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君
(長春大學 人文學院,長春 130022)
完善吉林省失地農民再就業對策研究
孟麗君
(長春大學 人文學院,長春 130022)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在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落實就業政策和打造勞務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重重困難。因此應根據吉林省的具體情況,借鑒其他省份的經驗,從普及就業教育、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強就業培訓的時效性、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推進勞務輸出、建立失地農民失業保險體系等方面,多途徑多渠道地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
吉林省;失地農民;再就業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各地政府不斷擴大城市規模,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城郊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這一新的社會群體日趨壯大,他們不僅失地還伴隨著失宅、失業,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也逐漸顯現。有專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失地農民將達到1.1億[1],如何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和發展問題,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各級政府施政面臨的重大課題。
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跟全國其他省份一樣正在經歷著為發展經濟而擴大城市規模、征用農業用地的過程。由于農民數量較多,失地農民問題在吉林省非常突出。2009年以來,吉林省率先頒布實施了《吉林省促進就業條例》,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省就業工作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陸續下發就業政策文件30余份,明確了吉林省就業工作的方針政策。2010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65萬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05萬人。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吉林保安”、“吉林大姐”等一批勞務品牌被評為國家級勞務品牌[2]。可以說,吉林省在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落實就業政策和打造勞務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失地農民數量日漸增多,失地農民再就業仍面臨重重困難,失地農民上訪、信訪時有發生。再就業是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實現。為此,我們課題組專程到吉林省松原市、長春市雙陽區、幸福鄉和凈月經濟開發區等地開展調研活動。我們發現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主要因素是:失地農民群體文化水平低、技術技能差、綜合素質發展不全面,用工單位很少聘用;部分失地農民對于自身的就業問題完全寄希望于政府部門予以解決,缺乏就業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政府踐行職責不到位,盡管政府部門已把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當做一項工作來抓,但是在組織技能培訓和提供就業渠道工作中帶有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形式主義色彩,缺乏一套完整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制度,不能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情況不斷變化的需要;失地農民再就業責任主體不明;第三部門發揮作用不明顯等等。只有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才能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目標。因此,我們立足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借鑒其他省份城市化建設的經驗,提出如下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對策。
失地農民因文化水平低和缺少專業技能而產生就業自卑心理,同時又因獲得巨額征地補償款而產生優越感,因而不肯放下架子從事普通的藍領勞動,進而產生消極就業情緒,表現出“等、靠、要”的思想。針對上述情況,鄉鎮區政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有關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區、鄉鎮和社區勞動保障機構還可設立再就業政策咨詢電話,發放相關宣傳資料,組織人員深入基層,走訪失地農民,積極動員,增強其就業信心,轉變擇業觀念,主動投入到就業創業隊伍中去[3]。
吉林省是老工業基地之一,歷史包袱沉重,一直以來,各級政府都很重視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針對城市下崗職工也有相應的政策項目扶持。然而,面對數量逐年增加的失地農民,卻沒有針對其特點專門為失地農民搭建一個提供再就業的平臺。雖然有個別針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培訓會,但培訓模式和內容沒有針對性,失地農民不僅參與的積極性低,實現就業的機會也很少。
為確保失地農民就業,提高失地農民素質,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工作,一定要根據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當地經濟發展趨勢、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才能收到實效。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不同用人單位、不同市場需求、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的技能要求,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科學設置培訓課程,全力提升失地農民的技能水平,切實提高他們的就業率。同時,開展多途徑的培訓模式,如針對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培訓;發揮企業作用,開展聯合培訓;加大資金扶持,開展補貼培訓。此外,還要探索和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訓扶持機制,制定相關培訓政策,進行專業性較強的技能培訓,如氬弧焊接、數控機床、服裝設計、計算機相關專業等,提高年輕失地農民的轉崗就業能力。
農民失地后,政府除了為失地農民提供回遷住房外,還按照相關文件精神給予了征地補償費,特別是2000年以來貨幣安置的征地補償方式,使農民獲得了巨額補償款。但是,失地農民對于征地款的使用缺乏規劃,絕大多數人將征地款用于孩子教育投資和蓋房子等,用于生意投資的人卻相對較少。政府應當鼓勵一部分有能力、有文化、有志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民自主創業。一方面政府對這部分人群進行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培訓,組織專家指導,進行產品推介,塑造其創業者應具有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即稅收和資金等優惠。當他們在餐飲、服務等行業大顯身手的時候,又可以吸納其他失地農民就業,從而拓寬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
