來,認識到自己是行為的主體,這標志“幼兒已從一個無能為力的依賴時期逐漸過渡到主動控制、獨立、勝任、自主時期”。從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來看,此階段幼兒的認知特征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中心主義,而這正是個體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基礎。
圖畫書閱讀作為學前兒童閱讀的起點,“對于發展兒童想象力、理解力、探究力等更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們認為圖畫書閱讀對培養幼兒健全人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圖畫書中的圖畫是一種視覺符號,可以對幼兒各種認知概念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經驗。如在閱讀經典圖畫書《爺爺一定有辦法》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對圖畫書下端的老鼠一家很感興趣,他們會一點點]發現約翰爺爺剪下來的那些碎毯子最后都掉在了老鼠家里,也就是掉到了一個新的故事里。在這個探索過程中,能讓幼兒從小培養積極廣泛的興趣及探索能力,為幼兒的良好發展打下健全人格基礎。
根據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社會)學習理論,幼兒社會化的發展,是借著示范觀察學習及認同的途徑完成的。對幼兒而言,書中豐富的人物情節,提供了他們多樣化的學習楷模。也就是說,他們會不自覺地在圖畫中找適合自己或周圍同伴的“對應物”,正是在這種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孩子們積極地同那些主角們一起成長。如經典圖畫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中,美美才5歲,媽媽問她能不能一個人上街買東西時,她完全可以選擇不去,但她選擇了勇敢地接受挑戰。馬斯洛說:“讓我們把生活設想為一次接著一次的選擇。”選擇有“前進”和“倒退”之分,而人如果能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特別是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像爬一座平緩的山坡那樣循序漸進,而是在某個促使成長的原因、契機到來時勇敢地抓住它,從而得到美麗的成長。
由于認知和語言能力的限制,幼兒往往不太能區分自己的情緒,也不能很明確地描述自己的感覺,但圖畫書豐富的故事,能讓生活經驗貧乏的孩子,在書中經歷各種生活狀況,從而學習如何舒解情緒與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皆會經歷一些困擾的問題,例如玩具丟失、攻擊行為等。而當孩子們閱讀圖畫書時,書中主角面對這些處境時的態度與克服障礙的方法,在無形中能幫助孩子度過情緒的低潮,幫助其更健全、快樂的成長。在經典圖畫書《獾的禮物》中,作者蘇珊將死亡比喻為“走向長長的隧道的另一頭”。對于一個對死亡充滿了恐懼與未知的孩子來說,正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慢慢體會到了生命的循環和意義,更“為他們在以后面對死亡時的傷感打下了一抹健康的底色,也就契合了善于自我控制中的對精神創傷或壓力有耐受性及康復能力。”
新《綱要》一再強調“要培養讓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而圖畫書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其所有主題無一例外地講述著關于愛、存在、生命,它教會幼兒博愛與正直,更真實地做人,這些正是能讓人終身受益的品質,加上其獨特的繪畫性、傳達性和趣味性,是讓幼兒在閱讀中感悟主題,豐富情感體驗、健全人格的最好閱讀形式。
[1]何三本.幼兒故事書[M].臺北: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5,4.
[2]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191.133.
[3]黃俊官,何芳清.論幼兒健康人格的培養[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6).
[4]楊玉芳,張侃,王登峰等.促進心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心理學界召開學習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座談會[J].心理學報,2007,39(1).
[5]胡彥史.圖畫書作品的人本注意心理學分析[J].昆明學院學報,2008,(12).
[6]康長運.走進圖畫書世界——學前兒童圖畫書故事書閱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8]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