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丹
學生就業需求與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培養
赫 丹
本文從學生就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出發,對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現象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基于學生就業需求的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內容和策略。
就業需求;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內容;培養策略
隨著現代高科技,特別是傳播通訊技術的發展,交通技術的進步,多媒體的誕生以及世界性的聯網,還有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流的強烈愿望,而這種不同社會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已經成為回避不了的現實(賈玉新,1997:2)。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已從一個比較封閉的國家成為一個與國際社會有廣泛聯系的國家,與國外不同文化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和其它各種社會生活領域。學生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他們都必須學會、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學生基于就業需求的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意義要大于理論意義。
去不同國家進行商務旅行,日程安排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要盡量避開你所去國家的節假日,因為在節假日,人們是不做生意的。在意大利,上門推銷產品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認為當一個婦女獨自在家,有人上門推銷是不能夠被接受的。中東和拉美國家的商務談判人員喜歡和對手近距離對話,而美國人和對手談判時則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從事國際商務的人員應該掌握文化差異,不至于因信息傳遞不暢,而導致毫無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給雙方帶來損失。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內容有三項: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言語行為特性方面的、非語言交際方面的。
價值觀和審美觀不同,導致人格取向各異。中國文化是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臘文化和猶太基督教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方文化價值取向是重群體、重道德和重實用。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生了“樹大招風,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西方文化價值取向重個體、重科學、重思辨。例如:“Everyman is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命運自己設計);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等。這些語詞都是表現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和個人意志的。在審美取向方面,中國傳統喜慶偏向紅色裝飾,而西方則多為白色,如:中國人結婚時,新娘都穿紅色衣服,西方新娘都穿白色婚紗。以上例子表明,英漢文化在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差異影響交際。中西方民族存在的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詞表達形式及詞義的選擇,在交際過程中,雙方應充分考慮所用語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與語言個性,充分理解語詞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意味,盡可能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化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特色。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是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語言學認為,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實現某一特定交際意圖(如陳述、詢問、命令、邀請、警告、宣判、道歉、祝賀、感謝、贊嘆等),這實際上也是在完成一種行為,這種行為被稱作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征。言語行為作為語言學的一般現象,存在于所有的語言之中。言語行為受特定社會條件的制約。社會條件的不同直接影響言語行為的表現,使言語行為的表現多樣化,并導致交際的形式出現差異。言語行為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表現了語言和社會文化關系的一個協調過程。
非語言文化交際之體態語言方面的表達差異。這個環節主要從握手禮節、目光交流、手勢表達、面部表情四個方面展開。握手要有力,握手時要微笑地注視對方的眼睛,不能心不在焉。在介紹目光交流時,要使用“目光停留三角區”的技巧能夠使交流者感到自然放松。另外,手勢語作為重要的無聲語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同一種手勢表達的意思可能大體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因此要慎用手勢,并且在重要場合盡量避免用手勢。比如在中國翹拇指表示贊揚、肯定,而在韓國則表示手掌、父親;OK的手勢在美國表示沒問題,而在日本表示錢,在中東則表示同性戀。
大學英語教材本身滲透著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的內容。要使這一部分內容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靠教師有意識地、認真地進行挖掘。根據《英美文化辭典》,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衣食住行方面:包括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 and dinner/supper)、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茶休(tea break/coffee break)、快餐店(fast-food restaurant)、酒館(pub)、小費(tips)、庭院購物(yard sale)、養兒育女(child-bearing)等。社交往來方面:包括問候與道別、致謝與致歉、稱贊及其回應、邀請及其答復、介紹、稱謂語、姓名、話題、約會與拜訪、送禮、禁忌語和委婉語等。文學典故方面:包括戈爾迪結(Gordian Knot)、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諾亞方舟(Noah's Ark)、通天塔(The Tower of Babel)、特洛伊木馬(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大力神海格力斯(Hercules)、阿基利斯腳踵(Achilles’Heel)、拉撒路(Lazarus)、撲劍而亡(To Fall on One'sSword)等。文化詞匯方面:包括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idealism and materialism)、政治和宣傳(politicsand propaganda)、知識分子和農民(intellectual and peasant)、龍和鳳凰(dragon and phoenix)、獅子和狗(lion and dog)、孔雀和蝙蝠(peacock and bat)、貓頭鷹(owl)、嬉皮士(Hippie)、雅皮士(Yuppie)等。婚喪嫁娶、節日慶祝方面:包括生日、婚禮、喪禮、復活節、萬圣節前夕、感恩節、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新年等。價值觀念方面:包括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自立精神和自我實現(self-reliance and self-achievement)、隱私(privacy)、平等和友誼(equality and friendship)、樂觀主義(optimism)、多元主義(pluralism)、女權主義(feminism)、實用主義(pragmatism)、競爭(competition)、效率(efficiency)等。宗教習俗方面:包括基督徒的日常宗教活動、教堂建筑、圣母瑪利亞(St.Mary)、十字架(the cross)、《圣經》(The Bible)、基督教(基本教義、起源、基本禮儀、節日、音樂、美術)等。非語言交際方面:包括顏色、體態語、身勢、親吻和擁抱、女士優先、時間信息、領地觀念等。
要使英語教學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重心不應當放在把本族人的思想和價值作為教學模式,而應當注重設計一些文化上中立、非大民族或是優等民族感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使之既不趨于母語或本土文化上的沙文主義,也沒有本民族中心論的狹隘觀,不盲目崇拜目標語文化,使學生在自由運用目標語的同時獲得一種升華,同時超越本土和目標語的狹隘界限。培養學生既了解又尊重學習新語言時形成的多元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審視外來的思想準則和價值觀念,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雙文化的新時代人才。
我國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層面上,學生就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并更正一個誤區:只讓學生讀西方的文本(小說、傳記、散文、詩歌和各色雜志等),其結果只接觸了西方意識,而忽視了用英語表達自身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應加強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此外,有條件的學校若能把英語老師分批分次地送往英語國家進行文化之旅,則能使教師獲得寶貴的親身體驗,課堂講授有了身臨其境就會更加生動形象。
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同語言交際一樣,非語言交際也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比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我們不習慣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目前,大學英語實行大班教學,課時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要引導學生閱讀體現西方文化的歷史故事、童話寓言、英語幽默等,從中汲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此外,應大力提倡英語校園文化,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語閱讀大賽、英語背誦大賽、英語晚會、英語月、英語角等活動,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完善現有的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比如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和影像制品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不但要注重課文閱讀、口語訓練和詞匯層面的跨文化教學,而且要注重中西文化節日、宗教習俗與典故的滲透;定期舉辦英漢語言及文化對比講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因此,學習語言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還必須學習文化。學習外語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語的文化,而是從母語文化背景出發來進行哪怕是最簡單的交際,那么說的外語即使語音語調正確,語法規范,詞匯搭配無誤,表達也流利,但對方聽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別扭,這樣還是達不到交際目的。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教學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面對60年來最嚴重的環球金融危機,各國普遍關注經濟的振興和大學生就業。跨文化交際教學是一種立足于以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為內容的教學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更好地為就業做準備。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
[3]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4]李靜涵.淺談全球化視角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商務英語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31.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2)04-0032-02
赫丹/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公外部講師(遼寧大連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