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 梅 靳衛翔
《福樂智慧》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詩人、思想家、學者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創作的勸諭長詩,全詩共13000余行。作品涉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道德倫理學、教育學、文學、天文學等諸多學科,因而被譽為“維吾爾思想文化乃至中亞細亞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1]”。《福樂智慧》中的哲學思想系統且豐富,“天人合一”思想尤為顯著。本文旨在探討《福樂智慧》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及筆者從《福樂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中獲得的啟示。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相互“認同、一致、和睦、協調[2]。”這一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學說,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永恒命題。“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于先秦,漢代董仲舒首次將其作為哲學理論提出,認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3]”,即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相互認同,相互協調。作為“西域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福樂智慧》以其豐富的警世內容和深刻的和諧思想矚目于世,為豐富維吾爾族的文學和哲學思想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尤其是作品中樸素辯證的“天人合一”思想,對維吾爾族思想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該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維吾爾族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內容,文章中所分析的宇宙觀、生命觀和倫理觀中交叉體現出來,因此本文通過探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當今新疆生態文明建設,突顯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在緩解人與自然沖突、促進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生中的重要作用。
《福樂智慧》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乏存在。具體體現在宇宙觀、生命觀、倫理觀三個方面:
宇宙觀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核心問題,《福樂智慧》在篤信真主的前提下,提出了人類認識到世間萬物皆由“四素”構成,“七曜”、“黃道十二宮”等天體的運行影響著人類活動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宇宙觀中存在著“天人合一”思想,即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具體表現在人類認識自然的物質屬性,與自然中宇宙天體的對人類活動產生影響兩個方面。
《福樂智慧》認為宇宙萬物由“四素”構成。優素甫·哈斯·哈吉甫雖信奉“主造天地萬物生”,但在具體解釋宇宙本質的時候,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突破了這一大前提,在《福樂智慧》的《論七曜和黃道十二宮》中寫道:
143三者為火,三者為水,三者為氣,/三者為土,由此構成了宇宙。//144它們之間,互相敵對,互為制約,/上天以敵制敵,從而了結了怨仇。
從中不難看出《福樂智慧》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作品中認為宇宙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由火、水、氣、土四種元素構成,由于四種元素不斷地對立、統一,才構成宇宙萬物的存在、運動和發展。“早在九姓烏古斯人時代,在九姓維吾爾人中,就已經流行有宇宙是由土、水、氣、火四種元素構成的思想[4]”。這種“四素”構成宇宙的思想,與中國古代漢民族的“陰陽五行”學說中的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思想極為相似,都是用幾種具體的物質來解釋萬物產生的原因。雖然這種“四素”構成宇宙萬物是原始的、粗略的唯物主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福樂智慧》堅持了宇宙是物質的基本方向,在人類認識自然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這就是《福樂智慧》宇宙觀中人類承認自然物質屬性、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具體體現。
