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梅
(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 四中校區,江蘇 南京 210000)
目前語文寫作課的現狀是學生要么死氣沉沉,發呆望傻,美其名曰在等靈感降臨;要么嘰嘰喳喳,東拉西扯,美其名曰在討論研究。作文講評時有人昏昏欲睡,有人寄希望于花了大價錢的課外輔導班傳授寫作秘籍而不屑于聽。如何使這種現狀有所改觀呢?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改進寫作課堂教學上的實踐。
寫作者如果沒有情感是寫不出好文章的,現在許多學生的文章內容空泛、情感虛假、取材狹窄,寫來寫去要么是家人在生活上或自己生病時對自己的照料,要么是同學間發生的雞毛蒜皮的瑣事,要么就是拿蘇軾、李杜、陶淵明等古人說事。不要說學生寫作文痛苦,老師改作文更痛苦,學生的作文還沒交上來我就能猜出他們會寫什么了。
為此,我也常常反思如何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如:想一些或在網上搜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有話可說。找一些寫得出色的時評或有關一個事件多角度的評論。語文課就會上得活躍些、輕松些,讓學生在緊張痛苦的數理化訓練之后得到些許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悅,他們怎能不愛上寫作課呢?
我認為要想讓學生成為杜甫那樣的“情圣”(梁啟超語),作為老師首先得是個有情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工作以及家庭負擔的加重,有不少老師只關注自己周圍的小圈子而少了對自然、社會的情感投入,這樣日久天長自己的作文課堂肯定是死水一潭。梁啟超稱杜甫為“情圣”,正因為杜甫愛妻子、愛孩子、愛祖國、愛山川、愛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愛天下蒼生才寫出傳世名作。作為語文老師更應該愛自然愛生命愛社會,一個富有激情的老師肯定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擅長朗誦的老師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美文聲情并茂地朗讀給學生;擅長寫作的老師可以多寫些下水作文展示給學生;擅長思辨的老師可以把自己對社會熱點的評論講給學生。
傳統觀念都認為老師愛學生就是像保姆般地呵護,每個老師應該都是愛學生的,不管有些做法是否恰當但都是出于好意,都是希望學生有出息,可常常會聽到老師(包括我自己)抱怨說現在的學生真和以前的不同了,不但不知感恩還和老師對著干?,F在的孩子尤其是到了十幾歲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的青少年不需要保姆式的老師,需要的是能與他們有共同興趣愛好、共同語言的老師。我想我們必須“返老還童”,融入學生的世界,了解他們關心什么、想些什么、愛什么、恨什么,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所以命作文題也要投其所好,讓學生有話可說,如現在的孩子對電子產品都非常感興趣可以命題為 “科技進步的利與弊”,這既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又可以訓練他們的思辨能力。
由于學生兩點一線生活的單調,使他們很難發現生活中的美,也沒有時間去發現。記得去年的四月中下旬我教《荷塘月色》時,想讓學生學習文中寫景方法也寫一小段寫景文字,為了讓難得走到大自然中的學生有東西寫,我就選了當時校園和許多小區欄桿旁開得正盛的薔薇作為寫作對象讓學生練筆,要求學生寫出事物的特點、用兩個以上的修辭、融入個人情感。結果讓我哭笑不得,有的學生根本不認識薔薇(寫前我還明確地告訴了他們在校園什么方位有,而且給了一兩天觀察的時間),有的學生不知道薔薇的花與葉有什么特點,就更不要說融入情感了??傊@個小練筆沒有達到我的預想,可以說以失敗告終。
為什么孩子越大越缺少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的興趣?我們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是不是都該反思呢?孩子小學前家長還比較寬容認為孩子還小愿意帶他們去動物園、植物園等,這個時候的孩子充滿了對一切的好奇,說出的話常常讓大人們驚訝,我想如果把幼童的話寫下來連綴成文肯定是一篇好文章。可一走入學校的大門孩子就離自然越來越遠了,家長們不敢帶孩子們去接觸大自然了,因為學業太重沒時間;老師也不敢帶學生走出課堂,因為課時安排不允許;學校更不敢讓學生們走出校園了,因為怕出安全事故。
