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試論材料藝術設計與技術
周 瑩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得人們對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藝術家眼中,現代社會發展的支柱之一——材料不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更越來越多地包含了人們對于藝術的表達,即材料的思想觀念。著力介紹材料的不同分類以及相關的材料制作加工工藝,同時介紹各種材料對雕塑造型藝術的影響,能夠揭示材料具有的外在質感、肌理和材料藝術語言等無形的藝術思想。
材料;藝術;設計;技術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周邊生活的環境越來越來離不開材料藝術了。人們已經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轉而向環境藝術進發,開始主動開發、創造和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和技術來改變人們生活的環境。至此,人們對于物質世界的看法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尤其是人們對于環境藝術的看法,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藝術家對材料觀念性的認識和選擇應用方面。藝術家們已經開始突破傳統上對于材料的看法,認為材料不僅僅是那些可視的、可觸摸的,用耳鼻嗅得到的有形材料,那些無形的材料甚至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都可以被看作是材料。現如今,隨著新材料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各種材料也在不斷地拓展自己的風格,比如,在公共藝術雕塑中,材料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
藝術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含義的概念,它一般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動的,可以說沒有固定的準則和限制存在。它是指藝術家借用一定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和藝術主張。公共藝術指的是藝術家借助一定的藝術手段和材料媒介,以人為設計創作的主要服務對象,在某個特定的場所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它是以社會物質環境和社會精神環境為基礎的,是藝術家文化素養和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本文中談的公共藝術主要指雕塑。一般來說,公共藝術具有藝術性、長久性和公共性三大要點。
材料存在于我們周圍一切事物當中,它可以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也可以是通過嗅覺感知的無形材料,甚至包括了我們的思想觀念都可以被稱作為材料。材料已經深深扎根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了。可以說,材料與人類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不同的材料還常常被用來為歷史階段命名。從這個方面來看,材料對于人類文明具有重大的貢獻和價值。人們對于藝術設計的觀念轉變與材料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不斷的產生了各種新型材料,使得人們慢慢把對材料的使用提高到了一個藝術設計的高度。人們逐漸對于材料的看法從傳統的慣性思維中解放出來,并漸漸的把材料也看作是一種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把它作為一種交流符號的物質載體和藝術媒介形態。人們越來越發現了材料里包含的非物質內涵,即材料的文化背景因素等方面。到了上個世紀下半葉,已經出現了“讓材料自己說話”的觀念意識,促使了現代藝術獲得了蓬勃發展,使得藝術的功能和內容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藝術家們往往要找到與自己個人獨特性相匹配的材料和技術手段來形成自己的特色。
公共藝術都是人類情感通過物質材料的外在表達形式,具有長遠的藝術性和精神性,當然,材料的持久性和堅固性也不容小覷。此外,材料的選擇還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公共藝術的魅力,我們要合理選取材料,要根據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來正確合理的應用各種材料。一般來說,公共藝術材料包括了以下這幾種材料:(1)石材:可以說石材是人類用來作為雕塑材料使用歷史最為悠久的材料,其量多,質硬,產量還頗豐,雖說其可塑性不是太強,但是其具有較好的耐久性能,各種雕刻或簡或精、或拙或巧都有著極大的表現空間。根據種類的不同,可以有比重、硬度、吸水、張力等的區別,因為化學成分的不同,又有黑白藍黃灰等幾種不同的顏色。可以說,石質材料對于人類歷史的文明起著重要的銜接和過渡作用;(2)木材:我們挑選木材的時候,要注意其紋理,顏色,密度以及原始形狀等重要的指標,最好選擇離地面至少十厘米以上的木材,這樣可以有效防蟻防水。木材的種類繁多,常用的就有楠木、樟木、柏木、紅木、椴木、松木、楸木、桃木、梨木、檀木以及龍眼木等。