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工程學院 謝明佳
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這與我國目前外貿業在出口產品、外資引進、貿易方式等方面存在著現實性矛盾。
目前,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勞動和資源稟賦優勢,出口產品集中在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出口增長較快。但我們所掌控的產品生產環節依然是位于勞動密集的低附加值環節。考慮到就業、生產轉型及生產技術升級等因素,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調整。學者寧學敏(2009)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檢驗了我國碳排放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碳排放與對外貿易盡管都不是平穩的,但具有協整關系,從長期均衡看,出口每增加1%,會使能源消費增加0.67%,出口對于碳排放拉動效果明顯。可見,我國碳排放的增長不僅是因為旺盛的國內消費需求和較快的城市化進程,快速增長的外貿出口和不斷增大的外貿順差更是重要的驅動因素,而且影響日益增大。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我國目前的產品出口結構,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產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重要階段,生產技術整體落后,人力資源水平偏低,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這種矛盾將在今后較長時期內繼續存在。
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了大量來自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和跨國外包式的產業轉移,這種產業轉移對我國的外貿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以2009年數據為例,2009年全年外資企業出口額為6722.3億美元,占我國全年出口總額的55.9%。但是從引進外資的產業結構上看,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業上,這些產業在發達國家均屬夕陽產業,由于發達國家國內嚴格的環境保護限制和高昂的勞動力成本,近年來紛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調查表明,在我國近年吸收的FDI中,從事高污染的生產企業占吸引外資企業總數的20%。承接來自發達國家的夕陽產業轉移雖然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利用產業轉移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但是也進一步加大了我國的能源消耗,加重了國內的碳排放壓力和環保壓力。
我國現階段的貿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兩種,其中加工貿易在貿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又高于一般貿易。2009年我國全年一般貿易出口額為5298.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4.1%,全年加工貿易出口5869.8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為48.8%,比一般貿易高出4.7個百分點。我國的加工貿易是通過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半成品,然后在國內組裝加工出口銷售。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本質是發達國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資源時,基于產品內貿易將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轉移至中國,以隱性碳轉移的方式利用中國的要素稟賦優勢,榨取經濟賴以發展的“要素租金” 。此外,我國對外加工貿易位于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端,主要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企業只能選擇價格低廉的煤能源作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過大。作為全球加工廠,中國不僅承擔了生產和加工這些產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過程以及進出口交通運輸排放成本,而且還承擔了隱含碳的轉移成本。李小平(2010)用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環境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得出,在單位出口產品隱含的CO2中,國內投入隱含的CO2比重逐步減少,進口中間品中隱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因此面對低碳經濟,我國必須調整現存貿易方式結構,加快外向型產業結構轉型。
為了保護本國制造產品的競爭力, 歐盟、美國等紛紛將氣候變化與貿易掛鉤, 設置新的貿易壁壘,提出推行“碳關稅”和種種惡意綠色壁壘的設想。碳關稅一旦實際征收,必定會嚴重阻礙我國外貿出口。據專家測算,如果按照30美元/噸的標準征收碳關稅,將導致中國進口總額下降約0.52%,出口總額下降約0.72%,從而拖累中國的GDP下降0.021%。如果真正執行,碳關稅標準很可能不只30美元,上述數字也會更高。而一旦歐盟政策決策者接受建議,啟動碳關稅,中國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對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削弱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保護國內相關產業和市場,對外國商品進口采取嚴格的準入限制或禁止措施。這種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綠色壁壘被稱為惡性綠色壁壘。惡性綠色壁壘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涉及范圍廣,近年來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據調查,2007年,我國約有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遭遇到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損失達170多億美元,尤以食品和生畜產品的損失最為嚴重,有將近90%的企業受阻,造成損失達90多億美元。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環境保護在出口貿易中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發達國家會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設置更多的綠色技術標準,制定并實施更多的政策、法規,在進口產品檢驗檢疫方面不斷增加項目、擴大范圍、提高苛刻程度,降低我國的出口產品競爭力。
