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寒梅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北魏楊銜之在《洛陽伽藍記》序文寫道;“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后世無傳,故撰斯記。”①對此,林文月曾撰文提出“冷筆”與“熱筆”貫穿該書的觀點,她認為《洛陽伽藍記》五卷,皆自空間之觀點出發,其記述地理方位及寺院建筑的文筆冷靜客觀,條理井然,極力抑制個人情緒,是為“冷筆”。至于有關歷史事件,往往附于所關聯之寺院下。楊銜之的筆調于記述興廢時事,每見不可抑制之熱情激動。時則露現其北人政治性地域性之偏見,遂令全書饒富生命力,是為“熱筆”。作者行文之際的兩種基調——冷筆以寫空間,熱筆以寫時間,冷熱交織,乃使此書呈現特殊、豐富風格而異于其他著作。
而不管是“冷筆”的單調冷靜,或是“熱筆”的主觀熱烈,皆有豐富的寫作技巧與思考內涵在內。縱觀林文月對于“冷筆”的描述,如“行文十分內斂,絲毫不流露主觀情緒,甚至故意將文字做機械化的排列,納入一種公式模型之中。”仿佛林文月在中后期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冷筆”為同一調性。至于其評述“熱筆”時,認為其文學特質“痛詆南朝文人的激烈筆調”、“敘事之際,亦偶爾流露相當濃郁的感傷氣息”、“筆端往往帶著不克自抑的悲感”,以上諸點時亦見于林文月傷懷抒情的篇章之中。
作為聲名卓著的名門才女,林文月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翻譯、散文創作方面都取得旗鼓相當的成就。林在《我的三種文筆》一文回顧了自己的文學生涯,提出散文創作應具備從事學術研究與作品翻譯的“冷筆”,因而“逐漸喜愛淡雅,甚至饒富澀味者。所謂‘瘠義肥詞,繁雜失統’,總不如結言端直為佳。”②同時也認為散文創作應對世間萬物予以熱忱觀照,題材大小不分高下,文章之道與人生之道相似,需隨著年月流逝漸漸體悟,因而不可缺失對人世、對歲月、對自然執著關注的“熱筆”。
研究林氏散文創作,無法避開作者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作為有著臺灣“太史公”之譽的史學家連橫的長外孫女、國民黨主席連戰的表姐,林文月1933年誕生于上海日租界,自幼接受日本教育。13歲始返臺學習中文,接受中文教育,并定居臺北。在正統的學院教育后,林文月自1958年起留任母校臺大中文系。1969年赴日本京都大學研修比較文學。應林海音主辦的《純文學月刊》之邀,每月發表一篇介紹日本風物的文章,并結集出版為處女作《京都一年》,自此奠定了作者持續散文創作至今的基礎。
優越的出身、混血的文化背景、學者的冷靜氣質,使得近不惑之年才重拾創作的林文月,其散文書寫,有對童年生活的追憶,有對師友親情的留戀,有對山水風物的靜觀冥想,大抵是自己經歷過的生活往事。整體風格呈現出中年女性學者的典雅、含蓄,無外乎琦君贊其“著筆空靈曼妙”,“文辭于平易中見情趣,于樸實處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動人心。”
林文月散文呈現出“熱筆”與“冷筆”流動全篇的特征,與作者的生命記憶無法分割。其散文無論寫山水風物、飲食生活、故國記憶、人事感懷、書語人生,皆“游心于人世,尋思于學府,描寫生命因緣、歲月感悟,以個人獨特的歡愁與同時代的光影契合,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③
從上海到臺北,再到京都,林文月的生命坐標中,“故鄉”一詞,往往呈現著不斷的錯位。上海即是她的出生地,也是童年回憶最多的地方,卻只能成為記憶的邊境;臺北是她血緣上的故鄉,也是她后半生的歸屬之地,最初卻以異鄉人的身份回歸;至于京都,是開啟她散文創作的源泉,也是她的“心靈的故鄉”,卻只能作為過客來去匆匆。也許對林文月來說,所謂的故鄉,就是那回不去的地方。無論是童年的搖籃——上海,還是血緣的歸屬——臺北,或是心靈的故鄉——京都,林文月的生命體驗中,都有著中日文化相生相克的對峙與交織。臺灣歷史的余韻,中國傳統的熏陶,日本文化的流風,三種文化氣質匯集在林文月的散文書寫中。
