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華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站在前臺大聲地講解,講解的重點往往是詞匯運用、語法規則以及其他以知識為定向的領域;學生坐在下面,認真聽課、勤奮記筆記。但有時教師在前面講得孜孜不倦,個別學生卻昏昏欲睡——這便是中國傳統英語課的經典場景。在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學生僅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教和學幾乎沒有互動。即便有也只限于師生之間,而沒有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教學中來,也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致使學生在長久地學習英語過程中對英語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也使英語教學面臨尷尬。
師專英語專業學生在中學就讀時經歷的是傳統的以語法為綱的教材,原教材的教法側重語言知識講解,忽視言語技能訓練。因而,學生升人大專時,聽力差,羞于開口說英語,基本上不會用英語交際。對英語漸漸失去興趣不愿意學習英語,但迫于考級的要求又不得不死記硬背。英語的學習效率快速下降,學生常感事倍功半。但經過師專三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的專業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可是面對新教材交際法教學,他們還是不知所措,缺乏過硬的教學基本功。針對學生現狀分析單一的傳統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所以傳統教學與交際教學相結合是必行之路。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1971年,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
語法能力:語言符號本身的知識,即遣詞造句的能力。
社會語言能力: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適當理解、表達話語的能力。
語篇能力: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的能力。
策略能力:加強交際效果或彌補由于缺乏交際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際中斷所使用的策略,即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交際法如介紹、詢問、道歉等這些行動牽涉到意念,即其具體內容。交際法要求盡量用所學的外語進行有意義的交際活動。從聽說技能的角度看,該法的聽說教學包含四個目標:培養在現實交際中聽懂、回答、提問、口述的能力。如在《大學英語》預備級第二冊中“How Clever Is A Fish”一課,首先讓學生自己拼讀新詞,然后跟錄音糾正詞的發音,熟悉了正確的語音語調,然后將課文中出現的語言點和有用的表達方式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課文上的用法給出自己的句子,然后老師在指出容易犯錯誤的地方,給出規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較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有講外語的欲望,有說話的要求。在11級一班我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學習的內容我組織了上臺演講、配樂英文朗誦,為學生增添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交際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教師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正如Little wood所說,“在交際教學法中,教師的功能沒有以往專制,但重要性絲毫沒有減弱”。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幫助者。交際教學法下的教學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整合、把握和組織能力。同時教師更要放低姿態,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在交往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多重角色的作用。
1.教師是交際活動的組織者。他事先選定活動的大體內容,決定活動能否有效地開展。教師一般依據指導、顯示、反饋過程開展活動,同時針對活動的各個細節、步驟做出適時的改變。
2.教師是評估者。當活動正在進行時,教師負責監控全班的活動。當發現學生的語言錯誤或問題時,必須做出一些必要的、細微的改正。活動結束時,教師將學生集中起來,對活動內容給予反饋,告知學生活動進展的效果以及要改正的語言錯誤。
3.活動進行時,學生可以配對或以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在此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或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怎樣去做,這時教師可以給予建議或直接性的幫助。此時教師變成了咨詢者或促進者,會成為需要尋求幫助那部分學生的臨時資源。
4.教師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教師以平等的角色加入到討論、角色扮演以及其他活動中來。教師的參與對學生來講是重要的心理支持資源。同時教師的激勵作用,也會為學生潛能的開發和水平的展現提供合適的平臺。
1.“PPP frame work”的應用。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教導和幫助學生學好并成功。我們需要引入新的語言,幫助學生練習,讓學生自由地溝通彼此用英語。我們也要確保我們有各種教學方法的課程,讓學生的動機,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是最合適的幫助教師實現這些目標。“PPP frame work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語法翻譯法,從聽說法和交際法)。它是基于雙方的語法和功能語言觀”。
2.減少應試英語課堂教師話語。“教師話語是多種語言。有時在教學過程為試圖溝通與學習,教師往往簡化他們的講話,給它的許多特點外國人說話和其他簡化風格的講話給語言學習者”。在英語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必須學會減少課堂語言。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練習說英語。在研究的時期,我學會了說話的具體方式:引導學生談和模仿語言;指導學生如何做一個活動;在活動中糾正學生的錯誤。
3.合作學習與小組學習。合作學習與小組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既便于課堂管理又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綜合知識,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并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情感范圍。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體驗不同的角色。既提高合作意識又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在我國現有的外語教學環境中,對交際教學法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是完全行不通的,而依舊按傳統教學法培養學生又無法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應從實際出發,吸取兩種方法的經驗教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教學中既教語言結構,對學生進行語言結構的模仿操練,使之形成自覺的語言習慣,又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并努力創設情景,讓學生在交際中靈活運用各種語言結構,提高活用語言的能力,逐步獲得一些交際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打下扎實的基礎。
[1]戴煒棟.外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
[2]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張正東.英語教學法雙語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