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艷
患者 32歲,孕1產0,孕40+2周。主因不規律腹墜疼15 h,腹痛加重且見紅1 h,于2011年11月15日10時入院。患者孕期平順,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孕期檢查各項指標均無異常。于入院前15 h無誘因開始出現不規律腹墜痛,每半小時左右1次,持續約5~10 s,入院前1 h腹痛加重且見紅,故入院待產。 查體:體溫(T)36.1 ℃,脈搏(P)88 次/min,血壓(BP)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 心肺未聞及異常,足月妊娠腹,肝脾未觸及,雙下肢輕度浮腫。產科情況:宮高 35 cm,腹圍 110 cm,胎位枕左前(LOA),胎心146次/min,宮縮不規律,估計胎兒約3 900 g,骨盆外測量正常。陰道檢查:宮頸管消失80%,宮口容一指,胎膜存,胎頭S-1,雙側坐骨棘不突,骶骨下段彎度良好,骶尾關節活動好。彩超檢查提示:恥上胎頭,雙頂徑10.0 cm,股骨長7.7 cm,胎盤后壁Ⅱ級晚,羊水指數8.8 cm。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10 g/L,白細胞5.8×109/L,血小板235×109/L。入院診斷:先兆臨產,LOA。根據頭盆關系,估計胎兒能夠經陰道分娩,嚴密觀察產程。入院后第2天3:20出現規律宮縮,10:50查宮口近全,先露頭 S+1,于9:00處觸及大囟門,且產瘤形成約 4 cm×3 cm,經手轉胎頭困難,診為持續性左枕橫位、相對頭盆不稱,于11:15入手術室在腰麻下行腹壁橫切口剖宮產術,手術順利,剖一男活嬰,發育好,1 min時Apgar評10分,胎兒4 000 g。術中檢查宮壁切口無撕延,盆腔及腹直肌下無出血,常規關腹。術后5 h,患者出現心率加快,110~130次/min,無心悸、胸悶等不適,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查腹軟、無壓痛,切口無滲血,無淤斑,血紅蛋白95 g/L。術后20 h出現心悸、四肢發冷。 查體:重度貧血貌,T 36.6 ℃,P 120次/min,呼吸(R)20次/min,BP 90/60 mm Hg,心肺未聞及異常,腹稍脹,輕度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觸診不滿意,叩診移動性濁音陽性,腸鳴音弱。血紅蛋白82.0 g/L,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子宮體13.3 cm×12.7 cm×10.3 cm,內膜線樣,雙側附件區未見囊實性占位,肝腎隱窩可見液性暗區范圍9.4 cm×4.9 cm,脾腎隱窩可見液性暗區深2.4 cm,考慮盆腹腔積液,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體2 mL。診斷:剖宮產術后腹腔出血原因待查,失血性貧血。因動態觀察血紅蛋白明顯下降,11月17日11:35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取原下腹橫切口,剪開皮膚、皮下組織及前鞘部位縫合線,即見積血塊,前鞘下方與腹膜間大量積血塊約500 mL,以左側為主,左側腹直肌及腹內外斜肌、腹橫肌被血液侵蝕呈暗紫色,肌纖維增粗,彈性減低;彌漫性滲血,未見明顯出血點。打開腹膜探查:腹腔內暗紅色不凝血及少量積血塊共約500 mL,請外科醫師探查肝、膽、胰、脾、雙腎未見異常,子宮下段切口無滲血,左前下腹壁腹膜外可見12 cm×6 cm血腫。術中診斷:腹壁切口下腹膜外血腫,行血腫清除術。因腹直肌及腹內外斜肌、腹橫肌被血液侵蝕,而且彈性差,彌漫性滲血,無法尋找確切出血點,將腹膜和肌肉一起間斷縫合數針以止血,盆腔放置引流管1根,左側腹直肌與腹膜間留置潘氏引流管1根,查無活動性出血,常規關腹,各引流管接無菌引流袋。術中總出血量約1 600 mL,輸同型懸浮紅細胞4 U,輸液2 750 mL,術后腹壁切口部位腹帶加壓止血,并予止血及靜脈高營養支持治療,術后24 h拔除腹腔引流管,腹壁下引流管術后72 h拔除,術后7 d痊愈出院。
