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蝦
(中共漳州市委黨校,福建漳州363000)
2011年,漳州市第十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努力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業、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發展目標。田園生態這一發展理念的提出,與休閑農業的內涵不謀而合,充分發揮了漳州獨特的資源優勢,是城市與鄉村統籌、產業與環境互動,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設施農業等各類資源,結合農牧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等,為民眾提供觀光、休閑場所,增進民眾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體驗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型態,是農業功能拓展的新領域。從產業層面來看,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及商業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也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休閑農業,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消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漳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全市擁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地、7個國家4A級旅游區、3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有1個縣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家休閑農業企業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漳州市與寶島臺灣地緣相鄰,血緣相親,文緣相近,商緣相通,法緣相循。臺胞在漳州市的所有投資中農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在發展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都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值得借鑒。漳州市在這幾年也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加快對臺交流合作的步伐,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建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海峽(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漳州市現已成為臺商投資農業的密集區、臺灣農業外移基地、臺灣農業科技引進示范“窗口”和全國對臺農業合作先行先試的典范。“十一五”時期漳州市新批辦農業臺資項目158個,合同利用臺資1.7億美元,是全國農業利用臺資最多的地級市。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東瀕臺灣海峽,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陸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82公里。西北多山,東南臨海,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和平原。轄區內有324、319兩條國道,廈漳、漳詔、漳龍三條高速公路及鷹廈鐵路和廈深、龍廈兩條高速鐵路穿境而過,漳州港可直通東南亞國家,形成鐵路、公路、水路立體交通網絡。從市區到廈門國際機場只有58.9公里。四通八達的交通系統為漳州市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休閑度假消費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市場潛力巨大。2010年,漳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430.71億元,同比增長21.4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86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7%,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2.1%。從消費能力看,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83.9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支出高達1422.7元,顯示出在滿足基本需求后,人們的消費傾向逐漸轉向文化、旅游等。此外,漳州市是福建省僑鄉和臺胞的主要祖籍地,現有臺灣地區人口中,祖籍是漳州的占35.8%,漳州市旅居海外的僑胞、港澳同胞達80萬人,歸僑、僑眷為50多萬人,他們是漳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的潛在客源主體。
漳州市的休閑農業大部分都停留在觀光或采摘體驗層面,過于依賴“門票經濟”,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對周邊產品的開發;在旅游紀念品、配套設施、飲食、文化宣傳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全市沒有一個集中展示名優產品的綜合購物場所,休閑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如南靖土樓群,雖然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區,但其延伸出的周邊產品卻很少,目前還沒有具有代表南靖土樓特色的旅游商品,只有形式單一的土樓觀光“一日游”,缺乏配套的酒店、大型購物中心和旅游服務項目,許多游客想購物卻不知該往何處,景區里的商品都沒有明碼標價,服務比較混亂。此外,很多園區都只是單純地靠農家樂來吸引游客,由于農業受環境和氣候的影響較大,休閑農業存在明顯的季節差異,很多園區的經營時間只有幾個月,如長泰的山重油菜花、龍海浮宮的楊梅采摘園,旺季時車水馬龍,淡季客流量急劇下降,門庭冷落,存在著明顯的資源閑置和浪費,給園區經營者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近年來,漳州市提出了“田園都市”的城市發展理念,然而各個縣市區沒有認真分析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盲目跟風,既沒有仔細進行規劃論證和項目調研,也沒有突出品牌特色,各縣市區休閑農業項目重復建設,項目經營內容相似,缺乏自身特點和吸引力,導致經濟和社會效益低下。如南靖土樓由于在設施建設、旅游安全、旅游環境、餐飲衛生、講解服務等多方面存在問題,被國家旅游局通報批評,5A級景區面臨摘牌的風險,其中主要原因是景區在設計時缺乏長遠規劃,交通、住宿等配套設施及管理沒有跟上,旅游資源被過度開發。
