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美華
(金壇市第五中學 語文組,江蘇 金壇 213200)
南京大學高國藩先生的《敦煌民俗學》一書,①根據敦煌寫本,并廣泛網羅有關民俗資料,從家族、經商、生產、奴婢、生育、宗教、婚喪、迷信、解夢、醫療、占卜、裝扮、飲食、建筑、行旅、四時、驅儺、娛樂、舞蹈等多方面研究古代敦煌民俗,剖析其性質、特點,探索其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據作者在導言中介紹,本書的材料來源主要有敦煌石室遺書、敦煌漢簡、唐代前后的地方志等,其基本依據為敦煌石室遺書。
敦煌民俗學與敦煌文學聯系密切,與中國古代宗教、倫理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本書對開卷者不無裨益。然本書在材料使用上缺憾頗多,當引起讀者注意。現取其中問題相對明顯、材料相對集中者言之,以供著者、讀者參考。
惟愿賢女,孩子,貞蘭洲順,令吉端嚴,桂秀云涯,蓮披月浦,名流(留)女史,榮滿家族。其五。
珠顏日麗,素質霜明,聰慧天發,道心泉涌,淡花里凈,身子逢而,辯屈獻珠。圓滿智積,見而疑除。其六。(第六章民間生育風俗頁86)
按:此《祝文》見于伯2497《書儀》。上段“貞蘭洲順”不辭。“洲”字,檢原卷實為“淑”,從“寸”,與“又”同,《說文》“叔,或從寸”。“貞蘭淑順”乃言女子性格溫順賢淑。下段“淡花”之“淡”,原卷作“談”。“獻珠”后之“圓”字,原卷作“因”。且從“淡花”至“疑除”句讀有誤,不能通讀。 “談”為“曇”之借字,“里”為“理”之借字,“曇理”既曇花一現之理,比喻人生命之短暫。“身子”乃舍利弗之譯名。梵語舍利,譯曰身。弗多羅,譯曰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佛弟子中第一智者。此處曰“辯屈”,則言此理不可辯駁。“獻珠”則為法華經提婆品中記龍女上寶珠于佛,以表己證圓果之事,其經文曰:“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于此。”“因”乃釋家用語,從狹義而言,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皆稱為因。“智積”為王子名,大通智勝佛時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積。或為從多寶如來來法華之會座,與文殊菩薩論議女人成佛一事之菩薩。明了以上佛學名詞,此段不難斷為:“談花里凈,身子逢而辯屈;獻珠因滿,智積見而疑除。”四六對文,所對甚工。
本書第十一章《民間試婚風俗與新婚性生活》中大量采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文字。現將《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原卷伯2539對勘本書文字,得如下數條札記:
(1)故仲尼稱婚姻之大,詩人箸螽斯之篇,考本尋根,不離此也。(頁175)
按:“婚姻”之“姻”,原卷作“嫁”,“姻”不知所本,當從原卷作“嫁”。
(2)遂想男女之志,形貌妍媸之類,緣情立儀,因象取意,隱偽變機,無不盡有,難字異名,并隨音注。(頁175)
按:“妍媸”,原卷作“研嗤”。 研、妍字通。 《釋名·釋姿容》“妍,研也。研精于事宜,則無蚩繆也”。王先謙《疏證補》引葉德炯曰:“妍,研聲義相通”。 “嗤”,本當作“蚩”,唐人手寫,往往加“口”。 “蚩”有“丑陋”義,趙壹《刺世疾邪賦》“孰知辨蚩妍”,陸機《文賦》“妍蚩好惡”,皆其例。故此處不煩改字,當從原卷作“研嗤”。 “變機”,原卷右側有乙正符號“√”,當作“機變”。 “機變”有二義:一為機械之機巧,《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荀子·議兵》“固塞不樹,機變不張”;二為機謀巧詐,《孟子·盡心上》“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抱樸子內篇·明本》“外物棄智,滌蕩機變”。此處“機變”當為后一義。“機變”乃古人常語,“變機”不辭。伏俊連《敦煌賦校注》云:“機變為中古成語,謂隨機應變。”②恐非確詁。