如何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呢?只有盡可能的讓學生親近自然和社會,他們才愿意觀察,才會有所發現。窗外突然烏云密布暴雨如注,為什么不可以停下課讓學生趴在窗臺上觀察雨是什么樣的,雨中萬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曾有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句精辟的話,“不管是對自然的發現還是對社會的發現,最終都是對自我的發現?!敝挥腥f事萬物投射到心中并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寫出好文章。
所以要使作文課堂活躍起來,功夫在課下或是每一節語文課。當學生接觸一篇篇美文時,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細細品味作者筆下的一景一物是如何描述得那么生動;作者對我們熟視無睹的事物有什么獨特的發現;怎樣才能有獨特的發現。
“物有靜者,動者;有大者,小者;有美者,丑者;有天然者,人工者;有近人者,遠人者。物有物的命運,那就是,它們面對的永遠是充滿了好奇心的人。當我們面對一樣東西時,我們其實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的驅動下,看之,看不夠,琢磨之,琢磨不夠,拆解之,拆解不夠,描摹之,描摹不夠,以至歡呼,以至雀躍。物和人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建立了互助、親善的關系。 ”[1]
所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欣賞學生有些天真卻發自內心的話語,是激勵學生具有發現精神的最有效的辦法。教師記錄下學生隨筆、作文中的精彩語句、獨到的發現,給予適當地鼓勵,都會激勵學生愿意去觀察、琢磨、發現。
我常常指導寫作時苦于沒東西寫的學生要眼光放遠一點兒,多關注自然、社會、人生,在這三個范圍尋找就能找到許多可寫的素材??墒敲看螌懽鞔蠖鄶祵W生還是材料平乏、內容低幼。如何讓學生關注自然、社會、人生呢?我們可以做如下嘗試:
由于學生的課業負擔重、不會合理利用時間、沒有養成關心天下事的意識等等原因。作為語文老師就要高效地利用作文課或平時上課的幾分鐘把新近發生的有一定討論價值的事告訴學生并與學生交流看法。也可以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優秀的時評雜文、博文等讀給學生聽。我還推薦學生每周讀《現代快報星期七新聞周刊》和《南方周末》,周一用十分鐘左右和學生討論一或兩個熱點問題。學生就能漸漸養成主動去關注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習慣了。
把關注點集中在與一般人不同的方面,才可能較快有新的看法,現在許多人關注的是富二代富三代、官二代官三代或社會的底層人物如下崗工、低保戶、農民工,而建議學生把關注的目光轉到農民工二代更易立意新穎。
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家已經注意或者已經成為共識的事實上,那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追趕,就不可能有新的創造。如果作為語文老師能有這樣獨到的關注——關注別人所未關注,在這樣的老師影響下我想學生的作文也會有獨到的見解、新穎的立意。
可是如何培養呢?現在的學生以獨生子居多,許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都被家長代辦了,他們通常叮囑孩子的一句話就是“把你的學習搞好就行了”。這樣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擔當意識,怎么可能有心懷天下的胸襟?真希望家長們去讀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自愧不能用我微薄的力量改變家長對孩子十幾年的影響,只能盡量利用教材所設專題由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深發到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影響。如學必修三第一專題“祖國土”,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假期與家人到哪兒旅游了,看到了哪些美景或印象最深的現象。學過課文后可以學習課文中寫景的方法寫個片段。我想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寫作方法還用自己的筆重溫了游覽經歷,若干年后那時那景都會在記憶中閃現,這不就是最好的愛祖國山川的體現嗎?這不也是一種擔當嗎?只有具有了擔當意識才可能去關注眾生,才可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幾次課外輔導班傳授的“秘籍”就能解決的。語文老師應充分了解學情,多想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世界,這樣才能使語文寫作課堂由“一潭死水”變為“一池活水”,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一天天地提高。
[1] 現代散文選讀(語文選修)[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