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 李繼業河北金融學院 劉超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提出了綠色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雖然有一定好處,但是卻限制了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只重視經濟的發展,不重視環境的保護,使得我國環境立法出現了一些問題,致使其不能更好的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本文主要從綠色貿易壁壘概念、綠色貿易壁壘成因、綠色貿易壁壘表現形式出發,對應對綠色貿易壁壘限制性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法律對策。
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活動中,進口國常以保護本國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為由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性法規,直接或是間接對發展中國家進行限制,甚至禁止貿易以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而設置的貿易壁壘。這種貿易壁壘對發達國家是比較有利的,綠色壁壘是傳統貿易關稅壁壘和非貿易關稅壁壘在無法滿足現實社會需求的情況下出現的。綠色貿易壁壘事實上是發達國家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以環境為名限制發展中國家進出口貿易工具。綠色貿易壁壘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十分不利的,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中的一些苛刻條件是不能被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發展中國家要想更好的保證自己的權益,就應該針對綠色貿易壁壘中一些不合理的條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綠色貿易壁壘作為新時期貿易保護主義和相應運動的結合體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工業的迅速發展,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地球,綠色壁壘是順應可持續發展潮流起來的;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能源及無污染產品越來越重視,特別是氣候變暖、環境惡化程度升高、,人們對環境重視程度更高,一些國家先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標準和執行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新綠色壁壘形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及國家利益的差異,客觀上為綠色壁壘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環境的要求和標準相對也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受經濟及相關技術條件的影響,不能很好地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這一客觀條件也是綠色貿易壁壘形成的又一限制因素。正是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差別,特別是在傳統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逐漸弱化的情況下,發達國家要想使自身的利益得以實現,就要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綠色貿易壁壘是最好的方式,發達國家利用綠色壁壘可以在自身不具優勢的領域采取這一措施,來保護自身利益。發達國家在自身優勢較強的領域設置環境和技術壁壘,并在此基礎上大力倡導綠色貿易,實際上是設置發展中國家無法達到的標準。雖然維護了自身利益,卻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諸多不便。
綠色貿易壁壘是在相關的國際協議、法規、公約、制度等內容中分離出來的與國家標準及環境保護措施分離的環境保護措施。就目前來看,國際上使用的貿易壁壘主要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檢疫、綠色反傾銷、綠色反補貼、環境貿易制裁、強制性綠色標志及強制要求ISO14000認證等。但是其中的環境條款、ISO14000標準、國際公約、綠色標志等條款并不是綠色貿易壁壘中的內容,而是發達國家為了實現自身利益,借用條款中的內容給發展中國家設置的貿易障礙。
我國雖然制訂了一些環境方面的立法,在使用過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日趨惡劣,現有的法律法規顯然已無法滿足現代化環境趨勢,一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還出現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原有環境法律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環保法規,但是在環境保護上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與發達國家環境保護比較相差甚遠。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容易受利益驅使,環境惡化現象和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的現象。此外,一些發達國家或是一些新興的發達國家在本國開設工廠,政府會收取高額的環境保護費用,他們為了避免高額的環保費用及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的束縛,以出口的方式或是投資的渠道來我國建廠。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貿易地位也容易受到相應的影響,其中農副產品最為突出。