優素甫·哈斯·哈吉甫通過觀察與思考,發現天體運行具有一定規律,并影響著人類生活。《福樂智慧》詳細描述了群星的分布與運行、日月的變化和黃道十二宮的運動與四季的關系。作者將“七曜”在宇宙中的次序排列如下:
131其中最高的要數土星,/兩年八個月在宮中停留。//132居于第二位的名叫木星,/十二個月在宮中死死把守。//133第三位是火星,威儀赫赫,/它光顧那兒,草木都要枯朽。//134第四位是太陽,光輝燦爛,/用它的光芒普照宇宙。//135第五位是金星,和藹可親,/它若垂青于你,你會得意悠悠。//136其后是水星——希望之星/它若顧盼,你會實現愿望和企求。//137最后是月亮,居于末位,/它臉兒正對太陽,才會渾圓如球。//146萬能的真主將他們一一納入軌道,/使它們井然有序,各按正道行走。
從以上詩句中可以看出,《福樂智慧》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依次環繞分布,行星按照不同的周期,沿著不同的軌道圍繞地球進行公轉,即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促成了自然事物之間相互和諧。《福樂智慧》的這種天體運行的規律對社會中的人產生了啟示,要求社會中的人也要堅守崗位,恪盡職守,團結和睦。《福樂智慧》指出“七曜”的和諧運行,與人類社會和睦有序具有統一性,這便是《福樂智慧》宇宙觀中自然影響人類活動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隨后作品寫道:
825你瞧,那太陽渾圓無缺,/燦爛的光輝始終如一。//827其次,太陽每天出現,光照宇宙,/光輝遍及萬物,不差毫厘。//831旭日之所臨,無論優劣,/它光芒普照,巨細無遺。
《福樂智慧》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唯一的發光天體,是其他行星的光源和熱源,創造性地論述了沒有太陽的光熱,地球就不可能存在生命的科學真理。同樣,這一論點為國家制定法律提供了借鑒,作品中認為太陽象征著公正,國家法律發揮著像“太陽”一樣的作用。作品中寫道:
731月亮剛出生,好似蛾眉,/一天天豐滿,懸掛高空。//733你瞧,當它團圞而升,/又日漸消損,失卻美容。//734當它光芒黯淡,從天邊消失,/又重新出生,變虛為盈。
//743月亮的位置變換不定,/因此最終它居無常所。
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對月相變化順序更替的問題,進一步辯證地進行了探討,指出月相更替與月亮不發光有關,與月亮同地球相對位置的改變有關。隨后,《福樂智慧》又將月相的變化與人生的無常做出對比,闡述了兩者具有共性。
139白羊是春天之星,其次是金牛,/雙子和巨蟹,結伴行走。//140天獅和室女,二者是近鄰,/天秤、天蝎、人馬,結成了朋友。//141然后是摩羯、寶瓶和雙魚諸座,/它們一出現,天空就燦若錦繡。//142三者屬春天,三者屬夏天,/三者屬秋天,三者為冬天所有。
以上詩句把雙魚宮、白羊宮、金牛宮、劃分為春季星座,把雙子宮、巨蟹宮、天獅宮劃分為夏季星座,把室女宮、天秤宮、天蝎宮劃分為秋季星座,將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劃分為冬季星座,以此將十二宮與四季相互對應,為后人觀察宇宙,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便是《福樂智慧》宇宙觀中,人類認識自然、自然影響人類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雙重體現。
《福樂智慧》關于宇宙天體的觀點,與現代天文科技相比,并不新奇。但在當時,卻是人類認識、探索宇宙的里程中的豐碑。《福樂智慧》從“四素”寫到四季和人類生命的“四期”,從天體運行次序的排列寫到人類社會的和睦有序,從太陽的光熱寫到法度的公正,從按黃道十二宮寫到人類生活中的節氣、季度,這些觀點,對于認識宇宙、觀察宇宙具有一定的意義,為人類體悟生命、建立法律提供了借鑒,同時也再現了《福樂智慧》宇宙觀中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所謂生命觀,是指“上升到哲學層次的生命思想[5]”,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與理解,主要包括生命本質與生命價值。《福樂智慧》認為人的生命具有有限和無常的性質,只有通過不斷求取知識,才能使自身價值得到實現。《福樂智慧》的生命觀認為生命有限、人生無常、知而幸福,這三個方面分別體現出“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自然合一、人與人合一的思想。
