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現昆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論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
程現昆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醫學生;職業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如何培養既有精湛的職業技能又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醫生,已成為醫療衛生管理部門及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課題。依據醫學的科學發展規律,加強對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對于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提高醫療行業服務質量、促進行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職業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作為專門的學術用語,是近年來借鑒國外職業精神研究成果而出現的一個專用名詞。中外醫學在基本理論和方法上存在著區別,但在對職業精神理解與認識上,卻是相同的?!墩摯筢t精誠》、《希波克拉底誓言》等都對職業精神做了系統、具體的論述。伴隨著醫學的發展,在包括醫學教育在內的醫學領域里,人們對醫學職業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
1993年,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經過討論后,提出了醫生培養目標:應促進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級衛生保?。灰袷蒯t生職業道德,熱心為患者治病,減輕患者的痛苦;應是優秀的衛生工作管理人才,患者和社區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際家,有創見的思想家、信息專家,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開業醫師和努力終身學習的學者。
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醫學教育的七大領域[1],即:職業價值、態度、行為與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交流溝通技能;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
2005年,由美國內科學會等單位倡議并獲得美國、英國、法國、中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個國際醫學組織認可的《新世紀的醫師執業精神———醫師宣言》,充分體現了當代醫學的職業精神。它可以概括為:患者利益至上,醫學誠信第一,提高業務能力,促進社會公平[2]。
一般認為,醫學職業精神是指醫務人員表現在醫療職業行為中的主觀世界的外化;是其在醫學實踐中創立和發展并為整個醫學界乃至全社會、全人類所肯定和倡導的基本從業理念、價值取向、職業人格、職業準則及職業風尚的總和。醫學職業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群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實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其實質是醫學職業群體對真善美的職業價值追求。
2.1 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是醫學教育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
某省一項針對醫學生的調查表明[3]:81%的醫學生認為《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作用不大;90%的醫學生認為“兩課”等思政課程學時太多,內容枯燥,效果欠佳;65%的醫學生認為在大學階段開展醫德醫風教育為時尚早;78%的醫學生表示不清楚醫生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與要求;超過30%的醫學生表示醫生收患者紅包可以理解;僅有不到10%的醫學生表示畢業后愿意到西部以及省內欠發達地區去服務;而78%的醫學生表示如果有可能,會選擇留在大城市大醫院,不愿到農村、社區等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去工作。這說明,加強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刻不容緩?!吨袊究漆t學教育標準》對于建立我國醫學教育認證制度、完善我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提供了基本依據。按照該標準,我們應強調預防醫學、人文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和邊緣學科課程的教育,深入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在整個教學期間講授科學方法和循證醫學原理;注重醫學生交流能力、自主和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同時,課程計劃必須與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聯系。因此,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特點和規律,不斷加強和改進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是醫學教育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
2.2 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是造就合格醫學人才的根本要求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概念,即醫生應當是保健提供者、決策者、溝通者、社區領導者和管理者。醫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重要性,其就業問題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余萬人,其中醫學畢業生有119萬。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在法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學科門類中,醫學專業就業率最低。不少醫學生稱自己是因為就業難而“被考研”的。作為準職業人的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同專業知識的學習、職業技能的提高一樣是其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良好的職業精神對一個組織的貢獻甚至超過優秀的能力。因此,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和道德規范,是醫學院校解決醫學生就業難以及按照現代醫學要求培養合格醫學生的迫切需要。
2.3 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是醫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當前,醫學生除了在課余時間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外,很少接觸有關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也很少接受到中華優秀傳統醫德醫風文化的教育,有些醫學生甚至認為醫德醫風教育不合時宜。不少醫學生對醫學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醫學歷史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特別是缺乏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醫學文化和醫德情操的熏陶,這些致使醫學生的整體文化道德素養下降。不少醫學生畢業以后在醫學文化素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質量、醫學道德等方面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有些醫學生甚至認為,醫學技術是真才實學,而優秀的醫學傳統是“空頭”理論。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質教育,他們成了醫生以后,易導致醫患關系緊張。這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正確處理專業學習與職業認知、醫學理論與醫學實踐、醫學科技與醫學人文等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加強對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
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過程之中。
3.1 加強以醫德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它們緊密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其中任何一個要素與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處理不當,都會削弱或破壞過程的完整性,影響教育的效果[4]。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得到作為教育客體的醫學生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師應具備熱愛和尊重學生、熱愛本職、忠于職守以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等職業道德。作為客體的醫學生(同時也具有主體性),其道德素質與其他各方面的素質,如思想政治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等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醫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在切實提高主客體素質的基礎上,既要使職業精神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還要積極探索適合醫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要利用豐富多彩的主題文化活動,為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3.2 加強以人為本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良好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就不可能有醫學的卓越成就。堅持以人為本,承認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是人所固有的基本權利,以理解、關愛、呵護的態度敬畏生命,關注患者的權利和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重患者的人格與尊嚴既是醫學的目的,又是醫學的終極使命。對人的生命和生命權利的尊重與敬畏是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所在。醫學教育只有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并接受其社會價值導向,才能培養醫學生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民生、奉獻社會的醫學人文態度。
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而國外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中美國、德國多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從國外高等醫學教育的現狀看,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已成為一種共識[5]。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要把醫學倫理課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倫理評議、倫理討論、教學輔導、閱讀等;還可以進行案例教學,創造機會使醫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醫學生的醫學倫理素質。與此同時,還要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加強臨床實習環節,使醫學生在接觸社會、服務患者的同時,強化醫德意識、確立醫德信念。因此,實習階段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醫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3 開展以弘揚醫學職業精神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產生、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即由表及里的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醫學職業精神的本質是醫學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而醫學院校校園文化是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外部條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出濃郁的春雨潤物般的醫學職業精神氛圍來陶冶醫學生的心靈,對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至關重要。這些年來醫學院校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上加強了醫學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人們往往輕視乃至忽視了校園文化中所蘊含的醫學道德精神價值的意義,總是從實用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理解和實施校園文化建設[6]。因此,要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積極創新、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醫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并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工具,努力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級醫學人才。
[1]張肇達,周同甫.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明旭,張文.促進醫學職業精神建設優化醫學的社會職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6):9~12.
[3]包利榮,袁強,馬重陽,等.新醫改背景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5):14~15.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陽新.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醫藥,2008,12(9):880~881.
[6]李鳳英,周慶華.融醫學道德精神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2):113~114.
G640
A
1671-1246(2012)08-0005-02
中華醫學會教育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0年度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