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紅
慢性骨髓炎是發生于骨骼系統的感染性病變,中醫又稱該病為附骨疽[1]。該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是由化膿性細菌經血液循環或由外傷的途徑直接侵入骨組織,從而引起整個骨組織感染慢性化膿性疾病,該病病程漫長,反復發作,治療較為困難[2],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上都造成很大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我院于2009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慢性骨髓炎病人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為1個月~26年。患病部位:脛骨25例、股骨11例、尺骨8例、橈骨6例、肱骨6例。
患者被確診為慢性骨髓炎后,手術前首先應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采用合適的敏感抗菌素進行7~21d的抗炎殺菌。同時可內服五味消毒飲,聯合雙花、白芷、丹皮、甘草、赤芍、茯苓等組成的止痛經驗方對患處進行外洗。手術應行病灶清除+閉式灌洗術根治。術后置管抗生素滴注沖洗引流1~2周,同時服用托里消毒散(其藥物組成:白芍、人參、當歸、川芍、黃茂、金銀花、白術、獲等各一錢、皂角刺、甘草、桔梗各五分),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機體的免疫力、促進創面的有效愈合、促進局部炎癥的消除。拔除引流管、刀口愈合后,采用一號熏洗對患處進行熏洗。
本組56例患者,經中西醫聯合治療,54例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恢復良好,順利出院,未發生并發癥。治愈率96.4%。
由于慢性骨髓炎患者炎癥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病程長達數月甚至數十年,長期的疼痛,常使患者感到恐懼、焦慮,自卑多疑、悲觀絕望、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心理護理對患者來講十分重要。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熱情接待,對患者尊重、同情、誠懇、耐心。和藹的向患者進行相關的住院介紹,通過和患者對話,探詢患者心理,做到對癥護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癥狀,縮短病程,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復愈合。多向患者介紹該病被治愈的例子,以消除患者的顧慮,建立堅定的信心,放心接受治療,促進疾病的治愈。
手術是治療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手術前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還要保護患肢,防止患肢骨折,控制感染。盡量減少對患者的物理刺激,并使用外固定將患肢固定于功能位。術前使用抗生素7~21d控制感染。對患者病情密切觀察,同時加強營養支持,使患者的抵抗力大大增強,減少術后并發癥。手術后,應密切關注患肢的情況,使用外固定制動,限制患肢活動。對傷口進行藥物灌流、沖洗和負壓引流,無菌操作,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暢,注意引流輸入的流速、流量和引出物的多少、顏色以及氣味[3]。
對慢性骨髓炎患者要根據患者的需要進行飲食結構的調節。飲食結構應以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鹽飲食為主。多食用五谷雜糧,如芝麻、黑豆等。肉類則以牛、羊、鮮魚、活禽等熬湯服用。還應食用高維生素的瓜果蔬菜,如胡蘿卜、韭菜等。這樣能夠促使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達到促使死骨排出、新骨再生和傷口愈合的目的。
康復階段要使患者調養好心理,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及時合理的功能鍛煉,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如可幫助患者多做關節屈伸活動,促進經絡血脈流通,防止關節僵硬。還可對患肢進行局部按摩,增強療效。
護理人員要詳細告知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并指導病人掌握自我心理平衡調解法,同時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按時服藥,囑咐家屬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的清淡飲食,并囑患者半年內不要用患肢提重物,避免受外傷,每3個月或半年復查1次,以促進康復。
慢性骨髓炎是一種不易根治的骨科疾病,其發病率高、病程長,可持續數月、數年、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纏綿難愈,難以根治,不僅容易造成患者身體上發生病殘,而且會給患者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痛苦,嚴重損害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應針對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發病特點,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同時,在手術前后,嚴密觀察病情,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手術后采取必要的灌注治療和持續抗生素治療,增強手術的效果。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和出院指導,這些都促進了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早日康復。總之,采取中西醫相結合,醫護、醫患大力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慢性骨髓炎的治愈率,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得以改善。
1 王文政,馬斌祥.慢性骨髓炎的中西醫治療現狀[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2):68 -71.
2 陳新春,李秘.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骨髓炎30例臨床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25(2):151 -152.
3 朱美玉,徐紅,王芳.8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4,10(12):1110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