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靚靚 楊 婷
患者 女,25歲。主因咽痛劇烈、吞咽困難伴發熱3 d,于2011年3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體健,無其他疾病史。查體:體溫(T)38.5℃,脈搏(P)98次/min,呼吸(R)25次/min,血壓(BP)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腫大達咽后壁中線,表面可見點狀分布的膿苔,頜下可觸及腫大淋巴結,余無陽性體征。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WBC)12.4×109/L、紅細胞(RBC)3.17×1012/L、血紅蛋白(HGB)116 g/L、血小板(PLT)167×109/L,胸部正位片未見異常;腹部B超正常。診斷: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20709)4.5 g溶入0.9%氯化鈉溶液250 mL內緩慢靜脈滴注,1次/d。4 d后患者主訴在右前臂沿所穿刺的靜脈出現脹痛、灼熱,查體見右前臂沿注射靜脈走向條索狀紅線,按之可觸及條索狀硬結,無局部皮膚破潰及外傷感染征象。排除因消毒不嚴格和注射器具受到污染引起的靜脈炎,考慮為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導致的靜脈炎。即用25%硫酸鎂注射液進行局部熱敷、特定電磁波(TDP)治療儀等對癥處理,更換靜脈穿刺部位,3 d后右前臂條索狀紅線變成紫褐色,疼痛消失。
輸液性靜脈炎是由于靜脈輸入各種抗生素或高滲葡萄糖溶液導致靜脈血管內膜損害,形成血栓,引起整條淺靜脈壁的炎癥反應,甚至累及靜脈周圍組織,并有滲出液,局部表現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的索條柱,但多不嚴重,及時發現并給予治療可緩解[1]。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是臨床上常用的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敗血癥、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疾病的治療。該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適應范圍廣等特點[2],近幾年來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增加,其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但發生靜脈炎罕見報道。本例為年輕患者,因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在應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4 d后,治療進程中有靜脈炎表現,排除穿刺針及操作技術等因素引起靜脈炎,確定為頭孢呋辛鈉藥物本身所致,考慮可能與藥物濃度有關,應引起臨床注意。
[1]徐潤秋.靜脈注射引起靜脈炎的防治及護理[J].廠礦醫藥衛生,2000,16(3):221-222.
[2]劉秀英.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與預防[J].中國現代藥物,2009,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