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君
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經貿口譯人才培養模式
孫永君
本文提出新的口譯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遵循技能訓練與實戰訓練相結合的思路,通過范例教學、合作型互動式口譯和模擬商務情境等把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統一起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合作性和主體性,為經濟發展培養合格的口譯人才。
經濟發展;經貿口譯;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把口譯課列為英語基本技能課程之一,教學目標為通過講授口譯基本理論、口譯背景知識和訓練口譯的基本技巧,使學生掌握口譯的基本理論和專題連續傳譯的技能,初步學會口譯記憶方法、口頭概述、口譯筆記及公眾演講技巧,以求學生能較準確、流暢地進行漢英對譯。經貿口譯就是將口譯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放置在特定的經貿環境中,致力于培養既熟知商務知識,又具備較高口譯水平的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交流和商務活動的日益頻繁,尤其是對外貿易的往來,談判、會議、招商等急需高素質的外經貿口譯人才,譯者職業化趨勢逐步加強,單一的技能型翻譯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因此,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高質量和高水平的復合型和創新型口譯人才就成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口譯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對于經貿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有利于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高水平的經貿口譯人才,適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化口譯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改變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脫節的教學模式,而且還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加就業的機會。
口譯作為翻譯的一種,是一個在線信息處理和綜合運用雙語以及技能的復雜認知過程。口譯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雙語思維和轉換能力。譯員要經過語言信息的接收、解碼、記憶、編碼和再表達等一系列認知處理過程,其間要運用到多種口譯技能。技能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內化過程,口譯課作為交際技能實踐課,應以口譯技能訓練為核心,帶動語言提高、跨文化知識擴展、交際能力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無論何種類型的口譯培訓,都應遵循口譯教學的基本規律和特點,以技能訓練作為必要和前
提條件。因為只有實現口譯技能運用的“程序性”和“自動化”,才能提高譯員的整體信息處理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譯員的口譯水平。
傳統觀點認為,懂英語的就能勝任各類口譯的工作,很多專家對此進行了批評。要消除人們的誤區,就要使人們認識到口譯活動的職業化特點。一個好的譯員,除了要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之外,還應具備其它的能力,因而提出口譯能力包括能力模塊、知識模塊和口譯技能模塊等。另外,口譯活動要求譯者具備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創造性思維和迅速的反應能力、臨場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口譯培養模式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培養復合型和專門型的口譯人才,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雖然近年來英語教學不斷改革,口譯教學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目前的口譯教學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不適應培養創新和復合型的口譯人才。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課程設置問題
目前高校的口譯課程設置比較單一,突出了單一口譯技能的訓練,缺乏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訓練和培養。口譯技能是否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員對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商務的范圍已經大大擴展,涵蓋了貿易、金融、管理、營銷等眾多領域,商務口譯人員不可能也不必成為精通商務各領域的專家,但他們必須要熟知商務各領域的基本知識、概念和專業術語。
(二)學生的思辨能力問題
合格的譯員還需要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大量研究表明,英語專業的學生思維能力欠佳。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缺席”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英語學習的內在規律決定了學生的模仿力和記憶力很高,但邏輯推理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佳。二是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三是學生知識面窄,很少涉略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思考能力差。在口譯培養模式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三)學與用脫節
學生在課堂學到的口譯技能很少有機會得到訓練,一是課堂時間有限;二是學校缺少和社會的交流,學生缺少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學生缺少機會在真實的場景中檢驗自己的語言水平和技能水平,在實踐中考驗自己的心理素質并鍛煉自身的應變能力。
經貿口譯人才培養模式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經貿口譯人才作為教學目標,為地方市場經濟發展服務。因此,新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對市場需求調研的基礎之上。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調研等方法獲取市場對經貿口譯人才需求的數量數據和質量數據,并結合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客觀準確地分析所獲得的數據。在對口譯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市場的需求,明確高校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對外經貿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和外向型的經貿口譯人才,探索出適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外經貿型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為涉外企業和外經貿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口譯人才。新的口譯教學模式遵循技能訓練與實戰訓練相結合的思路,通過范例教學、合作型互動式口譯和模擬商務情境等使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相統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合作性和主體性。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建立見習和實習基地,做到學用結合。
