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俠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江蘇徐州221008)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大體包括內向型發展戰略和外向型發展戰略兩種形式,由于國內市場有限,技術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以及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外向型經濟成為很多地方增強企業活力、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不可或缺的經濟發展方式。
所謂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與內向型經濟相比較,外向型經濟具有以下特征:生產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把重點放在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上;產品或勞務的提供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通過國際、國內的雙向流動,達到優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產品或勞務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風險也大。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爆發,國際市場疲軟蕭條,導致我國沿海城市出口型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因此,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要講求內外平衡,從而降低對外資的依賴程度,積極扶持內資企業發展,保證國家和地方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交通發達,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改革開放的今天,徐州進入了經濟國際化的提速期,外向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在發展中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有特色鮮明的發展優勢。
1.徐州有廣闊的市場優勢。在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中,徐州城市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市場體系最為完備,全市商品交易市場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達30個、十億元以上的有11個、百億元以上的有3個,城市中心商圈集聚各類商業零售企業1800余家,市場消費半徑超過150公里,覆蓋淮海經濟區1.2億人口,成為江蘇及安徽、山東、河南等鄰近省份城市居民投資、居住、消費和休閑的首選之地。
2.徐州有雄厚的產業優勢。徐州作為長三角北翼重要的產業經濟中心,傳統產業基礎扎實,新興產業發展態勢強勁,產業集聚效應明顯。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商貿物流旅游四大千億元產業初具雛形,光伏光電、風力發電、節能環保、軟件外包等高新產業異軍突起。目前,共形成各類特色產業基地近20個,聚集了2000多家規模工業企業和50多萬從業人員,具有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和產品配套鏈條,完全具備承接資本轉移、放大投資效應的基礎和條件。
3.徐州有較低的商務成本優勢。徐州的商務成本不僅大大低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而且在許多方面低于周邊地區。從土地成本看,徐州工業用地平均成本約為珠三角地區的1/4~1/6,為長三角地區的1/4~1/5,可有效滿足項目建設需求。徐州地處四省交界,京滬、隴海鐵路在此交匯,大運河南北貫通,交通發達便利,交通運輸效率明顯高于周邊地區,物流成本明顯低于周邊省市。
1.規模較大的外資企業不多,外資企業結構不盡合理。從稅收方面看,2010年,江蘇中煙徐州卷煙廠、徐工集團、徐礦集團位列納稅規模排行榜三甲,三家內資企業共納稅115.5億元,占納稅50強企業總額的61.7%。而諸如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以及中能硅業、協鑫硅材料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港資企業2010年共納稅8.95億元,占50強企業納稅總額的4.78%,可見,徐州稅收來源主要靠內資企業提供。
2.外資項目單一,項目結構不合理,外資行業分布不均衡。外資進入領域單一,市區以制造業和商業服務業為主,在徐州的18家外資企業,其中15家為制造業,1家為商業零售業,1家為商業房產開發,1家為研發中心。卡特彼勒、圣戈班均在徐州投資設立了3家企業;利勃海爾在徐州投資了兩家企業。縣區則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行業幾乎沒有,結構和布局嚴重缺乏合理性。譬如睢寧縣截至2004年底,開業的外商企業全部為制造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制造業、皮革加工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1.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帶來的新機遇。2010年3月,國務院批準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對外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至此,徐州已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礦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觀音機場等,這標志著徐州進入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階段,為海內外廣大客商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創造了更多的商機。
2.徐州進入高鐵時代帶來的新機遇。隨著2011年京滬高速鐵路的全面開通,以及徐蘭、徐連客運專線的加快建設,徐州已經率先進入高鐵時代,徐州到北京、上海僅需兩個多小時,進入長三角、環渤海重要城市兩小時經濟圈,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會加速向徐州集聚,一大批新興產業將會伴隨高鐵時代而興起,眾多的發展商機將會在徐州出現。
1.需求嚴重不足制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由于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導致出口企業歐洲訂單下降,匯率波動還造成利潤的損失。特別是歐洲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對我國出口沖擊較大。許多出口企業因為訂單不足,生產能力逐步削弱,企業生存舉步維艱。從國內來看,受到持續通貨膨脹的影響,消費者的收入與社會購買力水平下降,難以彌補出口不足留下的缺口,外向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2.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外向型企業面臨挑戰。在全球大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的今天,我國也逐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徐州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電力、建材基地,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許多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生產會帶來大量資源的消耗,工業“三廢”產量大。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需要外向型企業加快產品的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立于不敗之地。
近年來徐州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大力吸引外資來徐州投資興業。在硬環境上,建立了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為一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大大節約了外資企業的物流成本,但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交通便利性仍有待提高,物流成本仍有進一步壓縮空間。在軟環境建設上,徐州市政府提出了弘揚新時期的徐州精神,引導市民爭做有情有義的徐州人,為招商引資打造良好的軟環境,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文支持。但當前機關行政工作作風仍需不斷改善,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打造出良好完善的投資環境,才能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長期以來,徐州重工業在全國創出了一定知名度,也吸引了一些外資企業來徐州從事重工業生產和經營,同時也帶來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大量消耗。我國當前大力提倡發展低碳經濟,倡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合理規劃產業布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原有的以重工業為主的外向型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和提檔增速,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大力引導外資投向太陽能、光伏產業等新能源產業,并著力使新能源產業成為外向型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徐州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利用外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務國內的經濟發展,消除內外資之間的政策待遇差別,使外資更好地服務國內經濟發展,努力形成內外資公平競爭的環境。應在稅收、財政等方面對外向型經濟發展進行必要的扶持,以幫助企業渡過暫時的難關。同時創造條件,促進內外資企業在技術、人才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增進內外資企業的融合力度,實現內外資企業的良性發展,從而使得城市經濟發展走上和諧發展的快車道。
[1]趙玉強.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戰略調整[J].當代經濟,2007(2).
[2]李華生.我國沿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比較[J].當代經理人,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