林文月的文學世界,乃是從個人擴張到家族,由家族銜接到歷史,自歷史記憶扣緊到文化脈絡。例如在追憶上海虹口時期的童年生活的《江灣路憶往——擬〈呼蘭河傳〉》一文,既以平實溫暖的文字書寫了家族生活的溫馨甜蜜,又以冷靜的筆觸不動聲色地寫出歷史轉型期臺灣人的尷尬處境。在“熱筆”與“冷筆”間,以家族史寫國族史,林文月不疾不徐的文字細膩地傳達出時代轉換的情緒流動。
例如寫到林氏家族在日本戰敗后由上海日租界倉皇赴臺的經歷,作者采用了一個對歷史茫然無知的兒童視角,記錄著同胞間相互傷害的不堪畫面與動蕩時代中臺灣籍中國人在夾縫中生存的無助狀態。
我家大門前插上一面簇新的中國國旗。我覺悟到,我們突然變成“支那人”了。
而“支那人”一夜之間卻變得兇狠起來。永樂坊與我家只一墻之隔,從二樓浴室的窗口,可以清楚地俯瞰衙堂里瘋狂的掠奪。
……
我的父親因為曾在日人的公司任職,上海本地的流氓竟也來我家尋隙,說我們是東洋鬼子的走狗,是漢奸。
門口的中國旗子仍在風中飄揚著,但我們究竟還是與普通中國人不相同的吧。
翌年2月,我們只得匆匆舉家渡海回臺灣來。
以近乎史家凝練的筆法,透過家族記憶的重建,林文月與臺灣島嶼的曲折命運便牢牢聯系在一起。她偏離長期以來的悲情訴求、舍棄憤懣、痛楚的語言,朝向歷史隧道謹慎辨識曾經有過的愛與死。她的溫婉與纖細,一番過去的激情吶喊,使得歷史敘述得到升華的空間。然而,她的目的并非只在重現史實之真而已,她也同時在營造情感之真。
特殊歷史背景與特殊地理環境交錯著甜蜜悵惘的回憶與文化夾縫中的一代臺灣人的創傷,成為林文月反復書寫的“鄉愁”。但作者將深沉激烈以“冷筆”細細繪出,節制平實的字里行間幻化出故園荒蕪、物是人非的惆悵,徐徐彌散在“故鄉”的天空中。”即便是收到劇烈的沖擊,她總是能夠過濾多余的情緒,使文字始終維持平衡、安詳、寧靜的狀態。
林文月的懷人散文中,有以臺大師長臺靜農、朱立民、莊慕陵等為對象的素描,亦有對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身影的雕刻。記錄荏苒歲月中的聚散離合,仿佛也是林文月記錄自己人生歷程的另一種反射,“那些人物落筆之初只見忽明忽暗的線條,再經淡彩一一渲染,染出的卻是她的內蘊氣質投射到別人身上的光和影。”④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以懷念臺靜農的文章最多,書寫也最深入,如《臺先生和他的書房》、《傷逝》、《龍坡丈室憶往》、《從溫州街到溫州街》、《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均是。眾多篇章如人物畫,從不同角度層層暈染出老一輩學者的才情風姿,甚至具有可觀的史料價值。
林文月的“冷筆”除了文字的簡練,更多是以置身事外的視角進行敘事。有學者指出,“林文月的散文在每個時期都有其不可忽視的敘事性,‘敘事’又稱‘敘述’,是中國文論里早就有的術語,近年用來翻譯英文narrative一詞。簡而言之,敘事就是講故事,敘事就是作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經驗的本質和意義傳示給他人。”⑤在林文月的散文中,普遍都是以第一人稱作為書寫的基調,但在朋友間交往的敘事、描摹師長間的互動,或者追述陳年往事、側寫單一人物之時,往往于筆端流露出一段旁觀者的心理距離,使得書寫者與敘述者雖為同一人,卻仿佛是身處于敘述情境之外觀看著自己。
例如《從溫州街到溫州街》,寫到林文月的兩位恩師鄭騫與臺靜農品評詩集的默契場景,敘述者“我”目睹兩位歷經滄桑的老先生相知相惜,“我”坐在一旁“也禁不住地眼角溫熱濕潤起來。”然而書寫者林文月如同帶著讀者一步步穿越時間的走廊,來到臺先生的書房,靜靜看著這個記憶中的畫面,斯人已逝、物是人非的哀痛卻無處不在。
