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平
(宜興紫瀾閣紫砂陶藝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欣賞名師紫泥名器具之神韻*
沈 平
(宜興紫瀾閣紫砂陶藝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泥陶器,造型千變萬化,多種多樣,如何欣賞?可以從名師的酒具充盈著新穎創意和視覺審美,讀名師畫中“妙”壺,古樸文雅,看陶刻名師的盤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等。
紫泥名器 欣賞神韻 創意 審美
有著“東方紫玉”美譽的宜興紫砂壺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和創新,不僅在與茶文化的結合中成熟地構建了自己的藝術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而且還與酒文化交融,成為藝術魅力盈溢的盛酒佳器,人們把它稱為紫砂酒具,只不過如今的市場上已經很少見到它們的身影。蔣堯基珍藏的一套“仿青銅器紫砂酒具”,由一壺四杯組成,它在設計中汲取了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元素。將紫砂泥調配成青銅色,壺體呈直筒形,下寬上窄,底圈切割成壺之三足,下部有線浮雕銅器瑞獸紋飾,壺把為龍首吐水,壺蓋之紐為微塑坐虎,在“龍騰虎躍”中表達民族傳統中的文化理念和圖騰崇拜,充盈著新穎創意和視覺審美,也是一件高品位的紫砂藝術品。宜興紫砂的藝術領域中有不少大師、名家涉及紫砂酒壺的制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蔣蓉大師的“白藕酒具”,將蓮藕、荷花、荷葉、藕枝等展示得生動傳神。而汪寅仙大師的“葵花酒具”,將自然界中的花形,高度概括和夸張,變化為酒壺的形體,明麗大方,穩重靈秀,其堪稱紫砂酒具中的經典。
《中國文藝界名人庫》在載入徐悲鴻、尹瘦石、錢松巖、吳冠中等大家的基礎上,又將吳順華收錄其中。
吳順華在承繼宜興傳統紫砂壺技藝的基礎上,以潛心設計制作紫砂瓶、鼎、樽,而聞名于陶藝界。他突破了傳統紫砂瓶的單一模式,以自身獨具的繪畫功力和藝術素養,開創了以刀代筆,色泥彩繪多種技法,讓中國的詩、書畫、金石在陶藝中熠然生輝,被譽為“紫砂瓶王”。
梅蘭竹菊、小橋流水人家……都是吳順華擅長表現的題材,其作品行草隨興灑脫,篆隸遒勁古樸,常常是書中有畫,字里藏詩,令人不忍釋手。他落筆從未寫過“風流”,墨間卻流動著儒雅;潑墨從未刻畫“瀟灑”,紙上卻躍然恣意縱橫。最令人叫絕的是其每一幅作品幾乎都有壺。花前有壺,月下有壺,幾案上有壺,窗前有壺,風中有壺,爐邊亦有壺,這些壺形態情趣各異,夸張得可愛,幾筆勾畫出了壺的神韻與風流。更妙的是,畫中的壺都可以從他的壺作當中找到影子,相得益彰。
讀他的紫砂作品,形意瑰麗。他運用紫砂把書畫中的空靈、古樸、文雅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印”外形為中國古代皇帝的方形玉璽,底部刻陽文或陰文印章,是壺也是印。“世紀鼎盛”借中國古代的“鼎”為造型,壺形圓中見方,敦厚莊重,壺嘴挺拔翹揚,壺鈕為昂揚的雄獅,壺身四周刻有象征宇宙永恒、四季變化、人間吉祥的龍鳳瓦當紋飾。它整體造型氣勢雄渾,體現了民族氣概。“日月星辰”集宇宙間日、月、星、云、水為一體,星辰以紐云為足,日為壺身月作把,寓意著國家繁榮昌盛。“妙不可盡之于言,事不可窮之于筆”。他的畫空靈奇巧,古樸文雅;他的壺形隨意至,容納百相;他的技藝,出神入化,點砂成世界……
任何人都可以在紫砂世界中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園。儒家學說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中庸,北宋理學家程頤認為 “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也就是要追求平衡與協調。對于紫砂藝人來說,追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他們一貫的原則。在泥料的選擇上,紫砂藝人追求紫而不姹、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灰而不暗、黑而不墨,十分契合中庸之道,更不用說紫砂陶刻藝術盤,品茗本來就是與中庸之道一脈相承的生活方式。
崇尚自然,取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境界的一種存在。對于紫砂藝人,取法自然是其追求,追求“幽野之趣”、“閑遠之思”,推崇“無執、無為、沖虛自然的清凈之境”。
毛國強大師師從著名紫砂藝人任淦庭學習紫砂陶刻,將自己對書法、繪畫的領悟,演繹到紫砂陶刻上。其作品 “九州明月紫砂陶刻藝術盤”,鐫刻精美,盤上山水畫面取無錫太湖黿頭渚和寶島臺灣日月潭之美景,與中國畫的構圖法聯系在一起,寓意一輪明月高照,清暉同灑九州。又如徐安碧大師的“清刻掛盤”,這些作品都是宜興紫砂文化精品,充滿濃郁的書卷氣息,賦予了作品美好的想象。
總之,紫泥的造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學意味,濃郁的生活哲理并給人以閑遠之思。
TQ174.74
B
1002-2872(2012)02-0037-01
沈平(1978-),大專,工藝美術員;主要從事陶瓷工藝美術的研究與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