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倩 李 勇 張淑貞
(煙臺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264005)
冬棗是中國傳統水果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位于山東省東北部環渤海中心地帶、黃河三角洲腹地的山東省沾化縣是沾化冬棗的原產地,其特殊的氣候和地質土壤最適合沾化冬棗的生長,并培育了沾化冬棗特有的品質。沾化縣于1995年被評為“中國冬棗之鄉”。
沾化冬棗為珍貴稀有的晚熟、鮮食、特優果品,有“天下奇果”、“世界第一果品”的美譽。棗果香甜酥脆、品質佳且可食率高。科學研究表明,沾化冬棗具有極高的藥用和營養價值,含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特別是其維生素C的含量為蘋果的70倍、梨的140倍,被稱為“活維生素丸”。此外,沾化冬棗中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以及鉀、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其營養價值被譽為“百果之王”。
雖然沾化冬棗現今已成為國內知名的農產品品牌,但一些因素影響了沾化冬棗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沾化冬棗產業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冬棗在其生長過程中會遭遇到許多病蟲害,易患上銹病、炭疽病、輪紋病、青斑病等,這些病蟲害預防相對較困難,多是病發后通過噴灑農藥來治理。而有的棗農為了獲取較高的收入,噴灑價格較低的高殘留農藥,導致一些冬棗表面殘留過量農藥,消費者食用后會影響身體健康。
冬棗棗果一般個頭大,水分多,因此比較重,容易掉落,又因為其皮薄質地較脆,落地即壞,因此,易受天氣變化影響,特別是2012年夏季受臺風“達維”的影響,沾化棗農損失了近1/3的產量。
沾化冬棗成熟時節,在市場上大多出售的是原始產品,而很少有以冬棗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及冬棗相關的其他產品。這說明沾化冬棗的加工業,特別是深加工產業發展比較緩慢。
沾化冬棗通常國慶節時才剛剛成熟,但在此之前市面上就已出現一些假冒沾化冬棗產品,部分地區的冬棗比沾化冬棗成熟早,不良商家往往打著沾化冬棗的旗號銷售產品。因冬棗成熟季節價格較低,一些棗農采取人工手段將冬棗“催熟”,如將尚未成熟的冬棗在開水里滾一下,晾干后一天內就會變紅,然后將冬棗放在加入大量甜蜜素等化學物質的涼水里浸泡使其變甜。而成熟的正宗沾化冬棗果形接近于圓形或扁圓形,狀如小蘋果,色澤鮮亮,水分大,皮薄肉脆。
一些棗農還較缺乏棗木栽培及修剪、棗果儲存及保鮮、病蟲害防治等科學技術。因經驗不足,一些棗農過度施用氮肥,而氮肥太多會使冬棗不甜、易爛。棗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缺乏導致沾化冬棗產量、質量不一。
沾化冬棗大多由個體棗農進行種植,種植面積相對較小,不易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許多棗農常常自產自銷,在冬棗的種植、管理與采摘上花費較多時間,又不善于經營,運輸能力不強,導致沾化冬棗的銷售主要依賴于收購,往往被動接受收購商壓的低價收購,使棗農對冬棗種植失去積極性。
應科學防治病蟲害,種植沾化冬棗過程中應噴灑高效低毒的農藥,為了避免農藥殘留,對冬棗進行套袋處理,雖然操作較繁瑣,但能保證沾化冬棗成為農藥低殘留、營養價值高的綠色農產品。
推廣并完善一系列應對惡劣天氣、自然災害方法及措施,保障冬棗產量、質量,如為應對大風天氣,棗農用竹竿、繩等固定樹干,以減小風力對冬棗的影響,減少冬棗脫落;遇到暴風雨、干旱等災害,使用抽水機及時進行排水、灌溉等。雖然搭建大棚種植冬棗可更大程度地避免災害,但棗果的口感明顯不如在室外種植,因此應盡量減少大棚種植。相關部門也應研究并推廣更多的方法來應對自然災害以減少冬棗損失。
針對沾化冬棗產業發展比較單一的現狀,可聘請專家多研發一些以冬棗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如棗汁、棗脯和棗粉等。可建立多個沾化冬棗旅游生態園,并健全內部設施,使游客不但能親自采摘并品嘗新鮮棗果,還能欣賞棗園內的風光。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冬棗產業發展,而且能夠大大地提高冬棗品牌的知名度,從而為棗農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沾化農村經濟發展。
首先,加大對沾化冬棗品牌的宣傳,可在廣播電視、報刊上登載沾化冬棗廣告,加大對沾化冬棗品牌的宣傳力度;其次,統一設計沾化冬棗包裝,并采取印制防偽條形碼等措施;第三,要通過多種途徑來發布沾化冬棗與假冒產品差別的信息,如建立沾化冬棗主題網站,宣傳沾化冬棗的分辨方法,使消費者更好地識別沾化冬棗;第四,政府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假冒產品的審查和打擊力度,切實保護棗農的利益。
當地政府應聘請專家對棗農進行指導,舉辦有關冬棗科學技術方面的講座和培訓班,使更多棗農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種植和管理,以獲得高質量、高產量的冬棗。通過技術指導和培訓,如可以使棗農了解冬棗缺鐵易得黃葉病,缺硼易得縮果病,缺鈣易得裂果病,所以施用化肥時應適當施用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化肥;此外,還應適當施用一些有機肥,因為有機肥含多種微量元素,可促進作物生長,保持水土,不污染環境,而且人食用了施用有機肥的作物,對身體無害等內容。
當地政府應出臺相應的冬棗種植扶持政策,對規模種植給予一定的補貼等,以期形成沾化冬棗規模經濟,改變單純個體承包局面。當地政府亦可出資成立多個收購站,棗農可將冬棗送往收購站,然后政府出面將其銷售給廠商、大型超市等,這樣可有效地避免冬棗收購商壓低價格,保護棗農的利益;還可通過建立網站,及時發布沾化冬棗的銷售信息,拓寬銷售渠道,免除棗農的后顧之憂,提高棗農種植冬棗的積極性。
[1]任強.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現實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0,26(5):117 -119.
[2]吳俊本,王素芳.沾化冬棗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566.
[3]喬勇進,許景偉,謝韶穎.淺議沾化冬棗產業化發展的問題與決策[J].中國果菜,2004(6):8-9.
[4]李曉軍,蘇春濤,陰啟忠.沾化冬棗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J].落葉果樹,2009(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