漳州市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大多是當地的村民,缺乏專業人才。由于休閑農業是一個新興旅游業,而當地農民缺乏相應的管理知識和服務意識,對休閑農業的認識只停留在單純的飯店和旅社經營,游覽講解比較生硬、膚淺,不能很好地結合當地的一些民俗風俗,缺乏一定的文化內涵作依托。同時,當地農民為了降低成本,忽略園區開發前期的規劃和后期的管理,有時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滿足自身的短期利益,這對休閑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非常不利。如某些景點出現了農戶為了出售農產品,在景區亂擺攤,拉客源,隨便叫價,這都會影響景區的整體形象和可持續性發展。
通過對幾個休閑農業園區的調研發現,漳州市大多數休閑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一是交通不便,很多園區都沒有直達的班車或大巴,游客只能自駕游,這就限制了很多潛在的客源,而且也會造成交通擁堵,如每年4、5月份,長泰山重油菜花開的旺季,由于自駕游的車輛太多,會出現交通堵塞的情況;二是道路指示牌不清晰,很多園區的道路指示牌模糊,游客自駕游容易走錯路線;景區內缺少指示牌,進門后,游客很容易迷路。三是廁所較少且衛生條件也較差,景區應該提供更多人性化的設施和服務,以方便游人;四是客房儲備量太少,游客接待能力不足。很多景區配備的客房量遠遠低于客流量,有的園區甚至沒有配備客房,這就很難吸引到游客。
休閑農業是一項新興產業,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政府要加強宏觀管理,尤其是在休閑農業的起步階段,政府的扶持尤為重要。一是要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市財政可以設立休閑農業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休閑農業重點建設項目的補助、星級休閑農業企業的認定與獎勵等,針對先行發展良好的休閑農業企業以獎代投予以資金扶植,并根據發展需要、財政增收和產業引導資金總量增長情況逐年增加;二是制定完善的休閑農業管理條例。休閑農業主管單位應盡快制定管理條例,促進休閑農業觀光園的健康發展,嚴格保持高標準服務,防止變味走樣。園區必須向有關部門提交有關資料,從制度上保證休閑農莊在發展過程中堅守“農”字,堅持樸實特色。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增加5個就業機會。如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直接和間接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可帶動1000余戶農民家庭增收。在培育休閑農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產業的基礎作用,通過引入觀光休閑理念,改善吃、住、行、游、購、娛條件,促進現代農業向休閑農業延伸拓展。強化休閑農業功能產品和旅游服務產品開發,完善休閑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休閑農業旅游商品設計、競賽、展覽等系列活動,不斷提升旅游商品檔次與知名度,努力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經濟總收入中的比重。
漳州市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布袋木偶戲、薌劇等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此外,書畫、剪紙、燈謎藝術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各縣市區都有獨特的民俗風情,要充分挖掘各個縣市區的文化內涵,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增強休閑農業的吸引力。讓熟悉農業和旅游知識的專業人員對各縣市區的資源開發進行規劃、論證和設計,深入挖掘當地歷史人文資源,與農民生產生活相互融合,設計一些活動讓游客充分參與。如在漳浦的休閑農業園區內,可以舉辦剪紙比賽,這樣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漳浦剪紙文化,提高漳浦剪紙的知名度;長泰縣的山豬爭霸也是閩南獨特的民俗活動,可以對這個項目進行設計包裝,在園區內定期的進行山豬爭霸賽表演,形成一項獨具特色的農業創意產業項目。這樣游客在游玩的同時還可以參與體驗真正的農家樂趣,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目前漳州市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為了規范漳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一是對從業人員進行農業技術知識、民俗文化、接待禮儀、游客服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可依托漳州師院、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的平臺和載體,通過組織調研、舉辦培訓班、研討會、參觀學習等方式,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二是相關部門和休閑農業企業應制定激勵措施,鼓勵和引導相關專業學生在休閑農業領域就業,對有意經營休閑農業的人員進行免費創業輔導和培訓;三是借鑒臺灣地區和海南大學經驗,在漳州師院、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漳州農大等地方高校設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專業,定向培養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規劃人才和導游人才等,服務于地區休閑農業發展。
[1]陳文強.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道路與思考[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202-203.
[2]詹玲,馮獻.福建省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
[3]林國華,曾玉榮,林卿.從傳統農業到現代休閑與旅游農業[J].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29-132.
[4]林國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海西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探析[J].海峽科學,2010(11):21-29.
[5]盧飛.濰坊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