生命哲學方面,《福樂智慧》首先提出了生命有限的觀點。在優素甫·哈斯·哈吉甫生活的時代,生命有限而短暫早已成為人們眼中不爭的事實。人從呱呱落地到蒼老消亡,區區數十載,讓人感到自己的壽命與宇宙的永恒相比,可謂是微乎其微。人生于自然,死后回歸自然的觀點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天人合一”思想。
231 青春易逝,生命匆匆流失,/塵世如夢,你豈能長久駐足。//364人生度過了四十大關,/意味著青春已別你而去。//365當五十歲伸手摸我的頭頂,/鴉翅似的黑發變成了白鵠羽翼。//366如今六十歲向我頻頻呼喚,/如果大限未滿,我定會向它走去。//367誰要是越過了六十歲的關口,/即萬念俱灰,夏天變成冬日。//372從前青春賦予我的一切,/如今已被衰老一一奪去。//363我向往著青春,空自悲嘆,/如今感到悔恨,已噬臍莫及。
這些詩句都闡述了生命有限短暫的特征。正是由于生命短暫,而且“去日苦多”,才體現出生命的彌足珍貴,最后發出“人生幾何”這樣的長嘆,以警后人愛護生命、珍惜時光。
即使如此,作為生命的終結——死亡,誰也不能阻止它的到來。因而在《福樂智慧》中,月圓離世之前,對兒子賢明說道:
1171 我曾傾心與塵世,陶然而樂,/它卻無情無義,將我厭棄。//1175這生命好似清風,倏而即逝,/使我徒然自傷,呻吟悲泣。”
賢明發問:
1186你在人世上生活了多年,/掌握了知識,增長了才華。//1194只要不死,總能達到目的,/留得頭顱,定會如愿稱心。
月圓答道:
1196錢財對死神毫無用處,/知識和智慧擋不住死亡。//1213世間萬物都有定命,/呼吸的次數都有一定。/日月回環,生命也有來去,/消逝的歲月把你送入墳塋。
作品中通過父子之間精彩的問答,將生死比作日月的更替,將生命的消逝視為物化現象;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死亡的樂觀態度。同時,月圓在離世前對兒子賢明的交代,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月圓認為他雖離人世,但是他的思想卻留在了人間。這種豁達,與莊子“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6]”的生死觀十分相似,他們都認為與物質的永恒性相比較,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但誰也不能阻止死亡的來臨,面對死亡時應從容淡定,明白死亡皆由氣散,如四時運行一樣自然而然,詩文所表現出的樂觀和豁達,也正是對莊子“鼓盆而歌”,超越死生精神的再現。認識到宇宙無限后,作品感嘆人生短暫,這種思想正是《福樂智慧》生命觀中人類通過自然認識自身,借天道悟命理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人生變幻無常是《福樂智慧》提出的另一生命觀,是指人的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在詩中他這樣寫道:
669 世間三物:流水、舌頭和幸運,/總是反復無常,流轉不停。//670幸運不可信賴,變化莫測,/它會倏而飛遁,雙腳輕盈。//740幸運來時,你聲名卓著,/好似新月日盈,光照寰宇。須知幸運無常,莫對它傾心,/它好比滿月,會虧損而消失。//3550你瞧,歡樂之后緊跟著苦難,/苦難歲月之后,歡樂相連。//3551頂端是幸運,底部是苦難,/前頭是苦難,后頭是福緣。//1087有上必有下,有高必有低,/有樂必有憂,有甜必有苦。///1049燈光有滅時,行人有停時,/高升者下降,下降者上升。/世上萬物都求圓滿,/圓滿的事物走向虧損。//3533世界無常,幸運多變,/給了你什么,旋即收還。
《福樂智慧》通過自然與人生的對比,說明物質和命運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自然界有春去秋來、日中則昃,月滿則虧,人有生老病死、旦夕禍福。人作為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命運也參與到物質的循環變化中。這與老子的“禍兮,福之所伏;福兮,禍之所椅”的觀點大體一致,同樣樸素、直觀地反映出變化無常、流動旋回的哲理,得出了“然凡有生之物皆無常也[7]”的辯證結論。這種思想正是《福樂智慧》生命觀中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
另外,《福樂智慧》還認為人生無知而能知,知而幸福。作品中論述了人的生命具有有限性和無常性之后,轉而寫到人類生命價值的體現——幸福。眾所周知,幸福是世人孜孜以求的,那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福樂智慧》認為只有具備美德的人,才能獲得幸福。但是,美德又是如何獲得的呢?作品解釋道:美德離不開知識,有知識的人才有美德。因此,只有獲得了知識,方能幸福。而知識并非與生俱來,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
1680人生而無知,學而知之。/學得了知識,事事成功。//1681剛出生之人,沒有知識,/人類靠學習而成為上品。//2450無知識的人好比僵尸,/不能說他有真正的生命。//271無知識的人和盲人一樣,/盲人啊,愿你快去尋找知識。
