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針對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教學策略
——以英語口語教學為例
王 爽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通訊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的直接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容易。但由于不同國家的人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各種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仍然會出現一些問題,語用失誤經常出現,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在英語教學中突出重點,采取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可有效減少語用失誤,提高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差異;教學策略;口語教學
針對語用失誤的分類及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必須從語言本身和文化差異兩方面著手解決。曹文曾將語言教學中對文化教學的探討歸結為3個方面,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首先,“教不教”這方面似乎已經不成問題。其次,“教什么”也是顯而易見的,教語言本身及隱含在語言本身背后的文化。這方面胡文仲和高一虹(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提出了文化教學應該包括以下5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交際(包括詞匯、習語、語法、語篇修辭);二是非言語交際(表情、眼神、手勢、姿勢、體距等);三是交際習俗與禮儀(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送禮等);四是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親戚關系、朋友和同事關系、社區關系等);五是價值觀念(個人與集體、人與外部世界、思維方式、知識和價值等)。第三方面“怎樣教”則是困擾許多教育者的重大問題。事實上,中國許多院校英語專業都開設了“英美文化”課等,其中不少內容雖然可以說是有關外國文化的,但對于學習者提高英語交際能力不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幫助。要是這類學習占了較多時間,反而有可能影響基本語言能力的訓練,不利于學習者英語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教什么”的兩方面內容的關系問題,到底是語言本身是第一性的,還是語言文化是第一性的,兩者關系該如何處理。
1.創造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根本目的,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則是達到這一目的重要實現手段。語用能力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著語言教學的成功與否,忽略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也就忽視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中交際能力也就是一句空話。所以注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極為關鍵。
英語教學中,以下原因導致了語用能力意識的培養的障礙:第一,教師認為語用知識具有普遍適用性;第二,教師認為有些語用知識可以從母語里遷移到新的語言中;第三、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掌握的語法知識越多,所記住的單詞越多,所閱讀的文章越多,其語用能力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并不總是具有把母語的知識和策略遷移到新的語言學習中的強烈意識。學生在對一門新的外語學習時,更多的是注意字的表明意思,缺乏對其語境進行分析、進行推理,不能如學習母語一樣,深究語句段落的更深層意義。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
語言的學習是為了滿足真實的交流需求,只有把語言的學習放在真實的環境中,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掌握。英語教學成功的保證就是可以給學生提供正宗的英語實用環境,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之間互相練習,來模仿英語的使用環境。提供真實的語用環境,不但有利于學生記單詞,記語法,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學習英語的文化背景。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務。交際能力不僅包含語言的正確使用能力,還包含對與語言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的掌握理解。英語教學教師應該經常關心學生的語用失誤,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然后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規避此問題,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內容。英語教學老師應加強對學生言語文化意識和語體意識的培養,減小語用錯誤出現的可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語用交際能力。
2.注重文化背景差異。克拉申(Kramsch,1993) (Kramsch,Claire,198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認為文化意味著差別、變異,是不同群體樸素交往時沖突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她認為,我們不應該把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視為附加在聽、說、讀、寫之后的第五種技能。實際上,文化始終是語言教學的背景,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影響著教學本身和語言交際。她指出,文化應被視為對語言能力的促進和對語言能力思考的結果。外語教學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具有特定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學習者,而更應當是跨文化的人格因此,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應該是相融并進的,而不能孤立地進行。
任何一門的語言的產生發展都離不開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外在體現,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交流,不注重交流雙方的文化背景的交流往往會帶來信息傳遞錯誤,給交流帶來障礙。交流的發生都離不開具體的環境,不同的環境,所采用的語言形式往往也不同。
在英語口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要對學生的進行語言語用的教授,更要介紹語言背后的文化,區分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區別。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才能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在日常交流中,減小出現語言語用錯誤的可能。
