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商標異議行政案
“在先權利”的范圍除了在先的權利外,還應當包括在先的利益。“在先的利益”應理解為由于付出了足夠的知識性勞動和投資因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上應當享有的某種利益。而是否損害他人在先權利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當事人
原告
中國足球協會
被告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簡稱商標評審委員會)
第三人
周軍
周軍系第3383774號被異議商標“中超”的申請人,被異議商標指定使用在第33類果酒(含酒精)等商品上。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向商標局提出異議申請。商標局經審查,在(2008)商標異字第04702號裁定中認定:中國足球協會稱被異議人復制模仿并搶先申請注冊其知名的、使用在先的“中超”商標證據不足。據此,裁定被異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中國足球協會提出商標異議復審申請,商標評審委員會作出第11161號裁定:對被異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原告遂提起行政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為:中國足球協會提交的媒體報道等證據足以證明“中超”是“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的簡稱,“中超”通過原告的長期使用和大量宣傳,具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和商業價值。“中超”自其概念誕生之日起,就承繼了甲A聯賽在公眾中的巨大影響力,中國足球協會在權威媒體上進行的宣傳報道已使相關公眾將“中超”與中國足球協會形成了唯一對應關系。因此,周軍在第33類果酒(含酒精)等商品上注冊被異議商標,易使相關公眾認為其商品來源于中國足球協會或者與中國足球協會有關,從而導致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進而產生不良影響。第11161號裁定認定事實錯誤,予以糾正。據此,判決:撤銷第11161號裁定、商標評審委員會重新作出裁定。
該案關系到“中超”商標的保護問題,因涉及“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這一中國最大的體育賽事,故影響巨大。識別商品來源為商標立法之根本,商標法既要保護生產、經營者利益又要保護消費者利益,如果某一商標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已被社會公眾接受為唯一指向,則不宜再由他人注冊為商標,否則將導致商標信譽與商標專有性指向不一,進而使相關公眾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誤認。針對“中超”商標異議一案,法院在各方當事人提交證據的基礎上,對中國足球協會使用和宣傳“中超”商標的情況以及周軍申請注冊“中超”商標對公眾和社會的影響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考慮,最終認定“中超”已與中國足球協會形成唯一對應關系,他人將“中超”注冊為商標,易使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進而產生不良影響。
意甲、德甲、西甲、法甲、英超,這些是全世界球迷非常熟悉和為之狂熱的世界足壇頂級水平的歐洲五大聯賽簡稱。雖然中國足球一直扮演著衰神的角色,但是對于廣大的中國足球迷而言,提到中超,球迷們還是普遍知曉其是中國足球協會創辦的“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的簡稱。
試想一下,一邊喝著中超牌的酒精飲料,一邊觀看中超足球聯賽,會不會讓這些球迷們認為該商品也由中國足球協會提供或者和中國足協有關系?
自然人周某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商機,從而將意甲、德甲、西甲、法甲、英超以及涉案的“中超”申請注冊成商標,其對“中超”申請,在經初步審定后、公告之時遭遇來自中國足協異議。涉案商標經歷了商標異議、異議復審及行政訴訟、行政訴訟上訴程序的完整歷程,最終結果是周某無權在該33類商品上注冊該商標。
該案中中國足協對“中超”這個標志有何權利是法律焦點問題,其次在第33類果酒(含酒精)等商品上的申請注冊商標是否會與中國足球協會對“中超”的權利有沖突或對其造成損害。
《商標法》第31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
在2002年周某申請注冊該商標時,中國足球協會未在任何商品類別上申請“中超”商標,因此,周某不存在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的行為。此外,在2002年時,中國足協對“中超”也不存在包括商號權、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等權利。那么中國足球協會創辦的“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簡稱——“中超”是否應該得到法律的保護,首先應考察“在先權利”的范圍。筆者認為在先權利除了在先的權利外,還應當包括在先的利益。在此處的“在先的利益”應理解為由于付出了足夠的知識性勞動和投資因而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上應當享有的某種利益。從事實看,中國足球協會對 “中超”標識是存在在先利益的。
那么,該商標的注冊是否會對中國足球協會的在先權利造成損害,法院認為 “中超”與中國足球協會形成了唯一對應關系,從該商標申請如果被注冊后容易使消費者產生商品來源混淆出發。從而得出,周某在第33類果酒(含酒精)等商品上注冊“中超”商標,易使相關公眾認為其商品來源于中國足球協會或者與中國足球協會有關,從而導致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進而產生不良影響的結論。
對此,筆者有不同的觀點,雖然中超系中國足協獨創,是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簡稱,并在球迷群體里具有一定的顯著性與突出識別性,但不應就此排斥他人在足球領域之外的其他商品或者服務上申請注冊商標,也即法院認為“中超”與中國足球協會形成了唯一對應關系,似有不妥。點評開頭提出的假設是存在的,即球迷在邊看中超比賽邊喝酒精飲料時,會認為該商品也由中國足協生產、提供或者與之有關聯,但這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發生此種聯想和混淆。普通消費者在市場購買該商品時,未必會聯想到中國足協,未必會對商品來源混淆。在該商標申請日之前,中國足協對“中超”沒有具體的法定權利,中超僅僅作為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簡稱存在,似乎也不應給予中國足協對“中超”標識過寬的保護。此外,相關資料還顯示2004年,甲A才升級為中超聯賽。2006年4月,中國足協才與所有中超聯賽參賽俱樂部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從時間來看,在2002年周某申請注冊該商標時,中超的與中國足協的對應關系以及社會影響力并不是那么特定和廣為人知。
只是周某同時還將意甲、德甲、西甲、法甲、英超5個名稱在第32類啤酒等商品上注冊申請了商標,并已被核準。這一行為使得法院更傾向于認為其有損害他人在先權利的傾向。但是筆者仍然認為個人主觀判斷不能代替法律的界線,是否有可能造成混淆還得具體考察實際情況。(文/周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