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琰
急診科是醫(yī)院搶救急危重患者的第一線,是醫(yī)院的窗口,醫(yī)院急、危、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突發(fā)事件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急診科護士工作性質特殊,接待患者病情危急復雜,這就要求急診科護士不僅要有良好的素質,較高的護理管理水平,機智的應變能力,熟練嫻熟的技術,還要有應對緊張繁重工作和良好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現就急診科護士職業(yè)危害和自我防范措施談談自己的體會。
(1)感染的危險
急診科護士站在搶救工作一線,直接接觸各種急、危、重患者,在參與各種搶救操作及護理患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緊急為患者氣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靜脈穿刺等操作過程中,如不能有效地防護,就會增加感染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機會。另外,急診科流動人員多,病種復雜。
(2)損傷的危險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各種銳器,很容易造成皮膚黏膜的損害,導致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險。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通過銳器傷傳播。急診病人常需要護士護送或行床前CT、X光等,而使得護士工作在X線、同位素、激光等放射性元素及各種器械輻射中,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可導致人的造血功能低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誘發(fā)腫瘤等。對病房、治療室等區(qū)域進行空氣消毒,如防護不當可導致皮膚癌、眼炎的危險;應用各種搶救儀器和設備,如操作不慎或儀器設備老化均可能引起電擊傷、電灼傷。
(3)心理社會壓力
急診患者多發(fā)病急、來勢兇、病情變化快,尤其夜間醫(yī)護人員少、病人多,就診時間、人數、病種及危重程度均難預料,護士忙于急救處理,只能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的原則診治,常常不能顧及跟家屬解釋,而造成糾紛,諸如此類情況的頻繁發(fā)生造成急診科護士高度緊張和身體疲乏,各種新的醫(yī)療儀器的應用,新的檢查、治療手段層出不窮,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知識。此外,急診科護士值夜班頻繁且工作量大,參與院內搶救精神要高度集中,體力腦力消耗都非常大,加之大部分已婚護士下班之余還要照顧家庭、擔負養(yǎng)育子女的重任。
(1)感染性危害的防范
急診科護士應了解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對已確診的傳染性患者應有明顯的隔離標志,接觸其血液、體液時應戴防護裝置,如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離衣等。對帶血跡的污物及患者的體液、排泄物進行分類處理,對地面、墻壁、操作臺等被血跡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對自身有皮膚損傷或破潰的部位加強防護,避免被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應立即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必要時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護。
(2)損傷危害的防范
具調查,有87.5%的護士有過銳器傷的經歷。在搶救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抽血、肌注、靜注時應注意力集中,避免被各種銳器損傷,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對各種銳器,尤其是帶血跡的廢棄針頭和輸液器具等應嚴格按要求銷毀處理,不得亂丟亂放,以免刺傷自己或他人。一旦不慎被針頭刺傷,應立即盡可能多地擠出血液,并用含氯消毒劑徹底消毒傷口。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時應選擇在治療、護理操作少的時間,接觸消毒光線時注意遮蓋皮膚,必要時戴護目鏡。熟悉各種搶救儀器的性能及正確的操作方法,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時要戴手套、口罩、防護眼鏡等,盡量避免消毒液對眼睛、皮膚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