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舟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中的一篇奇文,這首長達376句的長詩通篇都使用了設問,由170多個組合的疑問語句構成,結篇和構思采用了“借天之問,以問為答”的方式。其句式以四言為主,大多四句為一節,每節為一韻(但也有兩句為一韻的例外,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脫簡”所致)。從內容看,《天問》先問及天地萬物,即宇宙之事、鯀禹治水和九州土地,次及人事,即夏、商、宗周的興亡以及六國和楚之事。
前人大多認為《天問》的文體為屈原首創。其實在先秦時期,與《天問》相似的篇章已出現于文獻之中。本文擬搜集先秦時期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與《天問》相類的篇章,并加以對比分析,以此來探討這類“問體文學”的特點。
《逸周書·周祝》是一篇政治性的訓誡文章,全文的核心為“道”。《周祝》一文中有這樣連續發問的段落:
故惡姑幽?惡姑明?惡姑陰陽?惡姑短長?惡姑剛柔?故海之大也魚何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為可測?跂動噦息而奚為可牧?玉石之堅也奚可刻?陰陽之號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來。
本段連續提出了12個問,內容關乎陰陽、明暗、長短、剛柔這些兩相對立的問題和一些具體的事件。《周祝》一文雖僅此段出現了連續的問句,但與上下文并無不和。《周祝》的主旨為“道”,即“不知道者福為禍”,“不知道者以福亡”,“故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天地之間有滄熱,善用道者終不竭”等,因此,此處提出的問題都可用“道”來解答。本段雖連續提出了12個問題,卻彰顯了道的重要性。因此,本段的最后一句說:“君子不察福不來”。
《周祝》一文除開首的告祝辭外,其余皆為韻歌體,而本段的特殊之處在于其韻部的變化與內容意思的轉換相一致。本段除首句不入韻外,其后句句押韻,前五句較短,句式相似,明、陽、長、剛為陽部,內容關乎幽明、陰陽、長短、剛柔等抽象概念;而后七句較長,其結構相類,服、測、息、牧、刻、之、之、來為之韻,問及一些具體事件。這種二分結構在其它問體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
《老子》中也有采用發問形式的篇章,其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此章提出了6個問題,雖并無對這些問題的直接回答,但聯系《老子》一書的思想可以看出,此處的問句皆為設問,答案已隱含于問句之中。如《老子》中的核心理念之一為“無為”,若要達到此處所說的“愛國治民”,就要通過“無為”來實現。
本章共12句,除第一句開頭“載營魄抱一”與第二句末尾“能如嬰兒乎”兩句為五言外,其余皆為四言,六個問句皆為“能ⅩⅩ乎”,句式整齊劃一,雙句押韻,歌部的離、為與兒、疵、知、雌等支部字合韻。
此章闡述了老子哲學體系中的主要觀念,即“無知”、“無為”、“如嬰兒”、“為雌”等。陳鼓應先生認為本章的排序有錯亂,他按照老子“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文例推測,將文序調整如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這樣看來,《老子》第十章內容結構的安排與《周祝》一致。
因此,從文體特征與內容結構上看,《老子》第十章是較為成熟的發問體,可能是因為《老子》在后世經過加工與整理的結果。
《莊子》中的《天運》、《至樂》及《天下》都有采取發問形式的篇章。
《天運》由七章意義不相關聯的文字雜纂而成,其第一章寫宇宙間萬物的運行。第一章由問題和對問題的回答兩部分組成,共提出了16個問題,所問內容包括天地與日月的運轉以及風吹云動雨飄。隨后,作者預設了一個人物巫咸祒以“六極五常”對前面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概括性的回答。這種先集中提出問題,后文中給出答案的結構是問體文學的典型樣式。
《天運》第一章句式多變,每句字數從三言至十一言不等,與四言交錯使用。除在句式的表現上略有不同,從內容上看,可以看作是《天問》前一部分的另一個版本,如二者一開篇皆從天地日月問起,后及自然萬物,且有些句子可以對讀。饒宗頤先生認為:“《天問》之作,似乎襲用《天運》的老套加以擴大……”
《至樂》主要討論了人生快樂和對待生死的態度,針對這一主題,文章開篇第一段便連續提出了6個問題,在6個連續的問句之后,后文的幾段便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論述,并用“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忠諫不聽,蹲巡勿爭”等觀點做了解答。本段的句式與押韻情況十分整齊,前兩個句子句式相類,其共同的韻腳字“有”為之部,問至樂的有無;而后四句句式一致,據、處、去、惡為魚部字,涉及行動的準則問題。
《天下》中論及惠施及其學術主張時,講到惠施與倚人黃繚爭辯、相為詰難的故事。雖現黃繚問惠施的原文已無可考,但由此材料可以得到兩條信息:第一,黃繚以連續發問的形態來詰難惠施;第二,從所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一句可以在《天問》、《天運》中找到相同的內容及對應的句子。據此,我們可以從文體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找出施繚詰難的對話與先秦時期問體文學的相似之處。因此錢穆先生說:“然則《天問》一派之思想,固可與惠施黃繚有淵源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中《凡物流形》篇便為問體文學的篇章。《凡物流形》共由九章構成,前三章為第一部分,皆由問題構成;后六章為第二部分,全為敘述性的文字,是對前三章所提出問題的回答。除第一章開頭省去,第三章開頭作“問之曰”外,各章開頭皆有“聞之曰”三字。
《凡物流形》的第一部分所涉及的問題包括人的生死、壽夭,以及如何認識天地、把握陰陽之道與萬物之故,第二部分雖不像柳宗元的《天對》那樣對《天問》中的問題逐條去解決,卻用緊密相關的內容對這些問題做了應答,這是一種典型的設問結構。