(3)玄化初開,洪爐耀奇,鑠勁成健,熔柔制雌,鑄男女之兩體,范陰陽之二儀。(頁176)
按:“初開”之“開”,原卷作“闢”,當從原卷。
(4)夫懷抱之時,總角之始,蛹帶米囊,花含玉蘂。忽皮開而頭露,俄肉俹而突起時遷歲改,生戢戢之烏毛,日往月來,流涓涓之紅水。(頁176)
按:“夫懷抱之時”句首原卷有“原”字,今脫,當據補。“蛹帶米囊”不知所云。原卷作“蛹帶朱囊”,乃言男童生殖器之形狀:陰莖如蟲蛹,其下連附兩只朱紅色陰囊。伏俊連《敦煌賦校注》所云“蛹帶米囊”:帶米,原卷作“蟲朱”,不明何據。③且此句與下句據文例為對文,下句“花含玉蘂”第二字“含”乃動詞,上句相應之處亦當為動詞。若依伏校作“蟲”則失對,故從原卷作“帶”為是。“俄肉俹而突起”之“突”,檢原卷當為“興(興)”字之草書省筆,應從原卷作“興”。伏俊連《敦煌賦校注》云:“葉本校記:‘突,原誤作災,今改突。’按:葉校是。”亦誤。
(5)草木芳麗云水吞,裔懶葉絮花香風,遶砌鷰接,翼想于男,分寸心為萬計然,乃求吉士。問良媒,初六禮以盈止,復百兩而爰來,既納征于兩性,聘交禮于同杯。(頁176)
(6)于是青春之夜,紅緯之下,冠纓之際。花須將卸,思心靜默,有殊鸚鵡之言,柔情含通,是念鳳凰之卦。(頁176)
按:“紅緯”之“緯”,原卷作“煒”。 《說文》:“煒,盛赤也。 ”此處“紅煒”當指紅色燈燭之光,接合上文“青春之夜”。“花須”之“須”,原卷作“鬢”。此句描寫新娘,應以“花鬢”為是。“冠纓之際(際)”,原卷作“冠纓之除”,此句與下句“花鬢將卸”對文,故應從原卷。作“冠纓之際”不明何義。“柔情含通”之“含”,原卷作“暗”,從原卷為是。且此段文字標點不當,應為:“于是青春之夜,紅煒之下,冠纓之除,花鬢將卸。思心靜默,有殊鸚鵡之言;柔情暗通,是念鳳凰之卦。”
(7)觀其童開點點,精漏汪汪,六帶用拭承筐,是將然,乃成乎夫婦(頁176)。所謂合乎陰陽,(此句為下段句首,頁177)。
按:“六帶用拭承筐,是將然”之“是”,原卷作“侍”。 此段文字句讀有誤。《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承筐是將”乃言以筐中禮品獻賓客。此處乃借“承筐是將”言“侍女乃進羅帛,具香湯,洗拭陰畔,整頓褲襠”。“是”,當從原卷作“侍”。故此段應讀為:“觀其童開點點,精漏汪汪。六帶用拭,承筐侍將。然乃成乎夫婦,所謂合乎陰陽。”段末“所謂合乎陰陽”句與“然乃成乎夫婦”對仗工整,當屬上,不當屬下。
(8)或高樓月夜,或閑窗早春,讀素女之經,看隱側之鋪,立障圓施,倚枕橫布。(頁177)
按:“早春”之“春”,原卷作“暮”。 此處文字“暮”、“鋪”、“布”為韻,從原卷作“暮”是。
(9)美人乃脫羅裙,解繡褲,頞似花圍,腰如束素。情宛轉似潛舒,眼恒迷而下顧,初變體而拍溺。(頁177)
按:“頞似花圍”不知所云,原卷作“頰似花團”,乃是形容“美人”之頰如花團般艷麗,從原卷是。“眼恒迷而下顧”之“恒”,原卷作“仾”,即“低”字。 錄作“恒”誤,應從原卷作“低”。“低迷”形容眼睛迷離、模糊不清。嵇康《養生論》“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原卷此句首有一“姣”字,疑為衍文。“初變體而拍溺”之“溺”,原卷作“搦”。 《說文》:“搦,按也。 ”“拍搦”義為撫摸,當從原卷。
(10)于是精液流澌,媱水洋溢。女伏枕而搘要。(頁177)
按:“媱水”,原卷作“婬水”。 “婬”今作“淫”。 “淫水”即后人所謂愛液。乃是交接時女性生殖器分泌的起潤滑作用的液體。 “媱水”不辭。 應從原卷作“婬(淫)”。 “伏枕”之“伏”,原卷作“撚”。 《龍龕手鏡·手部》:“撚,捵也”。 《集韻·銑韻》:“撚(捵),乃殄切。 《說文》‘執也。 一曰蹂也’。 或從典。 ”《說文解字注》“撚”字條云“執者,捕罪人也。引申為凡持取之稱”。“□枕”,當為取枕之義。 “伏”,當從原卷作“□”。 伏俊連《校注》云:“捵枕,謂將枕頭支于腰臀間也。”④不確。“捵枕而搘要”方為此義。 “榰要”之“榰”,高注云“榰:同攥zuàn,握住”,實誤,原卷作“搘”。 伏俊連《校注》云:“‘搘’,同‘支’,見《正字通》。要,古腰字”,甚是,當從原卷。⑤