臺先生前前后后地翻動書頁,急急地誦讀幾行詩句,隨即又看看封面看看封底,時則又音聲宏亮地贊賞:“哈啊,這句子好,這句子好!”鄭先生前傾著身子,背部微駝,從厚重的鏡片后瞇起雙眼盯視臺先生。他不大言語,鼻孔里時時發出輕微的喀嗯喀嗯聲。那是他高興或專注的時候常有的表情,譬如在讀一篇學生的佳作時,或聽別人談說一些趣事時;而今,他正十分在意老友臺先生對于他甫出版詩集的看法。我忽然完全明白了,古人所謂“奇文共欣賞”,便是眼前這樣一幕情景。
恍若小說般的敘述體,讓林文月的“故事”說得越發動人。如此除去自身心理狀態描述,而純以外緣情境來襯托情緒波動的寫作方式,無疑需要更多刻畫技巧與敘述策略的運用。林文月在中后期散文創作中,有意識地將敘述者“我”的敘事功能置換為傾聽者、旁觀者、記錄者,將世間的聚散離合以更內斂的文字寫出。
除了用文字簡潔的“冷筆”與感情深沉的“熱筆”書寫“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家園荒蕪與“人有悲歡離合”的聚散無常,林文月還有大量作品書寫山水風物、膳食以及讀書等日常生活。在這類散文中,林文月仍用“冷筆”與“熱筆”,一筆一劃寫出煙火氣息十足的日常生活,卻也不失氣定神閑的從容風度。
處女作《京都一年》中的15篇文章都是十分嚴謹的地方書寫,在這本集子里,涵括了典雅古都的四季景物、風俗民情、學術文化活動,以及異國友誼交流等多種層面。林文月引經據典、佐證加注的負責態度,使得該作近似考察報告。對此,林文月坦言“當時采取相當認真的態度記敘,卻未免絮絮叨叨缺乏剪裁,致有時頗顯煩瑣。”事實上,與林氏中后期的散文創作進行對照,不難發現寫作《京都一年》的認真嚴謹的書寫態度與客觀節制的筆觸幾乎在林氏的所有散文中都得到延續。可以說,林氏散文的“冷筆”始于《京都一年》,一度令文字呈現大段大段的自我介紹、經典考證,將學術研究論文的筆調用于散文創作,不免使文字如滿目華彩的織錦刺繡,嚴謹有余、靈動不足。但在結合文學與廚藝為一身的《飲膳札記》一書,“冷筆”與“熱筆”各司其職,“冷筆”條分縷析地記錄各種佳肴美食,自材料選擇、處理細節,至烹調方式,輔助器具,乃至特殊心得。既為精細的食譜,亦是敘事性濃厚的文學作品,其中尤以繁復而細膩的制作過程最具特色。
火腿要先切去肥脂與皮,若含腿骨,亦當去除之。洗凈后再放入開水中煮沸,去湯瀝干。然后再以中火清水煨煮至熟,去湯瀝干冷卻。火腿之上品,風味絕佳,但是處理不妥善,則皮外骨間之殘留物混入,味道怪異難咽,所以必須不畏煩瑣仔細處理。煮熟的火腿,須待降溫后切絲;若過分冷卻,則僵硬反不易細切。由于火腿煮后仍有咸味,故而分量可減為雞絲的三分之二左右,以免湯堯過咸破壞鮮味。
此段文字詳盡地說明做法,兼述材料之特性,文風維持了一貫的綿密細膩,并且對任何細物瑣事的觀察、經營、描寫,都經過嚴謹的設想和安排,用一支“冷筆”寫出“洗手作羹湯”的不易。
《飲膳札記》并不一味寫料理制作的過程細節而淪為食譜,書中十多篇散文,多半始于回憶,文末也多半止于回憶。佳肴的烹調過程,其實連接著昔日師友、親人共處的美好記憶,如《芋泥》是對舅舅連震東、恩師鄭騫的懷念,《糟炒雞絲》涵蓋了美食家孔德成的指點,《扣三絲湯》則有著對童年記憶的追尋……就如同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物,所懷念的是與菜肴相連結的特定人物,是生命中無法追回的似水年華。林文月用一只“熱筆”賦予膳食以溫情與感動,使得對于美食的講究與享受,到對人物的懷念,皆象征了對于美好人世的眷戀。
簡媜形容林文月的散文色澤“是古銅色,如天色已晚時,旅人經過一座豪宅,從精雕細琢的窗口流露出一點燈光,那點燈光看起來有些寂寞的樣子。”⑥以詩意的語言傳神地點出林氏文字的學院閨閣氣質濃郁的古典雍容、卻又帶有年份的苦澀內斂。“冷筆”與“熱筆”的并用不悖,使得其文有著中國古代士大夫散文著意追求的典雅節制。
所謂典雅,“實則與‘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是連在一起的。不論詩中包含有如何強烈而深沉的情感,都要規范于適度的意象中,必須‘發乎情而止乎禮易’,表現得平和委婉,穩重端莊,萬萬不可出格。典雅同淡雅、清雅、閑雅等風格相近,但典雅多同上層社會精神狀態相關,帶有矜重華貴的色彩。”⑦
