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濤,劉 勁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從世界范圍看,沿海沿江流域自古以來都是區域開發熱點之一,經濟發展快或好的地區,往往是沿海和沿江優勢利用得較早、較好的地區。流域經濟尤其是大流域經濟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命脈,如萊茵河、密西西比河、伏爾加河、長江、珠江等大河流域以水利資源開發為中心,憑借巨大的水能蘊藏量、充沛的水源、航運之便和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以流域為單元,合理布局生產力,建設沿江產業密集帶,帶來了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促進了地區融合和流域內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來賓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北與柳州市交界,東與梧州、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相交,南與南寧市毗鄰,區位優勢明顯。境內紅水河自西向東橫貫市區,該水運通道是建設西南水運出海通道和西江億噸黃金水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前,由于來賓市內河航運的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來賓市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加快來賓水運開發,深入研究沿江產業的選擇和布局十分必要和迫切。
(1)內河航運對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機理。交通運輸條件是影響區域經濟和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交通網和合理的運價可以大大降低區域關聯障礙,擴大企業生產和商業貿易活動發展的空間,促成區際間的廣泛交往,使本來受制于地域和區位條件而難以均衡分布的產業,借助便利的運輸而相對合理地分布于各相關區域,從而使區域經濟發展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合理布局生產力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在空間可達性改進的情況下,依據區域自然的可能性和經濟的可行性選擇交通便利、條件優越的區位,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實行適度規模化經營。
(2)來賓市內河航運對生產力布局的影響分析。來賓市境內擁有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南水運出海中線和北線通道,積極發展沿江支柱產業帶,有利于加快能源、制糖、冶煉、建材等大運量或大耗水產業的地區支柱產業發展。通過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和沿江區位優勢,建設沿江支柱產業帶,利用沿江便利的進出口運輸條件,把擴大出口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將會強有力地帶動來賓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1)內河航運的建設促進沿江河產業帶的形成和區域經濟發展。內河航運的發展,改善了沿江河地區的投資環境和交通運輸及物流條件,帶動了一大批水泥、建材、電力等企業沿江河布局,促進了沿江河產業帶的形成。沿江河產業集聚增加了地區財政收入和就業人數,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2)沿江工業布局要求內河水運提供支撐和保障,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直接帶來了內河水運需求的增長,并對運輸服務提出了新要求。來賓市豐富的林產業和礦產資源加工業,以及柳州的汽車、機械、電子、冶金等工業,對水上散貨運輸和集裝箱運輸提出了很大的需求。特別是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將直接帶動內河水運需求的增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貨物結構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集裝箱、散裝水泥等專業化運輸需求將持續增長。
(3)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要求充分發揮內河水運的紐帶作用。廣西處于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的結合部,中國—東盟自貿區、泛珠三角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區域經濟合作要求廣西內河水運必須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加快構建“出海、出省、通邊、連接東盟”的國際大通道。隨著內地與粵港澳經濟聯系的進一步深入,西南地區煤炭、金屬礦石、非金屬礦石以及林產品等自然資源與粵港澳地區工業制成品之間的交流會更加頻繁,將給內河水運業提供充足的貨源。西江水運干線、紅水河、柳黔江及其眾多支流將廣西區內外各大經濟區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沿江產業伴隨內河運輸的快速發展而形成,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實現方式,是所在區域經濟增長點。它依賴特殊要素、具有特定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形態并與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沿江產業是產業結構演變和交通運輸方式變革的產物,是國民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依托內河運輸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在其周邊地區發展起來的,由直接或間接服務及依托于內河運輸的相關產業和具有明顯內河運輸指向性(可充分利用內河運輸優勢和便利)的有關產業組成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區域經濟體系。
根據對國外沿江經濟區產業結構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個產業是否具有明顯的內河運輸指向性,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第一是便捷的航運連接性;第二是內河運輸的低成本優勢;第三是所運輸產品的中低價值性。如果產品或服務對送達或提供的時間要求不太高,所需運輸量較大,價格處于中低水平,則該產業對內河運輸的依賴程度會很高。依據上述標準,可對來賓市產業進行如下分類:
(1)對內河航運和岸線資源的需求指向性極強的產業:①現代物流產業;②能源電力工業;③建材工業;④食品工業(制糖);⑤修造船工業。
