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房 巖,胡子祎,孫 剛
(長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中學環境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對策
劉 倩,房 巖,胡子祎,孫 剛
(長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我國的中學環境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如缺乏整體規劃、重視程度不夠、教材建設薄弱、教育方式單一、缺少評價體系。應盡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營造綠色課堂、豐富教育途徑,真正將環境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之中,逐漸將我國國民的環境素養提升到新的高度。
環境教育;問題;對策;中學
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環境污染型、資源耗竭型的發展模式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核心,以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提高人們環境保護的知識、意識、技能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1]。自從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大會后,環境教育運動在全世界興起,逐漸體現在各國的政府工作中。197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前蘇聯共同簽署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呼吁“有意識地將對環境的關心、活動和措施引入教育體系、納入教育政策”,拓展了環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為全球環境教育的發展構建了基本框架,是環境教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2]。隨后,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 于1987年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Our Common Future),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于1992年簽訂了《21世紀議程》(Agenda 21),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環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通過法律保證了環境教育的貫徹和實施[3]。我國的學校環境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環境教育開展的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環境教育是伴隨著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日趨嚴重而興起和發展的,目標是調整人的思想和行為,建立環境道德觀念和環境倫理規范,提高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提供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的機會,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創新模式,最終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對于我國來說,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復雜性和緊迫性更加特殊和危急。為了滿足十幾億人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國的生態環境一直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態勢之中,我國公民的總體環境意識水平還很低下,很多人對環境形勢盲目樂觀甚至完全缺乏環境意識。我國的環境教育不僅要提高全民族最基本的環境意識水平,營造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還要培養相當數量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專業人才。中小學階段是人的各種行為習慣和人格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關鍵階段。新世紀的青少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培養和提高青少年的環境意識,促使青少年形成自覺的環境行為,是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使命[4]。
環境教育的理念、目標、方向、內容、要求及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素質教育是一致的,是對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充實、豐富和拓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也是對教育體系、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的挑戰。環境教育的品位、質量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學校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從而最終影響新世紀人才的培養。中小學環境教育既是當今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4]。環境教育是保護環境、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環境意識將成為21世紀人類個體意識的基本特征,是未來人類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環境教育將與素質教育一起完成人才培養的跨世紀工程。
多年的應試教育體制使環境教育在許多學校都是流于形式,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體系,缺乏專門的學科課程、教學標準和大綱。
長期以來師生環境意識淡薄,環境教育在學校教學中遠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絕大多數學校都是把升學率放在第一位,普遍將環境教育課程排在高考課程之后。環境教育通過學科教學滲透的隨意性極大,開展的有關環境教育專題活動也很不規范,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在我國初等教育階段的影響太深。
中學環境教育的相關教材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教材的種類單一,內容設置缺乏科學性,在理論傳授、知識教育與能力提高、行為養成之間嚴重脫節,忽略環境和資源基礎知識的介紹,偏重于污染與治理等等。
環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單一,教學手段仍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學科滲透仍是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主要模式,教育成效自然不佳。
我國對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一直沒有給予明確的規定,目前還沒有對環境教育效果的評價進行系統的研究,缺乏一套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環境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中學的環境教育難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機性。
環境意識的有無似乎與中考、高考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容易被有關領導、學校、家長和學生忽視。實施環境教育,施教者首先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更新環境價值觀。例如,在新課程培訓時,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設一些有針對性的環保知識課程,使校本培訓、校本課程與新課程改革并肩同行,與時俱進[5]。
環境教育是教育領域中較新的內容,許多中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環境教育培訓。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環境科學知識也在不斷更新[6]。要想通過教學引起學生對環境和生態的興趣,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素質,應經常接受環境教育培訓,既能夠將環境知識有機地融入所講授的課程之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還要以實驗的形式讓學生在動手中得到進一步的收獲。筆者對一些學校進行調查發現,市區學校的中學生物教師大多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但是卻沒有很好地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單純地讓學生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學生無法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農村地區,中學生物教師很多并不是專業出身,本身對于生物學和環境學知識都沒有系統地掌握,教學過程中僅僅局限于教材,幾乎沒有運用課外實踐、網絡教學等手段。其實,在農村開展環境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追求綠色氛圍,把學生帶入綠色課堂是環境教育的根本體現。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熱情,善于觀察學生的情緒,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用學生感到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一起游戲,擺脫以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主導者的思想束縛。例如:在講授“陸地生物”的內容時,教師不僅可以用掛圖讓學生了解動物,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放映“動物世界”或者“人與自然”中動物的生存環境以及特點,將知識活靈活現地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使他們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濃厚的興趣。
