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霞,許傳霞
(東莞衛生學校,廣東 東莞 523180)
五常法在護理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
彭愛霞,許傳霞
(東莞衛生學校,廣東 東莞 523180)
目的 創造整潔、安全、有效的護理實驗室環境。方法 根據“五常法”的理念和要求,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實驗室管理制度、標準和措施,以質量控制小組形式開展管理工作,整個過程遵循PDCA循環法,完成實驗室管理流程再造。結果 實驗室環境管理規范化,物品分類和放置達到了“五常法”的管理要求。學生通過參與管理工作鍛煉了自我管理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結論“五常法”是護理實驗室環境品質管理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可在醫學院校實驗室推廣使用。
五常法;護理實驗室;管理制度
護理實驗室是訓練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基地,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堂[1]。護理實驗室的管理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2]。“五常法”是用來維持環境品質的一種有效技術[3],源自5個以“S”為首的日文,亦稱“5S”,其中文含義是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2008年開始我校護理實驗室針對環境品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用“五常法”來改善實驗室環境及管理日常工序,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具體做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1.1 組織
由基礎護理學教師及實驗員組成“五常法”推行及領導小組,每班選出5名同學成立各班質量控制小組,主要承擔各班訓練日的實驗室管理和檢查,以及學期初、中、后期的實驗室盤點和整理。
1.2 計劃
按照“五常法”的要求,制定出基礎護理實驗室、示教室、準備間、庫房、操作室的管理規范、審核標準及管理措施,并擬出物品擺放細則,盡可能用流程圖及規劃圖表示,將這些規范和細則裝訂成冊,分發給每個質量控制小組。
1.3 培訓
全員參與培訓。首先由領導小組培訓各班質量控制小組成員,然后由各班小組培訓各班同學,培訓率達100%。培訓內容包括“五常法”的基本知識和“基礎護理實驗室五常法管理手冊”的內容,同時在校內刊物上開設“五常法”專題,營造“五常法”活動氛圍,潛移默化地提高全員參與實驗室環境品質管理的意識。
1.4 實施
1.4.1 常組織 首先是將物品分類,判斷必需與非必需物品。將非必需物品清理掉,將必需物品的數量降到最低,然后根據物品使用頻率進行分類分項管理:(1)對已老化、淘汰或不能使用的物品進行報廢處理后清倉;(2)對過去一年未使用過的物品,根據課程需要將其處理掉或回倉;(3)根據學期課程安排,按操作項目進行的日期先后規劃物品擺放遠近;(4)將每天或每月都使用的物品,存放在工作現場附近;(5)幾乎每次課程都要使用的物品,擺放在最顯眼最方便的位置;(6)學期初、中、后三個時間段由質量管理小組例行盤點和整理。對物品進行分類分項管理,既節省了空間,又確保了必需物品的供應。
1.4.2 常整頓 將物品擺放整齊,明確標識。將必需物品分類,根據物品的用途、使用頻率給物品一個固定的位置和標識,實行分色管理,使所有物品都有一個“家”和“名”,一目了然。比如生活性護理操作用物形成一個區域,治療性操作用物形成一個區域,儀器設備形成一個區域,這樣既方便查找,又符合課程安排。所有操作區域劃地線分組,所有治療車編號后固定放于相應床尾。建立存檔標準和控制總表,每類物品給予一定的基數,并保持存量最低水平,設立存取記錄清單,避免凌亂和浪費。使每類物品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切實做到“定點、定量、定人、定檢”。嚴格貫徹物品儲存原則:(1)常用物品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2)重的物品放在底層;(3)物品存放高度在膝關節到肩膀范圍,方便取用;(4)遵循先進先出原則。對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照日期先后順序排列存放,有效杜絕物品過期,減少浪費;(5)準備間區域分組,操作課前由各操作小組派人準備用物,用后歸位補充。
1.4.3 常清潔 每個人都有責任保持環境清潔。(1)建立清潔責任區,分配每個班負責清潔、整頓、檢查的范圍,以便更好地開展日常清潔工作。對工作場所進行全面清掃。儀器設備每次用完后清潔干凈并上油保養,經常檢測,保持完好,處于備用狀態。(2)每天由練習班級做好清潔和物品的歸位,保證第二天上課的順利完成。(3)每次課后由班級值日生進行環境清掃和物品擺放。
1.4.4 常規范 堅持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工作并養成認真、規范的工作習慣。(1)對工作環境進行全面視覺管理,去除不必要的門,或改用透明玻璃柜門,使物品擺放一目了然;(2)依據“五常法”要求,制定管理規范、審核標準及管理措施,對每個區域分別制定檢查表,定期評估“五常法”執行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3)各管理小組每學期書寫一份學期質量控制工作報告,討論工作成效及改進措施。
1.4.5 常自律 堅持每天執行“五常法”,尤其提倡工作結束前5分鐘“五常法”。(1)教師、實驗員對當班的工作進行回顧,檢查哪些工作未做好,及時糾正。(2)每班上完課、清潔完后檢查各組實驗用品是否歸位、補充、完好。(3)每天練習結束后練習班級檢查清潔情況、物品完好情況及是否關閉水電門窗,保證安全。(4)每月設定1個“五常法加強周”,以督促大家自覺、堅持執行“五常法”,從而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1 創造了整潔、安全、有效的實驗室環境
“五常法”是實施質量管理的第1步,通過建立完善、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來創造工作環境,是一種發現問題的手段,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4]。我校實踐證明,“五常法”做到了:(1)清除了不必要的物品,實驗室環境變得整潔安全,所有必需物品做到“定點、定量、定人、定檢”,標識清晰、一目了然,基本達到了目視管理的要求。(2)通過學期初、中、后三次“常組織”,物品擺放符合教學安排,30秒內基本能找到所需物品,大大縮短了實驗課準備時間,提高了效率。(3)具體到實驗室每個區域,真正做到全員參與、責任到人。(4)節省了空間,減少了物品的浪費,保證了所有物品、設備都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2.2 鍛煉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每班成立了質量控制小組,專門負責“五常法”的推行、管理和審核,并要求班級學生都必須參與到管理過程當中,每個操作小組、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責任區域和負責事項,這對于實驗室的開放性管理尤為重要。推行“五常法”管理后,每次實驗課結束,學生都能自覺對實驗區域進行清掃,并將所用物品補充歸位,為下一堂課做好準備。實驗室自主開放時間,每個練習班級都能做到整理、清潔,定期對模型、模塊進行檢修,真正將實驗室管理作為“自主學習”的一部分,養成了自我管理、自我規范的好習慣,并且能將這些習慣與護理程序相關聯,應用到護理技能操作當中,大大提高了操作的規范性。
2.3 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
“五常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當中,我校學生在參與實驗室管理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保護環境的習慣,實習醫院均反饋我校實習生工作積極主動,特別是下班前能夠主動查漏補缺,整理治療室、辦公室、病房,使得接班人員有一個好的接班環境和心情。由于有了“五常法”的思維方式,學生能夠快速熟悉各科環境及物品擺放位置,從而縮短了適應時間,提高了帶教和學習質量。
[1]顧慧明,尤黎明.護理技能教學中心實驗室的建設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4):88~90.
[2]陳錦繡,肖素芳,陳釵鶯,等.建設護理學專業實驗室的設想[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4,14(1):57.
[3]何廣明.現代管理五常法 [M].香港:明報出版社,2001.
[4]王成玉,岳淑華,姜家瑩,等.論組織協調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4):354~355.
G482
B
1671-1246(2012)05-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