在國際產業分工的體系中,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已率先步入了知識經濟或服務經濟的發展階段,掌控了國際分工的主動權和制高點,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被“低端鎖定”在貼牌加工環節,產業升級轉型困難重重。在貿易與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立足產品內貿易的垂直化專業分工正在重新布局世界產業。發達國家會加緊將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環節以投資或跨國外包的方式,向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由于我國環保技術還比較落后,環境監控體系還很不完善,如果不加強引導和控制,我國未來的對外貿易即便呈現一定的盲目增長勢頭,勢必會加劇進口貿易與國內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不斷深入以及各國履行減排義務,有關低碳產品、低碳技術認定等諸如此類的國際規則、標準等將逐步成熟,并將對各國產生重要影響。我們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一方面積極參加多邊環保條約,以保護資源和環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打破綠色壁壘。從WTO審理的案件看,引用GATT第20條“環保例外”進行限制的國家,許多都敗訴了。因此,只要我們熟悉國際規則并積極申訴,就可以贏得利益。我們應加強對相關貿易規則的研究,熟悉相關規則的運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討論與制定,建設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要針對我國現階段所產生的“生存和發展排放”的客觀必然性,堅持《聯合國氣候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與發達國家排放相區別,避免陷入發達國家借氣候問題給中國設計的陷阱;要針對現代貿易和投資引發的隱含碳(Embodied Carbon)轉移問題,要求出口的需求方為其進口產品造成的碳排放買單;此外,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的國際技術合作, 在合作中創新,發揮“干中學“效應、“技術示范與交流”效應,在合作創新中提升我國“技術比較優勢”。
我國外貿出口產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產品結構亟需調整,而產業作為外貿出口的基石,要調整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就必須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因此,必須把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一方面,運用技術創新降低傳統大宗出口產品的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稅收體系,如采用差別性的出口退稅政策和征收出口關稅,引導企業更多進口資源或能源消費類產品,嚴格限制高碳產品出口,鼓勵低碳行業的產品出口,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發展。同時,抓住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契機,充分挖掘高素質人力資源創業優勢,提高我國服務貿易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從中、長期來看,推進低碳經濟,我國必須要改變自身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提升產業在研發設計、銷售及品牌環節的實力,推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既是我國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獲取產業競爭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國實現低碳經濟下的外貿發展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認,自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外資引進戰略,給我國的經濟和外貿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中,大部分均集中在諸如冶煉、化工、造紙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產業,這些產業的大量發展不僅消耗了國內大量緊缺的能源,加重了國內的碳排放壓力,而且也阻礙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國內的自由資金已經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們在引進外資時,應嚴格限制高碳排放項目的進入,以避免成為發達國家高碳排放產業轉移的“避難所”。
在2005 年《京都議定書》框架機制下,近年來,全球碳交易市場呈現幾何級增長態勢,從2004 年的3.77 億歐元激增到2008 年的910 億歐元。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進一步強調碳排放問題,在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國共識的背景下,全球碳交易市場的潛力巨大,碳交易可以成為利用市場機制應對氣候變化、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不是減排義務國,但已是CDM最大供給國。截至2009年10月,已有663個CDM項目在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預期年減排二氧化碳1.9億噸,約占全球注冊項目的58%,注冊項目數量和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國碳交易仍集中在項目層次,而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已達碳金融層次。中國碳交易價格每噸要比印度少2~3歐元,更不及歐洲二級市場價格的一半。為此,應抓住這一機會,努力培育交易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在國際碳交易金融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并從中獲得技術進步、結構升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總之,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是人類對于自身發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必然成為今后全球經濟發展的潮流,具有不可逆轉的趨勢。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全球貿易格局、貿易方式也將面臨深刻調整。我國作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外貿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我國的出口產品仍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這些產品能耗高、污染大,與低碳經濟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相背離。而且碳要素帶來“比較優勢”的變化、發達國家利用環境問題拓展貿易利益而設置的各種壁壘,及新一輪國際產業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低碳經濟也給我國的外貿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把握機遇、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潮流,主動調整外貿結構,積極參與競爭,采取多種措施來實現低碳經濟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Robert C.Feenstra.Advanc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Evidence,Pf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2).
[2]Corbett,Michaei(2004b,p1),The outsoureing Revolution:Why It Makes Sense and Hoe to Do It Right,earborn Trade Publishing,A Kap|an Professional Company.
[3]陳迎春.江蘇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影響因素與發展模式[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