環境教育需要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管理者應對環境教育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的專業課程和課外活動課程,經常開展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講座,為孩子創造接觸自然、觀察自然、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和改善自然的意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還能激發他們探索環境問題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我國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有大量的自然保護區,為中小學學生進行野外學習提供了各種便利[4]。在中國香港,環境教育在學校中已經得到充分體現,每學年都要制定環?;顒佑媱澓蛢热荩瑢W校每年都要配合“世界環保日”和“香港環保節”舉行環保活動,鼓勵學生及家長參加社區和區域性的環?;顒拥?。環境教育在生活中涉及廣泛,學生除了在學校中學習環境知識,還應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如:節約用水、節約紙張、節約能源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活動、社會生產的規模和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和干預生態環境的能力日益增強,環境危機越來越嚴重,許多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和利用,環境破壞和資源耗竭正在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威脅著人類生存,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隱患。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規范人們的環境行為,是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治本措施。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掌握科學知識、形成價值觀念和個性特征、增強環境道德意識、樹立綠色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中學生是未來的主人、國家的建設者和決策者。中學環境教育是否正常開展、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對中學生環境素質的養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7]。環境保護理念不僅要在生物課堂上進行灌輸,而且應該盡可能地滲透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
環境教育是21世紀世界基礎教育的熱點,具有全民性、終身性、全球性和學科交叉性等特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 N E S C O)將環境教育稱為“以可持續發展社會為目標的教育”,說明環境問題已成為包含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倫理等領域的復雜問題,只有環境專家或教育專家的參與不可能解決環境問題,而是需要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各行業的同心協力[8]。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在一個國家最終能否成功確立和運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能否獲得雙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價值觀、環境觀、道德觀的改變,國民認識、理解、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變革以建立新的社會發展模式的必要條件,而國民參與的前提則是國民受到足夠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對建設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筑循環型社會、發展低碳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向國民進行環境教育,并將環境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內容[9-11]。美國早在1970年就頒布了《環境教育法》。我國的學校環境教育在經歷了起步階段(1973年-1983年)、發展階段(1983年-1992年) 和提高階段(1992年后) 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亟需在以往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盡快解決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真正將環境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之中,逐漸將我國國民的環境素養提升到新的高度。
[1]孫剛,房巖,劉倩.綠色中小學校創建的理念與有效途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1):57-58.
[2]李仲翔.環境教育實施與環境行為養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32(3):40-46.
[3]孫剛,房巖,張勝,等.大學綠色教育與可持續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23(8):25-26.
[4]魏銀光.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5]姚煥英,張秀芹,王軍.渭南市中學生環境意識現狀分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3(2):59-61.
[6]李瓊妹.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反思與發展策略[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3.
[7]孫剛,房巖.教育生態化芻議[J].吉林教育,2007(9):25.
[8]孫剛,房巖,楊彥龍.綠色學校的特征及創建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6,22(4):12-14.
[9]孫剛,房巖.21世紀日本的學校環境教育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10):11-13.
[10]孫剛,房巖,李玉杰.中日中小學環境教育發展歷程的比較及其啟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9):59-60.
[11]孫剛,房巖.日本環境教育體系的構成及特征[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22(4):76-78.
Urgent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LIU Qian, FANG Yan, HU Zi- yi, SUN G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ve been made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rgent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inadequate attention, weak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 simple education approach, lack of assessment system, etc.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renovated, quality of teachers should be improved, green classroomshould be fostered, and education approaches should be enriched as soon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volved truly in basic educational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peopl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adually to a high 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blem; strategies; middle school
G632
A
1008-178 X(2012)09-0155-04
2012-06-29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ZC11115);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吉教高字[2010]26號);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ZC0219);吉林省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JKZ0105)。
劉 倩(1988-),女,吉林松原人,長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生物教學論研究。
孫 剛(1969-),男,遼寧大連人,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從事生態學和環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