由此,《福樂智慧》認為人不會生而知之,是通過學習、探索,要以時間和精力作為代價才能獲得。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作品才提出通過知識充實生命的希望。《福樂智慧》將無知且不學習的人看作可恥的人,說這些人雖然活著,卻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在專制的時代,作品能夠如此崇尚知識,鼓勵人們去學習,對于當時社會來說,具有高度的進步意義。《福樂智慧》指出通過向他人學習自然規律,方能得到善德與幸福,這一觀點是“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人之間相互和諧的具體體現。
隨后《福樂智慧》又對知識對生命的作用做了闡述:
1778幸福與智者相伴,/好人啊,愿你相信有知之人。//208一切善事全得益于知識,/有了知識,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階梯。//1824世人學得了知識美德,/自能行為善良,品性端正。
知識的多少,在于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程度。《福樂智慧》認為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夠辨明善與惡;辨明善與惡之后才能從善而行,只有從善而行的人才具有美德,而往往具有美德的人才能獲得幸福。所以,只要人們能夠從師學習,掌握知識,就能間接地明了善,從而也就尋覓到了通向幸福的途徑。換而言之,世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掌握知識,才能自內而外提高素質,彰顯美德,真正實現自身價值。這也是《福樂智慧》生命觀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倫理道德乃傳統文化的核心主題,是指“社會和個人經過一定的方式的治理、協調,使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符合一定的秩序和準則[8]。”《福樂智慧》勸誡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像宇宙天體一樣,按照一定的規律與制度,堅守崗位,恪盡職責。同時,作品中認為善德、善行是維持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這一觀點也是作品中倫理道德觀的核心思想。《福樂智慧》中的倫理道德觀主要體現在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兩個方面,主要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人之間相互和諧的思想。作品寫道:
//31636所謂人性,即是善德,/善德好比衣食,缺了不行,/人無須有財,而須有善行/有善行者自能得財富金銀。
在作者看來,人生短暫,幸福變幻不定,只有善才是永恒的。
226 你若想做今生來世的主人,/辦法只有一條,就是多興善行。//227你若想在今世獲得善果,/好吧,無須多言,要多做好事。//917須知善德為右,惡行為左,/你左邊是地獄,右邊是天國樂園
可見,善德、善行在作品的道德倫理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體表現在《福樂智慧》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兩個方面。
家庭倫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以婚姻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社會基本組織形式。在家庭中,倫理關系既是界定各成員關系的重要因素,又是體現各成員身份、責任和義務的重要關系。家庭內部的倫理道德狀況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每個成員個人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文明的進步。《福樂智慧》從家庭內部夫婦、親子關系兩個層面,對家庭倫理進行了闡述。《福樂智慧》對家庭成員提出相關建議,這些建議能夠更好地維系家庭生活,由此也體現出“天人合一”中人與人和睦相處的思想理念。
關于夫婦之倫,《福樂智慧》通過婚姻和夫妻關系告訴人們,要選擇行為端莊、品德良好的配偶。
4475 倘若你愿意成家娶妻,/應具慧眼卓識,將佳偶尋覓。//4476她應該出身良家,有純正的根基,/貞潔、知恥,虔敬真一。//4501女性虔誠、貞潔,便高貴無比,/其中三者寓于其中,毋庸置疑。
作品中強調女子應該賢淑端莊,這關系到未來生活美滿幸福的關鍵因素,為組成新的社會基本單位奠定基礎。因此,行為端莊意味著內在的美,意味著良好的品德,這是一個人行為的主導。雖然不同的社會,對品德評判的標準不同,但總體而言這些要求具有共性。《福樂智慧》的這一思想,在父母包辦婚姻的時代,當事人雖不易實施,不可否認,選擇品德良好、稱心如意的配偶的建議,對反對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的人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反而言之,夫妻之間如不能建立良好關系,便不能促進家庭和諧,這將對社會和諧帶來一定的危害,所以《福樂智慧》中,夫婦之間相互和諧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保證。
