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威 劉雪蓮 張理達
(1.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0;2.黑龍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3.哈爾濱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黑龍江哈爾濱150021)
黑龍江省的農業生產面臨著大量風險,但農業生產風險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高效。首先,黑龍江省目前尚未建立系統的農業保險體制;其次,黑龍江省農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農民還不能夠利用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第三,缺乏完善的財政支持體系。發達國家由于具有先進的技術以及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在農業風險管理方面有著許多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對我國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對于自然風險,發達國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農業保險、農業救濟和緊急貸款;對于市場風險,發達國家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農產品保護價格制度、農產品期貨市場、信息服務和補貼信貸等。
美國的農業政策形態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但總體對農業的保護政策始終占據農業政策的主導地位。在其傳統的農業政策中,就有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包括支持價格、目標價格和差價補貼,有專門的農作物保險以及防范價格變動風險的農作物收入保險,另外還有災害補貼、儲藏補貼等直接補貼方式以及相應的信貸支持及稅后優惠政策,還有一般性支持政策。
近年來,美國通過《新農業法》又進一步加大了對于農業的補貼范圍和補貼力度。到2007年《新農業法》合計農業補貼1185億美元,年均補貼197.5億美元,增幅達78%。除此以外,還對歷史上已取消了補貼的產品生產和歷史上從未補貼過的產品生產進行補貼,與此同時,還規定了各類農產品新的貸款率,并且農場主可以在市場價低于貸款率時,將產品在市場出售并得到國家的差價補貼。而且,農場主還可以獲得反周期支付。反周期支付是目標價格與有效價格間的差額,將全國市場平均價與貸款率中較高者與直接支付之和作為有效價格。若是有效價格大于目標價格,則不再進行反周期支付。
戰后五十年,日本迅速實現工業化,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實行高度的保護政策,日本的農業保險發揮的作用非常顯著。日本的農業保險經營體系共分為三個層次,由農業共濟組合、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和中央政府組成。第一層次是在市、盯、村范圍內建立的具有相互保險性質的農業共濟組合,負責收取保費,建立保險基金,為農戶提供損失補償等基層農業保險業務;第二層次是在都、道、府、縣設立的農業供給組合聯合會,負責接受分保,以所收取的分保費建立基金,當組合的成員受災索賠時,按規定予以賠付;第三層次是中央政府設在農林省的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處,以分保費建立再保險基金。除了這三個層次的組織之外,還建立了農業共濟基金,作為對共濟組合聯合會貸款的機構,政府對投保人提供保費補貼。
為了化解農業風險,形成對農業的有效保護,歐盟實行了共同農業政策,1962年歐共體六國(法、德、意、比、荷、盧)通過了共同農業政策的原始框架協議,即《建立農產品統一市場折中協議》,協議中明確了共同農業政策的目標機制內容等。1992年歐盟開始調整其共同農業政策,以適應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對于各成員國來說。實際上,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保護下,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農業風險管理,如共同農業政策下的價格支持、收入直接補貼、信貸和稅收支持等,并且各成員國還結合本國的農業保險制度來共同實現對農業風險的管理。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是很多國家還是建立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農業生產風險管理體系,重要的代表有巴西和印度。
巴西是世界上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巴西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巴西政府為維護農業經營者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的農業扶持措施,包括農產品最低保護價格、農業保險制度等。
1985年以來,巴西把價格支持作為農業政策的主線,其主要形式表現為:一是聯邦政府的直接購買,即當市場價格低于規定的最低價格時,由政府購買農產品,實際上是對農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格,以此來保障農戶免受價格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營銷貸款。巴西的農險業務范圍大致涵蓋五個方面,即農作物保險、牲畜保險、農村財產保險(包括擔保業務)、農村信用保險和農民人身保險。
印度在應對農業風險時,農戶既采用正規的也采用非正規的策略,但由于非正規策略分散風險的有限性以及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他們對于正規策略的依賴逐漸上升。
非正規策略主要指單個農民或農戶自發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多樣化種植、飼養牲畜等。多樣化種植是為了獲得利潤最大化,在兼有生產風險和資金限制的情況下,多樣化種植能較好地穩定農民收入。正規策略主要指政府出面組織實施的策略,主要包括:農作物保險、農業投入要素補助金、農產品價格支持、分期償債式信貸,公平收入計劃和災害救助計劃等。