(2)對內河航運和岸線資源的需求指向性較強的產業:①鋁產業;②機械加工工業。
(3)對內河航運和岸線資源的需求指向性一般的產業:①冶煉工業;②繭絲綢產業。
(4)對內河航運和岸線資源的需求指向性越來越強的產業。來賓市的觀光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產品、生態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工業旅游產品以及專項旅游產品(包括地質旅游、會議旅游、自駕車旅游、紅色之旅)逐步開發,其中沿江旅游業對內河航運和岸線資源的需求指向性越來越強。
根據廣西關于發展沿江產業的戰略部署,利用沿江岸線適宜布局大運輸量、大耗水量產業的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推進沿江產業集群建設,做大做強建材、冶金、能源、修造船及現代物流等產業。來賓市沿江產業發展可考慮按四大基地和七大重點產業進行布局。
(1)電力工業基地。充分發揮來賓市水能資源豐富、火電基礎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煤電,建設水電火電聯動的能源供應產業體系。
(2)冶煉工業基地。充分發揮礦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重點發展錳系鐵合金、錫鋅銦銅等有色金屬冶煉及下游深加工產業,產品品種、產量、質量以及節能減排、環保等方面有長足發展,建設錳和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品生產基地。
(3)鋁產業基地。實施“兩頭延伸”的戰略,上游主要發展以鋁精礦、氧化鋁、電解鋁為主的資源開發型產品,下游以發展高、精、尖鋁板帶鋁箔、鋁合金壓鑄件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為重點,積極實施鋁加工產業由東部較發達地區向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戰略轉移,將來賓建成廣西乃至全國大型的鋁業基地。
(4)建材產業基地。加大建材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新型建筑材料。
(1)制糖及綜合利用產業。加快發展制糖業,有效增加糖產量,鞏固和提高制糖業在全市的支柱地位和區內的優勢地位。
(2)繭絲綢產業。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放和“東桑西移”以及東部地區繭絲綢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推動繭絲綢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努力把桑蠶業建成新興產業。
(3)現代物流產業。充分發揮沿江交通便捷、運輸方式齊全的優勢,以煤炭、建材和集裝箱運輸為發展方向,多式聯運為主要方式,加快構筑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平臺和公用信息平臺,形成城市物流為重點,區域物流為支撐,國際物流為導向的綜合物流體系。充分發揮鐵路、高等級公路、內河航運優勢,加快發展與工業經濟相匹配的現代物流產業,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
(4)機械加工產業。積極開展地區合作,以柳州汽車產業、工程機械產業基地為依托,以冶煉、電力和鋁業加工為基礎,以“汽車用鋁產品”為切入,大力發展機械配套中小企業,構建地區關聯度較強的中小企業集群。
(5)陶瓷產業。積極引進陶瓷企業,重點發展日用陶瓷、工業陶瓷和建筑陶瓷。
(6)修造船產業。隨著西江黃金水道建設項目的全面開展,廣西對新船的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加上廣西的水運船隊船齡老化嚴重,絕大多數船舶需要更新,廣西船舶市場需求十分旺盛。
(7)旅游產業。逐步開發來賓市的觀光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產品、生態旅游產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工業旅游產品以及專項旅游產品(包括地質旅游、會議旅游、自駕車旅游、紅色之旅)。
從空間結構看,沿江產業布局是一個多層次的擴展結構,按照內河運輸的影響程度以及相應的空間布局變化特征,可以將整個沿江產業布局依次分為沿江核心、緊鄰沿江區、沿江可達區、沿江經濟輻射區、沿江經濟偶發影響區共五個影響層,沿江指向越強的產業應優先考慮沿江布局。來賓市應依托紅水河、黔江、柳江重點布局沿江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與湘桂鐵路線、桂海高速公路、G322、G209和省道等形成鐵水聯動、陸水聯動的布局,以點帶線,以線成面,逐步形成特色明顯、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產業聚集,港口區、工業區和城鎮群互動的“一核三帶五區”的沿江工業產業空間布局。
(1)一核。以興賓區主城為核心,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著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完善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加強交通樞紐作用,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2)三帶。“三帶”是指以來賓市境內主要河流-紅水河、柳江和黔江為依托,以主要港口作業區和交通干線為基礎,以沿江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連結各縣(市、區)交通支線為網絡框架,利用現有基礎設施等條件,依托各要素優勢布設工業聚集群,形成三條布局合理、特色明顯、重點突出、分工協作的工業經濟帶,即紅水河沿江工業產業帶、柳江沿江工業產業帶和黔江沿江工業產業帶。
(3)五區。即以主要港口作業區和現有工業園區為依托,整合沿江工業發展要素,重點形成與發展忻城沿江工業區、合山遷江沿江工業區、興賓沿江工業區、象州沿江工業區和武宣沿江工業區。
(1)成立綜合開發利用河流資源與沿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研究、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2)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重點產業沿江集聚,制定沿江開發的優惠政策,促進產業沿江合理布局、有序聚集。
(3)培育幾家重點示范企業,對招商引資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創新招商模式和機制,加快與沿江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4)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念,大力推進來賓市與柳州市的經濟社會全面合作,促進兩地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和互動發展的格局。
(5)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