其次,作品中認為不能單純地以貌美取人。對于外在的美,《福樂智慧》并沒有簡單地加以反對。
4483 莫求花容月貌,應求美的品質,/品質美好,自能百事如意。//4485喂,追求芳容麗質的人,趕快止步!/莫讓你的紅顏像黃葉般凋敝。//4493喂,對倩影花容凝眸的好人兒,/莫傾心于女人美貌而遭到非議。
《福樂智慧》告誡人們首先要注重內在的美,這是外在的美所不可替代的,更何況外貌美的人并不一定就具備內在的美。若單純追求外貌的美,還很可能遭致悲慘的結局。花容月貌只是暫時的美麗,只有質樸淳厚,才是合乎自然的品性。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和諧的思想,都體現在了《福樂智慧》關于夫妻之倫的描寫之中。
再次,勿因貪戀錢財,攀附豪門。《福樂智慧》旗幟鮮明地反對有的人設法要娶名門富家的女子。
4488 有人娶妻于貴胄門第,/得意于聲威顯赫的名媛淑女。//4491喂,對追求富家女的智者,/萬勿使自己淪為她的的奴隸。//4492她倚仗財富而趾高氣揚,/欲求之物都得為她到處尋覓。//4495喂,意欲攀附權貴的人啊,/莫因此給自己帶來屈辱。
《福樂智慧》指出,因為家境不同,社會地位的懸殊差距,生活條件等多方面各異,導致思想意識也就不同,而這種重大的差異往往正是構成家庭生活中矛盾的根源。上述建議是為了避免這些矛盾在家庭中頻頻出現,也說明《福樂智慧》立足實際,提出的觀點,具有的一定人民性。由此可見,《福樂智慧》認為,男子不應只看重女子的美貌和家室殷厚,而要注重內在美德。德行良好的妻子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諧。
與漢族社會一樣,在維吾爾社會中,親子倫理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具有支柱意義的關系。父子關系是尊卑之本,所謂“父子定,則分而長幼[9]”,基于此,《福樂智慧》認為:作為父母,應當盡心教育子女。
1486父親、母親是子女之因,/子女的好壞,父母是根源。//1224誰若是從幼年荒廢了時光,/罪責不在兒子,應怪父親。//1225兒女的品行如若不端,/不端的品行由父親造成。//1226父親若對兒女嚴加教育,/兒女長大了會欣喜為盡,//1491要嚴加管教,莫將他放縱。/嚴教的孩子,福祿雙全。
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福樂智慧》認為,父母要從小就教給兒女知識和禮儀,并且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這種父母對兒女的教導也是“天人合一”思想人與人之間相互和諧的表現,作品中認為良好的品行與習慣不但能體現出家庭的教育質量,同時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社會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符合民俗道德文明的理念,并受到社會民眾普遍接受和遵從。縱觀古今中外,每一個民族的對于國家的倫理思想都有關于忠誠的內容,在國為忠,忠即忠于國家,忠于職守,忠于君王或首領。《福樂智慧》認為,忠貞的臣仆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614 為國君效力要忠貞不渝,/建立了功勞,會百事順遂。//2570臣仆必須對國君忠誠,/悉心效力,勤勤懇懇。//2610忠誠的人就像你的心肝,/像血液一樣維系你的生命。//2571忠于職守的忠誠仆民,/要衛護社稷,使之日益昌盛。//2572忠誠之人,不謀私利,/一心為國君謀取利益。
群臣要為國君效力,多興善舉,為百姓做事,這就是我國維吾爾族的“忠君”思想。這種誠于己、誠于本性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說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行,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的崇高品德。這種個體從屬于群體的思想,正是《福樂智慧》道德倫理觀中天人合一的體現。
同時,《福樂智慧》中用大量的篇幅反映出作者依法治國的思想。作品十分重視法度的地位和作用,關于法度在一個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意義,《福樂智慧》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強調法制是國家的基石,作品認為,
4010 國王的職責是使國家興旺,/實現它要用法度加以保障。//103建立了法度,普天之下大治,/隨著法度的建立,汗的聲威大震。//2015清醒和法制是國家基石,/又是治國的鑰匙和韁繩。//1458制法者啊,要制定良法,/制定了酷法,作法自斃。
治理社會時,不僅要靠道德的約束作用,而且要靠法律的強制力。如果不建立法制,人民的利益將被損害,國家機制也將受到損害。在強調法制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之后,《福樂智慧》緊接著指出要健全、完善已有的法制,認為好的法度能使社稷巍然屹立。可以看出《福樂智慧》不僅提倡要有完備的法制,而且應是良法、反對酷法,肯定了良法在一個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當然只有健全的良法還是遠遠不夠的,有法之后執法公平更重要。