第二,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文化對語言能力學習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盡可能多介紹自己所親身經歷的與英美文化背景相關的事件,有意識地多介紹英美的發展歷史,傳統風俗、文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介紹一些關于英美文化介紹的簡單的資料書籍,讓學生盡可能地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學生語言知識掌握的好不等于學生的語言語用能力就強,如果學生不加強語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所表達的語句僅可能是符合語法法則的單詞組合,而不能真正表達其真實的語義,失去了交流的意義。
第三,教師應加強學生語體意識的培養。區分不同的對話發生場合,選擇正確的語體形式,使他們認識到在不同的場合,相同的語言功能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教師可以推薦較簡單,但是所含英美文化背景較深的影視作品給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對話進行的場景和表達方式,來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具體使用方法。通過觀看這類影視作品,學生能夠有效地結合語言語用學與社交語用學,同時通過觀看影片,學生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學生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把語言形式和社交環境以及文化背景聯系起來,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交際能力。
語用失誤是第二語言學習中不可避免的,如何對待語用失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語用失誤使學習者不斷克服錯誤而趨近目的語也是第二語言教學不能回避的問題。一般來說,處理語用失誤應該從如下程序入手。
1.搜集語用失誤。教師獲取學習者語用失誤語料的途徑是教學實踐,具體的語用失誤來源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學習者的書面表達,如口語作業、考卷等;二是學習者的口頭表達,如課堂上回答問題、與同學的課堂問答等。來自教學實踐的失誤,由于是學習者自發性使用,沒有受到任何的暗示或者限制,因此所得語料能夠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實際掌握情況和語用失誤的根源,但不足之處在于隨意性強,比較零散,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職業敏感性,長期跟蹤并且及時記錄。另一條途徑是以合適的形式設計問卷或者調查表統計這些詞語的語用失誤表現,包括其全貌、種類、特點、成因等。這條途徑針對性強,語用失誤集中,便于統計和操作,但由于受限調查,目標集中而突出,具有一定的暗示,易引起被測試者的應試性反應,即在自然狀態下,本來很可能進行錯誤選擇的,由于受到調查問卷的提醒作用而策略性的改變常規的反應,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或判斷。所以這種方法在可信度上要打一定的折扣。
2.語用失誤的整理和分析。首先,將搜集到的錯誤根據失誤還是語用失誤的性質進行剔除和篩選的工作。失誤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是學習者一時的口誤,經過檢查,學習者本人可以發現并能改正過來,對這樣的非典型錯誤,教師只需個別提醒,無需給予特別關注,如果不加甄選地展示出來,則是多此一舉,甚至誤導學生,降低教學效率,干擾學生對感知的注意力。而語用失誤則反映了學習者的實際語言狀況,是有規律的,成系統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其背后隱藏著一定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學習采用了母語或目的語的知識或規則,只不過用錯了地方而已。語用失誤才是整理分析和研究的真正對象。
其次,根據語言知識和語言習得理論將語用失誤語料根據錯誤的表現分門別類進行整理,不同性質不同知識點的語用失誤分作不同的類別,具有共性和內在有機聯系的語用失誤歸為一類,以便于學習者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同時再根據語用失誤的來源進行對癥下藥的處理:屬于母語負遷移的,要進行漢語和英語的對比分析;屬于目的語負遷移的,要對目的語的有關知識和規則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尋找最能為學習者接受和領會的角度進行說明;屬于教師和教材以及詞典誤導的語用失誤要及時加以糾正,以免語用失誤擴大等。分析要切中要害,把握本質,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并對語用失誤實例以最小的變動、最大程度地對原義的忠實進行準確的修改,便于學習者從正誤的對比中體會到正確的用法。
3.語用失誤的講解。語用失誤的講解是面向學習者對語用失誤進行分析說明,是有效解決語用失誤問題的重要環節。那么什么時候進行語用失誤講解合適呢?從作用的角度來說,可以在語用失誤發生之后,及時地對語用失誤進行糾正,避免語用失誤的繼續發生進而化石化;也可以在語用失誤發生之前,教師根據經驗主動出擊,進行語用失誤的預警,將語用失誤消滅在萌芽狀態。
(1)語用失誤糾正。課堂展示的語用失誤可以是學習者的作業中出現的,也可以是現場讓學習者做含有目標詞語的練習中出現。當然這是一個有陷阱的練習,其中一定會有目標詞語語用失誤的發生。
也可以把學習者的一些句子或語段篇章等引發下去,讓他們指出是否存在錯誤,錯在何處,為什么錯了,如何修改,這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大家從各個角度思考,提出各種意見,因此對語用失誤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而且由于這些語料都出自他們之手,對于他們來說,有一種親切感(為照顧學生的面子,教師不宜在課堂上指出是誰寫的),所以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關注的熱情,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由于語用失誤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一次糾正未必見效,可能需要多次糾正,所以經常做一些相關練習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做到有針對性的施教。
(2)語用失誤預警。根據教學經驗,將易出現的語用失誤在未發生時展示給學生,提前發出預警,以使學習者在正確和失誤的比較中體會目標詞的意義和語用特點,提高他們避免語用失誤的自覺性,這樣可以使學習者的習得過程少一些障礙和麻煩。語用失誤產生后再進行糾正,由于過度泛化的根深蒂固,能否糾正過來和需要多久才能糾正過來,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如果說語用失誤糾正是亡羊補牢的被動抵御,那么語用失誤預警就是未雨綢繆的主動出擊。
提高語用意識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語用意識,教師一旦得到提高,就會在體現在教學活動當中;而教師本身具備的語用意識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教師在口語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更應該加強語用知識的傳授,要注意導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正確運用語言,他們的口語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1]LeBlanc,C.and Courtel,C.Executive summary the culture syllabus.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0.
[2]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U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劉建懷,李曉琳.跨文化交際與語用失誤[J].科技信息,2009(29).
[6]王麗琴.對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思考.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9(6).
G641
B
1671-6531(2012)04-0034-02
王爽/華中科技大學文講華學院講師,碩士(湖北武漢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