腹壁血腫是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雖不常危及生命,但影響術后恢復,增加患者住院時間和經濟負擔,且常引起醫療糾紛。下腹部橫切口因其操作簡單、切口張力小、疼痛輕、愈合后瘢痕小等優點,在剖宮產術中已經廣為應用。但是該手術在分離腹直肌后其下方與筋膜之間形成了潛在腔隙,分離肌層時如手法不正確,可損傷腹直肌下方的腹壁下動靜脈和膀胱筋膜靜脈等,損傷的血管在肌層中如未被立即發現并止血徹底,常很快回縮,術畢不易被發現,關腹時一些細小的出血點未發現,或者是術后血壓回升血管重新開放,可形成腹壁血腫[1]。尤其是伴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血小板減少等合并癥,術后咳嗽、嘔吐等致使腹壓增高,導致術中未結扎的小血管發生出血或者結扎組織壞死造成出血,縫扎的肌肉因劇烈咳嗽損傷也可引起出血。另外,腰麻時由于交感神經被阻滯,常伴有血壓下降,在低血壓時血管痙攣,切口在關腹時看似干凈,而關腹后數小時血壓恢復正常后斷裂的血管出血可出現血腫。本例患者無血小板減少及妊娠期高血壓等合并癥,手術切口選擇適中,術中檢查未見腹膜外出血,術后無咳嗽、惡心、嘔吐等;但該患者的麻醉選擇是腰麻,所以,不除外在撕拉肌肉時血管斷裂未及時發現,由于血管痙攣,術中檢查未發現出血,術后血壓恢復而導致腹膜外血腫的發生。
腹壁血腫如果發生在筋膜下和腹膜外,為腹壁深部血腫,常發現較晚,當患者貧血的程度與顯性出血不符,嚴重者發生失血性休克,應考慮本病。本例患者術后臨床表現為心率加快、進行性血紅蛋白下降,而腹壁切口未見滲血和瘀斑,術后20 h出現面色蒼白、心悸、四肢發冷、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再次剖腹探查發現腹膜外血腫,由于出血較多,血液自腹膜縫合口滲入腹腔。因此,關腹前應仔細檢查手術創面,徹底止血,避免盲目追求手術時間、粗暴操作;選擇切口位置要正確,切口應夠大,如果切口位置低,則距離錐狀肌近,不易撕拉,切口過小也不易撕拉及娩出胎兒[2];在分離腹直肌時,應垂直分離,可以避免對腹直肌血管的損傷,也可以在術后切口上常規放置沙袋(超過切口兩兩端)或腹帶加壓包扎,可以減少各層的滲血;如有凝血功能障礙,止血不滿意,可在腹腔內或腹壁安置引流以利觀察[3]。
筆者總結本例的經驗教訓后改進了撕拉腹直肌的方法,以往在撕拉開腹直肌后再打開腹膜,現在剪開腹直肌前鞘后,將腹直肌稍稍分開即打開腹膜,將腹膜和腹直肌一起同時向兩側撕拉。這樣,腹膜和腹直肌同時向兩側受力拉開,位移是同步進行的,避免因兩者之間的位移而發生血管的斷裂。應用該種手術操作方法后,檢查腹膜外出血情況時,極少發現有血管斷裂現象,避免了因血管斷裂而造成血腫。
[1]劉新民.腹壁切口血腫[M].婦產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5-116.
[2]馬彥彥.新式剖宮產術特殊并發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402.
[3]王書芬,李敏,付國清.剖宮產術后腹壁血腫2例[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4,12(8):49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