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鳴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長春 130118)
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馬鳳鳴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長春 130118)
城市的主導功能決定了城市的性質,城市的類型是一個歷史概念,而非固定模式,隨著城市的主導功能變化而變化。而目前有些城市的功能定位有些不符合實際,本文針對城市功能定位、體系劃分,以及當前城市化面臨的問題與特點進行了論述,并分析了城市化發展的方向與政策性選擇。
城市;城市化;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1.1 城市和城市化
城市的定義有多種,《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城市是一個相對永久性的高度組合起來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鎮和村莊規模大,也更重要;《經濟大辭典》(1992)指出: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現代漢語大辭典》(1996)指出: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業比較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外,《韋氏大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城市的定義都有論述。
我國對于城市本質和特征的最權威的提法已寫入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之中,城市定義可以綜述為: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集中的地方,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綜上所述,關于城市的定義可以這樣表達:現代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以及非農業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變的過程。具體表現為: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逐步演化為城市地區;城鎮數目不斷增加;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用地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城市價值觀和文化不斷提高,并向農村推廣。
1.2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指的是城市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所承擔的任務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城市的主導功能決定了城市的性質,城市的類型是一個歷史概念,而非固定模式,它將隨著城市的主導功能變化而變化。如撫順市就曾提出“油頭、化身、輕紡尾”的城市發展思路,煤炭已經淡出主要地位。又如我國大陸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后一直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輕工業和重工業都十分健全和發達。而在今天,上海的發展戰略已明確為:將建設成為遠東地區的商業、貿易和金融中心之一,躋身于國際大都市之列。根據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在功能上的共性要求,并充分反映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和上海特點,上海的基本功能定位為集散功能、生產功能、管理功能、服務功能4個方面,上海總體發展戰略的核心舉措是轉移、跨越、接軌和創新。
2.1 城市的分類
由城市的性質可知,城市的類型也有許多劃分方法。美國地理學家哈里在《美國的城市職能分類》一文中將城市分為工業城市、綜合城市、批發商業城市、運輸業城市、礦業城市、大學城市、游覽療養城市。日本的經濟學家也把城市分為7類,分別為工業城市、商業城市、礦山城市、水產城市、交通運輸城市、其他產業城市。還有其他的分類方法,但互相之間大同小異。根據影響力和輻射范圍,中心城市的類別還可以劃分為: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性城市,如北京、上海。②具有跨省影響力的地區性城市,如天津、沈陽、哈爾濱、西安、成都、重慶、武漢、廣州。這些城市分別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技術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③省級中心城市。④省內中心城市。⑤縣內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應該是工業生產中心、商品流通中心、交通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學技術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中心城市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各類企業)集中,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內生優勢;中心城市科技力量雄厚,具有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的巨大潛力;中心城市主導產業外向化程度高,具有開拓國際市場的擴張力;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好,經濟管理機構較健全,具有成為大市場、大流通中樞的條件。
2.2 部分城市功能定位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北京、上海和一些省會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比較完備,發揮的作用也比較好,但省內中心城市由于行政級別是地級城市(也有一些副省級城市),除少數如大連、青島、寧波、蘇州、廈門、深圳等的城市功能發揮得比較好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城市目前還沒有起到中心城市應該起到的作用。這些城市只是單純的行政中心,經濟的輻射帶動力不夠強大,沒有起到金融中心、技術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的作用。由于中心城市的形成是與歷史、經濟、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密不可分的,加之目前政績考核機制等原因,許多城市由于片面地追求GDP,盲目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去搞什么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淡化了其他城市功能。有些連最基本的城市基礎設施都欠賬很多,發展戰略與功能定位的選擇也顯得有些不切合實際,例如全國有180多個城市把發展目標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有許多地級中心城市的功能還沒有建設完備和發揮好,并非所有的地級城市都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這樣的城市全國有90多個),更談不上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因此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的經濟結構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確定適度規模,做到科學決策與可持續發展。
3.1 宏觀上加強城市帶建設
自上世紀50年代簡·戈特曼(Jean Gottman)提出城市帶概念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出現了眾多的城市帶和準城市帶,也引起了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城市帶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城市帶也是區域城市空間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社會進步和創新的基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傳動器。
城市帶在各國的經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美國東部城市帶集中了美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和全國70%的制造業;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帶集中了全國42%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的51%,工業產值的65%以上。鑒于城市帶的巨大功能及其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構建“三縱二橫”5條國家級城市帶:三縱,分別是東部及沿海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京珠經濟帶。二橫,分別是長江經濟帶和隴海經濟帶。