(11)袋闌罩而亂擺,莖逼寨而深攻。(頁177)
按:“闌罩”之“罩”,檢原卷實作“單”。闌單,又作“蘭單”、“闌殫”,乃筋疲力盡或萎軟貌。劉知幾《史通·二體》“碎瑣多蕪,闌單失力”;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記蘇颋兒時詩:“兔子死闌殫,持來掛竹竿。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
“莖逼寨而深攻”之“寨”原卷作“塞”。 伏俊連《校注》云:“作‘塞’是。逼塞為充塞、充滿之意,敦煌變文屢用之。如《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講經文》:‘也剛筑,也柔和,虛空逼塞滿婆娑。’”⑥其說出自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⑦甚是。原卷作“塞”是。
(12)然更縱枕上之媱,用房中之術。(頁177)
按:“枕上之媱”, 原卷作 “婬 (淫)”, 當從原卷作 “婬(淫)”。
(13)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不顧而看出看入。(頁177)
按:“不顧”之“不”原卷作“下”。 既“不顧”,何來“看出看入”?當從原卷作“下顧”,契合文意。
(14)龍宛轉蠶,纏綿眼瞢,瞪足蹁躚。 (頁178)
按:此段文字費解之至,實句讀之誤。當斷為“龍宛轉,蠶纏綿;眼瞢瞪,足蹁躚”,見《洞玄子》。乃為男女交合情狀之描述。
(15)共寢匡床,如繡闔之鸞鳳。 (頁180)
按:“繡闔”不辭。 “闔”原卷作“閤”,即“閣”字。 當從原卷作“閣”為是。上文“閨闔(則)繡戶朱簾”之“闔”亦據改。
(16)在一座之徘徊,何慙往燕,當重衾之繾綣,維恨鳴鳴。 (頁180)
按:“鳴鳴”原卷作“鳴雞”。《樂府詩集·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正明此意。且據文例,“往燕”對“鳴雞”。故從原卷為是。
注釋:
①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叢書之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②伏俊連.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255.
③伏俊連.敦煌賦校注:256.
④伏俊連.敦煌賦校注:260.
⑤伏俊連.敦煌賦校注:260.
⑥伏俊連.敦煌賦校注:262.
⑦蔣禮鴻先生.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補定本:356-358.
[1]高國藩.敦煌民俗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2]伏俊連.敦煌賦校注[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3]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補定本,1997.
[4]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法藏敦煌西域文獻(15)[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張錫厚輯校.敦煌賦匯[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6]葉徳輝編.雙梅影闇叢書[M].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