相對于石材和金屬材質來說,木材還是偏向軟性的,雖說也有較為硬的木材,但是,總的來說,木材還是比較易于雕刻的;(3)混凝土:又稱為水泥,其主要原料為石灰石粘土。在雕塑中經常使用的是白色水泥,它是一種良好的凝性材料,是一種較為經濟且易于普及的石材代用材料;(4)陶瓷器: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狀化合物,大致可分為陶與瓷兩大類,陶與瓷內部又各細分粗精的陶與瓷。從成品角度看,陶的質地粗松多孔,有一定的吸水性,敲擊聲音低沉。瓷有無釉與施釉兩種質地,其細密,堅硬,不吸水,敲擊聲音清脆;(5)有機高分子材料:其特點為對光的反射性差,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觀,有的呈柔性,能夠承受形變,在現代設計中應用十分廣泛,其造型多彩,對傳統工藝有著較大的影響,其主要包含了塑料、合成纖維以及合成橡膠三種材料;(6)金屬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在常溫下通常為固體不透明狀態,在磨光或者拋光后有較好的光澤,具有一定的重量,但是卻易于變形,在材料世界中具有與石材一樣的堅固強硬的特性。
材料作為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往往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材施藝,各行其是的材料有著自身的品格,被稱為鐵和玻璃的詩人。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就是在不斷的發現材料,利用材料和創作材料的過程。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材料的生產和研究也逐漸走上了科學化的發展軌道,慢慢形成了一個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新學科。我們長期以來對于材料的認識和加工多是經驗型的,基本上缺乏準確的定性定量的科學界定,因而,我們必須注重對于材料的科學知識了解,注重使用材料的科學性。這樣,藝術家們才能科學地把握住材料,并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來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又具有一定藝術氣息和美感的藝術世界來。我們知道,材料的性能來源其內部結構,各種工藝技術必須建立在材料客觀性基礎之上。事實上,藝術家使用材料的技術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利用與改造的關系。目前,材料藝術的設計手段與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1)雕刻:可以說,雕刻是雕塑藝術中運用較為廣泛、又具有相當長時間的手段之一,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刀;(2)塑造:塑造一般用手的各個部位,如大拇指、食指或整個手掌等替代工具來進行制作,此種手段最能直接傳達人的情感;(3)鍛造:它是手工業文明發展之后產生的一種特殊的雕塑成型手段,能夠較為充分的發揮金屬板材的延展性;(4)合成:它是指將一定的材料制成一定的形狀,通過各種連接方式組合于同一空間之中形成一定的物象的制作手段,它是作為加法的塑造手段,是科技發展的一種變異和擴充。它具體有釘擰、粘接、焊接、捆扎、編織以及擺放等六種形式。無論我們使用哪種材料和藝術設計手法,我們都要注重材料的審美特性,比如說質感、肌理等方面。我們還要關注材料中的無形魅力,比如說材料的文化性,因為藝術家對于材料的認識理解最能體現藝術家與材料之間的共生關系。
總而言之,在現代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材料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要不斷更新對于材料的認識。不僅僅是加強對于傳統意義上材料的理解,更要強化對于材料新內涵的認識,材料是物質,是思想,是文化,是語言,其藝術價值是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反映了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技巧。我們要盡量實現材料的有形與無形的統一。無語與有語的融合,使其在公共藝術,即本文所述的雕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得材料能夠從“材料代語”變為“材料自語”,讓其作為藝術語言的有效媒介存在,既有效表達了藝術家的創作情感,又能增強觀者的視覺心理,使其達到完美統一。
[1]車建全.現代繪畫材料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2]羅平.用材料思考-淺析材料語言在壁畫設計中的作用[J].裝飾,2002,3.
[3]騰菲.材料新視覺[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4]吳家驊.發展中的中國環境藝術室內設計與裝修[M].2000,3
[5]吳順平.現代雕塑設計與技法[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3.
[6]鄭乃銘.藝術家看公共藝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何 巖
J0l
B
1671-6531(2012)04-0140-02
周瑩/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商貿分院講師(江蘇南通 226001),江南大學研究生(江蘇無錫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