(一)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結合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經貿口譯譯員,必須有扎實的兩種語言功底。雙語能力的培養是口譯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語言知識除了包括語言的基本組成要素之外,還包括與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譯員不僅應具有訓練有素的雙語文字駕馭水平,還應通曉交際雙方國家的文化淵源、歷史傳統、風土人情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的知識。口譯技能雖然很多,但主要包括識解、記憶和表達。這些技能實際上是人類認知的體現。語言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心理學關于圖式、記憶、意義生成等理論對于口譯技能的訓練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經貿專業知識的培養
經貿口譯人才不僅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英語口譯技能和漢語知識,同時還要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吉爾把口譯的理解過程表達為以下模式:C(comprehension)=KL(knowledge ofthe language)+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即理解=語言知識+語言外知識+分析,強調了口譯理解過程是語言知識與語言外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巴黎釋意學派也認為,口譯是脫離語言外殼的原語理解和譯語表達的過程。經貿口譯人員如果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對于原語的理解會更加準確,譯語表達也會更加到位。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要與商務與經貿知識緊密結合,題材安排可以根據商務活動的主要流程,把口譯任務具體分為商務社交、商務談判、商務演講、國際會展和商務旅行等。口譯練習的內容可提供具體的語境或場景,充分體現口譯的現場性。同時,要及時補充商務專業的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以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商貿形勢的新變化。這樣做既可以充分體現口譯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又能幫助學生及時補充和更新專業基礎知識并儲備豐富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語言知識。
(三)課堂模擬實戰相結合
傳統的口譯課堂教師是主體,學生實際操練的時間很有限。針對課堂實踐,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創造真實逼真的模擬場景,采用“模擬實戰”的方法,使學生有口譯現場的壓迫感,因為口譯者的心理素質對于口譯質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模擬實戰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下載一些國內外重大時事新聞的視頻,為學生創造仿真的口譯真實現場、環境,供他們進行模擬練習。通過模擬實戰,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場景的口譯現場,比如模擬商務談判、外貿洽談會或者產品新聞發布會等,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譯實戰能力。同時,課堂模擬實戰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大見習和實習的力度
社會實踐機會對于提高學生的口譯實戰性有很大的幫助。學校應為學生創造見習和實習的機會,做到企業與學校的接軌,真正能做到學用結合。教師和學校應積極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大的博覽會和洽談會,或者可以和當地的經濟開發區的貿易企業溝通,建立實習基地。另外,院系也應和地方外事部門和商務部門合作,建立口譯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機會通過現場口譯來檢驗自己的口譯水平和現場心理素質。任務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反思,找出不足與差距。學生通過參加商務會談、談判等實戰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為踏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口譯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口譯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譯者具備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還要求他們具備創造性思維和迅速的反應能力、臨場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因此,要在口譯教學中通過加入培養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相關活動,訓練學生的邏輯、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可以通過訓練學生的公共演講能力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結合市場需求所培養的口譯人才適合外貿企業需要,縮短了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的適應階段。同時,專業化、高素質口譯人才的培養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這一培養模式對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強對現有口譯教師的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和兄弟院校進行橫向聯合,借鑒別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理念。同時,還可以聘請職業譯員擔任口譯教師,作為對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
經貿口譯人才的培養模式應該結合經貿的專業特點,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積累經貿專業知識,熟悉經貿流程。口譯課堂訓練應與相關的經貿課程相結合,技能訓練和實戰訓練相統一,把口譯的技能訓練、專業知識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教學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使學校教育與市場接軌。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跨文化際能力,為經貿發展培養合格的口譯人才。
[1]何其莘.翻譯和外語教學[J].中國翻譯,2007,(4):11-12.
[2]韓煒.口譯模式研究及譯員能力培養[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劉和平.對口譯教學統一綱要的理論思考[J].中國翻譯,2002,(3):172,191.
[5]梅德明.英漢口譯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
責任編輯:郭一鶴
G642
B
1671-6531(2012)04-0075-02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基于遼寧經濟發展的經貿口譯人才培養模式” (L11DYY034);大連市社科聯項目 “適應大連經濟發展的經貿口譯人才培養模式” (2011DLSK352)
孫永君/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遼寧大連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