817 無論是我的兒子,還是親友,/無論是異鄉人,還是過客,//818在法度上對他們一視同仁,/對他們的裁決毫無二致。//355這日出象征著公正法度,/這越遠代表了歡樂幸福。//5285執法應以公正為基礎,/社稷因禮法而鼎立人間。
《福樂智慧》在此強調執法必須公平、公正,才能將法制的光輝普照在人民的心中。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依法治國的主張,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懲惡揚善,使社稷昌盛,進而保證社會公正和諧。由此可見,“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人與人之間相互和諧的思想,都體現在了《福樂智慧》的社會倫理觀中。
優素甫·哈斯·哈吉甫通過《福樂智慧》,為我們描繪出“天人合一”的理想社會。而作品中提出的和諧有序、智慧知識、崇尚善德、公平正義、盡職盡責、依法治國等思想,同樣也可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依據。
《福樂智慧》中,優素甫·哈斯·哈吉甫根據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觀察宇宙天體的運動規律,得出宇宙中的天體,依照各自的軌道運行的結論。同時,正是因為宇宙中的天體之間相互影響,才呈現出了一幅星光璀璨、和諧有序的宇宙藍圖。《福樂智慧》從人類認識自然的物質屬性,寫到自然中的宇宙天體對人類的影響;在認識到是自然無限、發展運動的之后,人類將自己與自然相作對比,體悟出人生有限、生命無常、求知從善方能幸福的生命哲理;最后作品中從宇宙的公平、有序,寫到人類社會,從家庭、社會兩個大的層面,對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公正法制,提出了相關建議。在這樣的社會中,所有的人都按照一定的規矩和原則公正辦事,在自己的崗位盡忠職守,與其他社會成員相互協作,促成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此外,《福樂智慧》中還提到的崇尚知識這一觀點,這在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作品中認為只有獲得知識的人才是有價值的人,人獲得知識后,便能探索人與自然的發展規律,洞晰天地之大美、四時之明法、萬物之成理,便能明辨是非、崇尚善德、追求真理。加快當今新疆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步伐,實現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社會環境起到一定的啟示。
總之,《福樂智慧》以其豐富的內容,將自然之道與人文之道緊密聯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富有“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文化奇觀。它是維吾爾族第一座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動形成的不朽作品,這部不朽作品不但對維吾爾族后世思想影響深遠,對推動新疆社會的繁榮、和諧、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陳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論稿[M].第1版.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187.
[2] 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1.
[3] 董仲舒,閻麗注.董子春秋繁露譯注[M].第1版.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72.
[4] 佟德富.中國少數民族哲學概論[M].第1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46.
[5]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M].第1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3.
[6] 張慧麗,趙凌云注譯.南華真經注譯[M].第2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53.
[7] 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M].第1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304.
[8] 章海山,張建如.倫理學引論[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9] 劉智.天方典禮[M].第1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