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立法體系中內容很多有著較強的政治色彩,很難與市場經濟接軌,也很難滿足擴大對外貿易的力度,特別是對新興起的貿易壁壘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環境立法在生產過程中的相關標準尚未實現,對自然資源保護法方面的規定也不是很多。此外,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內容也不夠完善,環境保護法只能在一些原則上進行規定,而不能將環境方面的內容全部融到環境立法中。雖然我國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能和所有領域的法律規則相適應。再加上這些法律缺乏相應法規的體現,不能與實際細節相協調,常會出現可操作性差、執行差現象。環境立法標準過低現象也是綠色貿易壁壘中常見的問題,我國在有毒、有害物指標上并沒有做出明確的指標,再加上對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廠家收取的費用較低,一些發達國家抓住了我國收費標準低這個空子,將污染嚴重的廠子建在我國,這就使得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環境法規是具有較強的技術性的,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技化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技術檢測技術方面還不能與綠色貿易防線的要求相適應。如果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的產品進行技術檢驗,對我國而言是較為不利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民眾的環保意識雖然交改革開放之前有所提高,但是在經濟發展中,仍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生產、生活。
雖然環境方面的一些專家反復強調,綠色貿易壁壘是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性因素,但是還有當一部分民眾、企業經營者仍不注重環境方面的問題,仍以自己利益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發達國家就會根據我國的實際狀況,向我國輸出產品或是在我國開設一些污染指數高的工廠。不僅環境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會加劇環境問題。要想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
在綠色貿易壁壘中,發達國家對環境標準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想達到國際環境標準,就要提高產品質量,制定相應的生產制度,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也會提高生產成本,我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在資金運作方面還是有限制的。在自己的制約下,我國就很難達到國際環境標準,也就無法更好的面對綠色環境壁壘。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定綠色貿易壁壘法律體系的時候,要以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市場經濟現狀為依據。在制定環境保護組織法規的時候,必須明確行政執法的主體及對象;在制定相應的環境監督法規的時候,要對相應的監督主體、程序、及措施進行詳細的規定,以保證監督體制的完整,使監督體制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制定綠色貿易壁壘體系的時候,必須對國際法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協調國際法和國內法之間的關系,使國內法更加豐富,更好的與國際法律接軌;要對那些污染嚴重的外企進行限制,特別是對那些有一定污染但必須引進的外企項目進行限定,要求其必須按照本國的相應標準進行生產。此外,我國還要制定相應技術法律、法規,限制那些不符合我國環境和衛生標準的外國產品流入我國。
要對我國的立法進行不斷的完善,提高立法質量、層次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法治水平得以提高。由于我國環境方面的立法無法滿足現代化環境的需要,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對相應的技術、經驗進行分析,并根據國內的發展環境法律發展現狀適當的借鑒國外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將環保的法律精神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的集合在一起。在質量法中,就應該明確相應的環境責任和義務,以增進民眾對綠色產品的意識;為了更好的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中存在的問題,就應該不斷的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生物安全法》 及《清潔生產法》等相關法律,并將綠色貿易壁壘中的內容與我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防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我國,加劇我國環境污染。此外,我國應該加快速度建立綠色壁壘形式方面的立法。就國際形勢來看,國際社會上一些法律規定是存在一定爭議的,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建立綠色壁壘形式方面的立法,使我國環境立法得以完善。
加強對環境立法方面的工作進行宣傳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國在綠色貿易壁壘中常因為技術標準無法達到國際標準為出現相應問題。因此,要加強對環境立法工作的認證和宣傳,使企業和大眾都有綠色環保意識,提高企業綠色意識,使其在兼顧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減少生產服務中不良環境的影響,并鼓勵企業想國際技術標準靠攏,以減少綠色貿易壁壘問題。
我國要加強與國際合作,國際上的一些條約、協議及標準對我國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是有一定作用的。只有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國際上通用的法律進行研究,才能了解國際法中的相關原則,一旦遇到相關問題,才能運用相關的原則解決現實出現的問題。此外,對國際法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國際上的精神,對協定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會對貿易合作國采取相應標準限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制定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法律措施提供相應的依據。
綠色貿易壁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卻促進了我國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發達國家貿易壁壘的限制,我國只有與國際合作,對國際條約、原則等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國內環境立法,才能更好地處理貿易國的綠色壁壘問題。
[1]李海燕.我國貿易與環境中有關綠色壁壘的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7.
[2]董思茗.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3]廖松.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13).
[4]宋玉.淺析我國貿易與環境相互影響及法律對策[J].山東紡織經濟,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