吉林省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省份,抓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推進境外勞務輸出是實現失地農民再就業和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新西蘭、加拿大等地,由于出生率持續降低,加之缺乏技術工人,熟練的車床工、焊工、建筑工的薪水約為國內的5到10倍,這些工種往往對語言要求不高,因此吸引了國內大批熟練工前往應聘。此外,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增多,很多中國公司在海外也急需建筑類農民工。目前,吉林省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對外勞務合作管理體制和外派勞務援助機制,有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外派勞務人員的維權力度,但全省勞務輸出市場仍然魚龍混雜,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發展勞務輸出這一新興產業是大勢所趨,政府部門除了要規定勞務輸出的辦理程序,保證出國勞務工作的健康發展之外,還應當在全省建立境外就業培訓指導體系,積極培育境外就業中介機構,發展壯大經營主體,并把失地農民作為特殊的對象納入其視野,統籌規劃,促進其再就業。
勞務品牌是指一個地區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某一行業(職業、工種),人員集中形成相當規模,且專業技能突出,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信譽度的勞務名稱,代表著某個職業的市場價值[4]。國外,菲傭、摩洛哥園丁、東歐油漆工等等,早已形成了品牌;國內的一些勞務大省也已開始培育各自獨特的勞務品牌。與勞務輸出先進省份相比,吉林省在輸出規模、質量、工資性收入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總的看,有組織化輸出程度還較低。要想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必須有幾個大的勞務輸出項目來支撐,不僅要有規模,更要體現吉林特色。因此,吉林省應當繼續引導勞務經濟向規范化發展,在現有“吉林保安”、“吉林大姐”的基礎上,還要打造“吉林家政大姐”、“吉菜廚師”、“吉林汽修工”、“吉林焊接工”等多個全國知名品牌,以此推進失地農民再就業。
靈活就業就是通常所講的非正規就業,它不像正規的全日制工作那樣與用人單位建立有穩定的勞動法律關系、獲有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障,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等方面不同于傳統的標準全日制就業形式[5]。在現實生活中,吉林省失地農民中多數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缺少專業技能,不具備就業競爭優勢,他們更適合從事家政服務、固定攤販、房屋租賃、保潔、保安等職業。但是,非正規就業領域也需要形成合理共同的行為準則,這就需要政府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開展各類免費技能培訓,提供法律咨詢、小額信貸等,降低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創業難度。
我國在憲法和土地管理法基礎上針對政府征地行為已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各省市也出臺了一些規定。但是,失地農民是社會弱勢群體,由于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識的局限,大部分人對征地的途徑和程序不夠清楚,有些人在土地被征用初期按約定就業了,但不長時間就紛紛失業下崗了。在征地和就業活動中遭到不法侵害時,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政府應當為失地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法律援助,切實保障他們在征地和就業活動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異議權得到尊重和實現。
早在2004年1月1日,四川省勞動保障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就聯合下發《關于做好失地無業農民失業保險和再就業工作的意見》,將新產生的失地無業農民納入失業保險范圍,執行四川省現行的失業保險法規政策,這在全國尚屬首創。而吉林省在2003年2月1日施行的《吉林省失業保險辦法》和2008年吉林省政府關于修改《吉林省失業保險辦法》的決定,都沒有把失地農民納入失業保險范圍。可喜的是,長春市高新區建立了被征地農民失業保險制度,確保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并促進其實現就業。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和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是失業保險制度基本功能的兩個方面。失地農民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是一個邊緣群體,他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國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此必須重視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失地農民失業保險可以由政府部門與相關征地單位、就業單位進行磋商,對在勞動年齡段且符合其他相關規定條件的失地農民辦理失業保險,由社保機構發放失業保險金。這樣可以逐步解決一部分再就業后又失業的失地農民的困難,使失地農民不致于因此而陷入生活窘境。
[1] 韓俊.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J].科學咨詢,2005:(12).
[2] 吉林省2010年就業工作和農民工工作情況[EB/OL].[2011-03-29].http://www.jl.gov.cn.
[3] 完善河北省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和人力資本投資[EB/OL].[2011-01-22].http://www.lunwentt.com.
[4] 基于勞動力轉移視角的勞務品牌建設[EB/OL].[2010-06-25].http://syue.com/Paper/Economic/Other/20667.html.
[5] 李郁.非正規就業概念的界定及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6):212.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Re-employment in Jilin Province
MENG Li-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Jilin Province,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in which there are many achievements in accelerating the re-employment of land-lost peasants,carrying out employment policies and building labor brand.But it is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Based on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Jilin Provice and drawn experiences from other provinces,this thesis gives some sugges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employment for peasants who lost their land from popularizing employment education,driving employment by entrepreneurship,strengthening time effectiveness of employment training,providing legal aid,advancing service export and setting up the insurance system.
Jilin Province;land-expropriated peasant;re-employment
C979
A
1009-3907(2012)01-0004-03
2011-09-30
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9B110)
孟麗君(1963-),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