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
(加拿大中醫婦科研究院)
婦女由中年過渡到老年,隨著卵巢功能逐漸喪失,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心血管循環系統,導致心、腦、血管、神經功能紊亂,臟器組織功能衰退,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醫學干預旨在順應卵巢功能喪失的客觀存在,協助身心建立新的平衡,預防老年病,減緩身心衰退速度。針灸調理可以減輕及緩解各種圍絕經期癥狀,采用新的針灸選穴及手法療效顯著,建議廣泛采用。
圍絕經期綜合征常見的臨床表現如下:
1)月經紊亂,甚至崩漏,終至閉經。
2)心腦血管癥狀如潮熱、汗出、心悸、眩暈、胸悶、失眠。易患高血壓,冠心病,靜脈血栓形成。
3)精神、神經癥狀如抑郁,焦慮,人格行為異常,記憶力減退。易患心理疾病。
4)泌尿生殖系萎縮,性欲減退或喪失,易患泌尿道刺激癥,外陰陰道炎癥。
5)全身皮膚光澤彈性減少,面部皺紋增多,肌肉骨骼韌帶松軟無力,易患老年性關節炎。
治療原則:調和陰陽表里上下。
1)取任督脈穴和面部穴為主,輔以因癥取穴。
2)腰以上穴針刺治療,腰以下穴以灸或針灸并用為主。
3)面部及上肢穴位宜淺刺,腰腹及下肢穴宜深刺。
主穴:大椎、身柱、命門、腎俞、腰奇、腰俞、百會、上星、印堂、承漿、廉泉、迎香、大迎、地倉、攢竹、頭維、列缺、照海。
因癥加減穴:月經失調,加關元,三陰交,隱白。烘熱汗出:加復溜。失眠,加神門,四神聰。易怒,加太沖。
病案介紹:患者女,52歲,初診于2008年10月29日。
初診主訴,月經開始紊亂3月余,上次月經周期提前10 d,現月經過期半月未至,伴烘熱,腰冷喜暖,乳房脹痛,焦慮不安致其開車及去大商場購物有困難,注意力不能集中,影響其工作效率(從事語言翻譯工作)。
舌淡暗,脈關尺沉細無力,左寸脈滑硬。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病史,服天然甲狀腺素得以控制。診斷:1)更年期綜合征。2)腎陰陽兩虛,沖任虛損,伴肝郁氣滯。治以二仙湯合逍遙散加減。
服中藥近5個月,病情時好時差,在此期間,有泌尿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有時頭痛明顯,予以隨證治療。至2009年5月諸癥加重,頭痛或頭暈,自覺體內顫動,下肢及軀干與大腦脫節,月經周期先后不定,經前乳房及小腹脹痛明顯,嚴重疲勞,驚恐不安,每天向診所打電話描述病情。化驗檢查,甲狀腺功能進一步降低。開始配合針灸治療,針以主穴,并配以因癥加減穴,每周兩次。在6月底7月初,因病情嚴重致無力開車與工作,改為每日1次連續10 d。后繼以每周兩次治療。癥狀逐漸改善。2010年1月始恢復開車。目前患者月經閉4月余,有輕度烘熱汗出,焦慮等癥,仍在堅持針灸每周1次,并服中藥控制絕經期癥狀,預防絕經后所致的老年病。總結癥狀改善于針灸治療療效,有以下規律。
1)針大椎同時灸命門、腰陽關、腎俞,對下肢無力,疲勞,神弱作用顯著,治療過程中患者常在治療后即刻有改善,體力精神增加。
2)頭痛頭暈主穴是上星、攢竹,配太沖,當頭痛發作時,可使頭痛即刻消失,并預防頭痛復發。
3)任督穴同用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使患者焦慮為主的一系列癥狀最終得到控制。
圍絕經期包括絕經前期、絕經期及絕經后期。
傳統針灸治療選穴多選背部膀胱經腧穴及腹部下肢穴。如腎俞、關元、中極、三陰交等穴。在臨床中,筆者感覺效果欠佳,近幾年努力探尋更有效的選穴及手法。
《內經》描述性功能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始于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由此可見,圍絕經期綜合征始發于面部陽明經氣血衰少,繼而任脈虛。筆者在治療中,選用承漿,因承漿是任脈與足陽明胃經在面部的交會穴,有調理任脈與足陽明胃經兩經氣血的作用。并選用手足陽明經在面部的迎香、地倉、大迎、頰車、下關等穴,可以起到補益陽明經氣血,充養大腦的作用,故可延緩年齡衰老,并調治以神經中樞功能失調為主要病因的頭暈,頭痛,情志改變等一系列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癥狀。
中醫認為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機是婦女在絕經前后,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衰,天癸漸竭,而致絕經,由于機體難于適應這種生理變化,使陰陽二氣不平衡,臟府氣血不相協調,臨床表現陰陽偏盛偏衰,上盛下虛,上熱下寒等病理變化。由于任脈總司一身之陰,督脈總領一身之陽。任督脈合用,可以通調陰陽。在治療手法上,頭部及上半身穴為陽,要以針為主,并且要淺刺,腰腹及下肢為陰,要用灸法或針灸并用,宜深刺。最終達到調和陰陽,瀉上補下,清上溫下的目地,使陰陽達到新的平衡,身體恢復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