林文月的以抒情為主的緬懷傷逝作品總是不見悲慟情緒的字眼,以記敘為主的小品文也散發著平和溫婉、穩重端莊的氛圍。這與她曾說過“散文是文明人的談吐”契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令作品呈現儒家“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
“溫柔”敦厚代表殷周以來的傳統思想。儒家注重中庸平和之道,就是繼承這種傳統思想。換言之,“溫柔敦厚”是指“合、親、節、敬、適”為標準的創作原則。例如《京都一年》一書,嚴酷悲慘的日本侵華歷史并未影響林文月對日本文化的冷靜觀察。雖然童年對國族認同有過困惑,卻在書寫中不掩飾對日本文化的親近感。學者的審慎眼光,使得該作品側重于介紹日本文化之美及獨特之處,使得筆下的京都更為底蘊濃厚又充滿人情味的文化古都。讀者幾乎讀不到行旅散文中常見的對歷史、對戰爭進行控訴的憤懣與激越,這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學成為歷史的婢女”的厄運。
“哀而不傷”作為一種藝術情感,是記憶經過沉淀予以再回望,是一種不迫不露的、委曲備至的、令人蕩氣回腸的舒泄。作者以緩慢的節奏款款傾訴萬千情思。由此看林文月緬懷傷逝作品,對于哀傷的表達只有輕輕的惋惜與不舍,而不是呼天號地的不能自已。例如《那間社長室——敬悼世炎伯伯》、《我的舅舅》、《臺先生和他的書房》等文,林文月將親人離去的徹骨哀慟與往昔的甜蜜時光,冷熱中和,將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隔開,讓思念的情感經過時間的過濾,轉換成“哀而不傷”的藝術氛圍。
注釋:
①[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4,第1版:8.
②林文月.我的三種文筆.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北京:龍門書局,2011,9,第1版:11.
③琦君.心靈的契約.見林文月《遙遠》.臺灣:洪范書店,1986,5,3:5.
④董橋.人生清淡凝成深情翠微.中國時報E2版,2004-4-26.
⑤鹿憶鹿.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的背后——林文月散文的敘事風格.摘自李瑞騰主編《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認識臺灣作家的十二堂課》.臺灣:中央大學出版社,2005:219.
⑥簡媜.誤入散文“歧途”——簡媜談散文創作.自由副刊,2001-6-19.
⑦魯樞元,等主編.文藝心理學大詞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361.
[1]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擬古.回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2] 林文月.三月曝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林文月.生活可以如此美好[M].北京:龍門書局,2011.
[4] 林文月.飲膳札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林文月.京都一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6] 魯樞元,等主編.文藝心理學大詞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7] 楊照.對食物的專注尊重——讀林文月的《飲膳札記》[M].書城,2000(5).
[8] 莊若江.情美理豐學者風范——林文月散文創作論[J].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