我國一些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自然條件優越,開發歷史悠久,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帶,是培育和發展城市帶的優選地帶。因此,我國應該培育城市帶,而且應該建設強大的城市帶。然而,雖然一些地區具備了構建城市帶的條件,但總體上還難以與世界上成熟的城市帶相抗衡,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強建設,如城市帶發展軸、城市經濟實力、城市間互動力等。
3.2 微觀上搞好核心城市及發展軸建設
在宏觀上搞好城市帶建設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如環渤海城市帶的核心城市北京、天津;山東半島的濟南、淄博、濰坊、青島、煙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滬寧杭;珠三角的廣州、深圳、香港;東南沿海的福州、廈門;長江上游的成都、重慶;長江中游的武漢;隴海沿線城市徐州、鄭州、蘭州、烏魯木齊等;京廣沿線的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株潭、廣州。還有以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為核心的哈-大城市帶,包括哈大齊、長吉圖、遼中南都市圈。
上述地區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也是我國的經濟活躍地區,有很好的外部經濟效益,在我國的經濟總量中占有絕對的比重優勢。這些城市有實力雄厚的科研教育機構,完備的各具特色的工業體系,發達的金融商貿、旅游、服務業,還有通達的鐵路、公路、航運及航空運輸業,以及近年發展起來的高鐵、高速公路網絡。核心城市相對成熟,輻射帶動力強,并形成了若干發展軸,發展軸的建立及同城化(京津、沈撫、長吉)的發展,對整個地域都有拉動和支撐作用。
4.1 當前城市化的主要特點
從世界范圍來看,城市化的總體進程大體上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1760-1850年)為城市化初興階段;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1851-1950年)為城市化的局部發展階段;20世紀中葉至本世紀末(1951年-)為城市化的普及階段。當前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點是: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大城市超前發展(超大城市數量扶搖直上,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帶相繼崛起。在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而在發展中國家則存在著“滯后城市化”現象。
4.2 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起步較晚,近代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啟動階段:①由帝國主義控制的工商業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漢、廣州、青島等。②由軍閥統治的政治軍事中心城市,如北京、西安、成都、濟南、太原等。③新興的工礦城市,如唐山、大冶、玉門、大同、鞍山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曲折發展是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可劃分為正常上升時期(1949-1957年)、劇烈波動時期(1958-1965年)、大躍進時期、徘徊停滯時期(1966-1978年)。改革開放后是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階段。
由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實行的是“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指導方針,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要形成2:1:3:4的比例關系,加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二元結構,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當前的城市規模和結構體系逐漸趨于合理。1949-1979年,以中等城市的增長速度最快;1980-1997年,則以小城市的發展優先。實際上,我國內地的城市結構體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大中小城市的結構比例由1949年的1:1.3:6.7→1980年的1:1.6:2.4→1990 年的 1:2.0:4.9→2002 年的1:2.0:2.9,總的趨勢是向著合理的城市結構體系發展。而且城市布局不均衡現象正在逐步改善。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建設有了根本性變化,改造了一些原有城市的性質,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原來一些古代都城和商業都會變成了工業城市,變消費型城市為生產型城市。新的產業結構的建立和工業布局戰略上的調整,使城鎮分布注意與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結合,極大地改善了城市布局結構。
但目前也面臨一些問題:①由于發展不夠均衡,局部地區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②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了城市化發展;③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弱;④城市空間布局不夠合理;⑤城市集聚效應比較低;⑥城市綜合實力不夠強;⑦鄉村城市化缺乏規劃。
4.3 城市化的主導動力
針對以上的問題和現象,應采取一些適當的做法:①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工業化進程;②不斷深化農村經濟改革,提高農業生產率水平;③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發展壯大第三產業;④大力改善就業環境,推動剩余勞動力轉移。
4.4 城市化發展策略
城市化發展的政策性選擇:①加快非農產業發展的步伐;②推動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③建立高效的聚集機制和政策環境;④擴大城市化的制度創新領域;⑤強化農村勞動力的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
[1]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金敏球,李春敏.建筑經濟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鐘秀明,武雪萍.城市化動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鄒農儉.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J].城市問題,2007(10):7.
責任編輯:沈 玲
Location Analysis of Urban Function
MA Feng-ming
(Management School,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angchun 130118,China)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city determines its character.The type of city is a historical definition,not a fixed model,which chang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city.Nowadays,the functional location of some cities is not realistic,so the passage discusses functional localization,system division,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feature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and policy choice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urbanization;city function;location analysis
F291.1
A
1009-3907(2012)01-0024-03
2011-09-20
馬鳳鳴(1962-),男,吉林舒蘭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建筑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和管理數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