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萬芝
(山東省昌邑市實驗中學)
作為歷史教師,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歷史?變厭學為好學、樂學乃至學而不倦呢?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統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和豐富的嘉言懿行。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富有個性的歷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勵精圖治;輔國大臣中商鞅的銳意變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愛國將領中衛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飛的精忠、史可法的氣節;歷代詩人中屈原的詠嘆、李白的浪漫、陸游的憂思,等等。我們可以聽到他們穿越千古的聲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等等。在平日的學習中引入這些素材,既能讓孩子感受歷史的生動,又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歷史是生動的,這種生動常常帶給人們以驚喜,也常常給人們以痛苦。如火藥的發明,并不是人們有目的地研制,而是在煉丹過程中意外的發現。在中國的古代戰爭中,火藥雖曾被當作作戰武器使用過,但更多的是被中國人用來做喜慶或祛邪的爆竹。可當火藥傳到歐洲,它便成了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手中銳利的武器,不僅把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炸得粉碎,而且憑借其船堅炮利打開了東方大國的國門。無論是驚喜還是痛苦,都能給孩子帶來心靈的震撼,激發他們強烈的情感,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愛因斯坦說“第一流的人物對時代的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其單純的才智成就更大”。歷史教育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加入豐富的歷史材料以培育孩子的情感和道德品質,將會使孩子真正地終身受益。
古人有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古人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歷史學習更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滿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學問,滿足于培養出一批“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孩子。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孩子健康的時代精神。比如,在講授時政熱點問題伊拉克戰爭問題時,我在課堂上補充了伊拉克問題的來龍去脈,使孩子對這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我還特別選取了當年伊拉克戰爭激戰正酣時,報紙廣泛轉載的一位巴格達少女的日記讀給孩子們聽。日記中記載:她每天都做“被美軍的導彈緊緊追趕”的噩夢,不斷地看到或聽到身邊的人死去,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聽到這些時候,班級里鴉雀無聲,我成功地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戰爭本身引向對戰爭所造成的對人類的傷害上面。這樣的教學當然要比空泛地講一百遍“要反對戰爭,要珍愛和平”效果好得多。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讓孩子通過歷史課堂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歷史學習真正點燃孩子智慧的火把,讓歷史學習鮮活起來吧!這樣,孩子們才會喜歡學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