可以看出,國外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較為多樣,而且運用了諸如農產品期貨、期權等現代化的市場風險管理工具。這些經驗對黑龍江省的啟示主要體現在農業保險制度、價格支持政策和現代市場工具的運用三個方面: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的保護傘,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將其作為農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方式。對于剛剛開始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黑龍江省而言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立法為發展農業保險提供保障
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來看,其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是有相應的立法作保障。而與其相比較,我國自新中國成立后,農業保險經歷了三次試驗,但始終沒有相應的法律出臺,一直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農業保險的試辦與停辦也較為隨意,即使是現在正在試運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來對其運行機制等進行規定。對于黑龍江省而言,在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農業保險法律之前,可以在不超越國家法律的范圍內適當出臺一些地方條例或關于農業保險的試行辦法,以保證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在黑龍江省開展農業保險過程中能夠有法可依。
2.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國外農業保險的發展經驗表明,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政府開始對農業保險“坐視不理”,完全由商業保險公司自主經營,而這種經營模式最終走向了失敗,證明了缺少政府支持的農業保險模式是不可行的。黑龍江省應通過申請國家財政支持并動用地方財政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同時,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稅費標準,稅收要反哺農業,提高農業保險公司償付能力。
3.積極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
農業保險盈利難度較大,而且賠付率也較高,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難以得到有效的轉移,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國情對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其中農業再保險體系是各國完善保險體系的重點。根據各國農業保險經營的成功經驗,黑龍江省應努力發展農業再保險業務。
支持力度需符合本國國情。由于國情不同,各國農民從政策中得到的實惠并不一樣。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農民收入的大部分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歐盟、日本對農業的支持水平最高,市場價格支持在各個發展時期、不同發展階段都占據著較高的份額,農產品價格支持長期以來一直是化解農業價格風險的主要手段。黑龍江省應該在考慮本省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盡量爭取中央財稅支持,建立可持續的價格支持政策體系。
國外農業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已經較為完善,遠期合約、期貨以及期權等風險管理手段較為成熟,在農業市場風險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些國家在運用現代化市場工具規避市場風險方面給予黑龍江省的啟示主要包括:首先是現代化市場工具的運用要有相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良好的經濟環境。其次,要不斷推進交易品種創新。目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交易品種已經很豐富,并且仍在不斷進行豐富和創新,CME最先推出了農產品遠期合約,但是隨著其不斷應用和發展,為了改進其存在的不足,相繼又開發出了農產品期貨合約以及期權合約,并且對其品種不斷進行創新,為更好化解農業市場風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黑龍江省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
[1]呂洋,范秀榮.美國農場的農業風險管理[J].農場經濟管理,2008(1).
[2]楊建學.從美國《標準再保險協議》看中國農業再保險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8(6).
[3]張巧鳳,孫偉.黑龍江省農業風險防范體系構建研究[J].現代商業,2011(2):187.
[4]孫偉,安增龍,曹偉.黑龍江墾區農業風險管理沿革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07(6):31-33.
[5]梁敏.農業保險:國外模式與我國發展之路[J].中國農墾,2006(4):44-46.
[6]田賀豐,許尚偉.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10).
[7]秦富,王秀清,辛賢.國外農業支持政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8]張永霞.美國農業風險管理[J].世界農業,2005(4).
[9]馮文麗.美、日農業保險制度對我國農險模式選擇的啟示[J],農村經濟,2002(12).
[10]龍文軍.法國農業保險制度及經驗[J].世界農業.2003(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