本篇句式以四言為主,但最短的有三言,最長有七言。其用韻情況也比較復雜:有句句押韻,兩句或四句為一節者;也有隔句押韻(單句不押,雙句押韻),四句、六句甚至十句為一韻者;亦有交韻現象,即單句與單句押,雙句與雙句押。
《凡物流形》與《逸周書·周祝》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如《逸周書·周祝》的前5個問題提出了幽明、陰陽、短長、剛柔這些兩相對立的抽象觀念,《凡物流形》前兩章也出現了生死、先后、陰陽、水火、左右、始終、縱橫、異同等概念;《凡物流形》的第三章問及日月、天地、雷電、水土與草木、禽獸等自然萬物,而《周祝》的后7個問題則關于海中之魚和山中之虎豹貔貅,都有“徧為萬物說”的意思。
第一,連續發問的形態。幾則材料中,或全文皆為問句,或篇中至少一段為連續發問;多則如《天問》共提出了176個問題,少則《莊子·至樂》首段僅由6個問句構成。其中《老子》第十章與《天問》通篇皆為問句,雖有問無答,但其意已明;而其它幾篇文獻先在一段或數段中集中提出問題,后文中進行解答,其解答方式有二:《天運》中提出的16個問題,后文中假托一個人物巫咸祒以“六極五常”進行了總體的概括性回答;而《逸周書·周祝》、《至樂》和《凡物流形》全文以提出的問句為中心,后文中為回答這些問題而做大量的論述。因此,雖然以上幾則材料的結構與內部組織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通過連續發問的方式發揮了設問的功能。
第二,韻語的使用。使用韻語是問體文學又一重要的文體特征,前文所引述的材料中,除《天運》外,其它各篇都使用了韻語,按用韻的情況可將這些材料分為兩類:《周祝》、《至樂》、《凡物流形》的押韻無特定格式,且換韻較為隨意;而《天問》中固定的押韻模式和《老子》第十章中歌部、支部合韻的情況,較之前一類顯得純熟。
第三,四言為主的句式。《周祝》的發問段落句式雜糅,13句中四言僅有4句;《天運》首段的18個問句中有10句為四言;《至樂》首段的6個問句中有一半是四言;而《凡物流形》前三章共有82句,四言有47句;《天問》的376句中有284句是四言;《老子》第十章的12個句子中四言有10句。且《天問》通篇四句為一節,《老子》第十章兩句為一節,《凡物流形》兩句一節為主,但多有例外。
第四,內容上的二分結構。問體文學的內容皆由兩方面構成,《逸周書·周祝》的12個問題中,前5個關于抽象原理,后7個關乎世間萬物;《老子》第十章的6個問題可分為兩方面:修之于身與修之于天下;僅有六句的《至樂》首段,也由問至樂的有無和行動的準則兩方面構成;《凡物流形》第一、二章涉及抽象概念,第三章則問及天地、風雨、雷電及禽獸、草木等;《天問》則先問天地萬物,次及人事。
第五,宏壯與奇詭的風格。一種文體的形成與文體所特有的表現對象、應用場合及用途、文體的形式因素都有關系。《周祝》、《老子》第十章、《天運》、《至樂》、《凡物流形》及《天問》一開篇或直問天地萬物,或問人事,或問抽象概念,或問哲學主張,無所不包,內容的廣博使其氣象宏大無邊,且為整篇文章定下了宏壯的基調。而“奇詭”的風格則主要體現在文體形式上,問體文學最大的特點在于用韻的連續設問,不同于平鋪直敘。問體文學將所要闡明的事理以連續設問的方式提出,因此雖在表現方式上較為隱曲、詭譎,但其實更加彰明了文意,且具有啟發意義,這種異于平常的表現形式造就了奇詭的風格。《天問》學習了騶衍譎諫的方法,以迂遠而怪異的方式使國君自己悟出一些道理,明白利害關系,從而有所改變。而用于進諫的特殊應用場合要求《天問》以奇特的風格引人耳目,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這樣論述屈原等人的文風:“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認為其中之“奇意”是受到了戰國縱橫家游說夸張的影響。黃繚惠施以此種形式來互相詰難,也要求以奇制勝。
先秦時期除《天問》外的問體文學的篇章,或篇幅較為短小、內容單一,或句式及用韻隨意、無固定格式。而《天問》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充實與完備顯示了其作為這一文體代表的成熟性。《天問》與本文所引其它篇章,特別是《天運》、《天下》和《凡物流形》,由它們極大的相似性可推測屈原在創作《天問》時受到其啟發與影響。若以年代為序,可以看出《周祝》、《老子》第十章、《天運》、《至樂》、《凡物流形》、《天問》幾則材料的發展成熟過程。
《天問》之后有不少摹擬的作品,如晉傅玄《擬天問》、梁江淹《邃古篇》、北齊顏之推《歸心篇》、唐代楊炯《渾天賦》、柳宗元《天對》以及劉禹錫《問大鈞賦》等。問體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支流。
[1]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陳鼓應.老子譯注與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江有誥.音學十書·先秦韻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3.
[5]饒宗頤.梵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8]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王力.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0]趙逵夫.《天問》的作時、主題與創作動機[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8.
[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EB/OL].[2008-12-3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1.
[12]陳志向.《凡物流形》韻讀[EB/OL].[2009-01-10].http://z.tougao98.com/xueshu/xueshu03/%E4%B8%8A%E5%8D%9A%E8%97%8F%E4%B8%83.htm.
[13]曹峰.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征[J].清華大學學報,2010(1):75-82
[14]湯漳平.《天問》與上博簡《凡物流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79-83.
[15]李兵.老子思想中的救世情節及其現實途徑[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