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50部隊 倪澎濤
當今無線局域網能夠廣泛的被人們應用,主要依賴于其本身的迅猛發展。由于移動服務的連續性,因而必須要保證切入點之間頻繁的而又快速的切換。此外,無線網絡在安全認證過程中也會讓切換時延加長,所以很多協議都被提了出來,主要就是能夠更好的解決安全切換延時這一迫切問題。實現安全快速切換協議是對延時進行驗證、測試的重要方法。筆者在研究現有的無線局域網安全快速切換協議的基礎之上,通過分析WSFHP這一種新的安全快速切換協議,設計并實現了WLAN(無線局域網)的安全快速切換系統。
對于WLAN的快速切換系統,是由申請者、認證者、認證服務器這三種網絡實體構成的。申請者是支持快速切換功能的終端;認證者則是支持快速切換的AP;而認證服務器又是采用RADIUS服務器實行認證、授權和計費的。想要進行軟件升級,無需使用其他新的硬件設備,因為系統本身會利用現有的WLAN網絡,并在硬件上采用與WLAN相同的設備即可達成。認證者(即支持快速切換功能的AP)和認接并同時為支持快速切換功能的網絡終端提供網絡接入服務的。客戶端是通過802.11無線邏輯鏈路連接AP端,AP端則又是通過以太網邏輯鏈路來連接認證服務器,這就是WLAN安全快速切換系統的體系。安全協議向EAP協議進行傳輸,是在進行終端接入和快速切換之時,客戶端與AP之間的EAP流連接,是通過EAPOL協議完成的;而AP與認證服務器的連接,則是通過RADIUS協議來實現。
客戶端一個軟件模塊,其作用在于實現安全協議申請者角色,可使移動終端在無線局域網環境中安全接入相應的網絡,也可以能夠使并民在小同的BSS間進行安全快速的切換,但不會影響到正常的服務使用。客戶端之所以能夠解決終端安全接入和快速切換問題,是因為它可以通過軟件模塊形式精細的部署到windows平臺與linux平臺的。AP可以讓使WLAN中AP支持快速切換功能,并支持移動終端在各個不同的BSS間安全切換,是因為安全協議認證者角色是由它來實現的。認證服務器端實現了安全協議認證服務器的角色,為安全認證及快速切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則是使用了RADIUS服務器。通過代理形式,各個服務器間可以解決不同移動域間的漫游問題。
考慮到用戶在高速移動中服務質量的問題和網絡接入的安全性,勢必為無線局域網重新設計另一種新的更具特點的協議。
這樣的新型協議要滿足下面五點:
(l)要滿足最基本的安全接入和通信加密要求。
(2)為防止中間人攻擊和會話劫持攻擊,必須采用雙向認證。
(3)能夠減少移動終端在無線訪問節點(AP)間切換的時延。
(4)認證交互過程要簡單、高效。
(5)容易實現,具有很好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
為了滿足能夠滿足上面幾點要求,筆者在這提出了一種新的安全快速切換協議,就是WSP一H,協議有下面幾個特點:
(l)基于802.lx一EAP認證框架,安全性高,協議容易實現。
(2)基于RADIUS服務器,保證安全性,滿足大規模的網絡環境需求。
(3)客戶端、AP、服務器三者間的認證交互過程采取證書進行雙向認證,其目的在于防止中間人攻擊或是會話劫持攻擊,提高安全級別。
(4)具有簡單高效的認證交互過程。
雖然STA和AP之間信任關系是通過AS來傳遞的,但STA和AP之間的共享密鑰AS是得不到,這是因為在協議中進行了兩次不相同的DH密鑰交換(STA和AS,STA和AP)。但是在802.11i中,AP所得到的密鑰是AS通過安全信道發送的,所以也就知道了STA和AP之間的共享密鑰,同時,協議也實現了STA和AP之間的顯式密鑰認證,STA和AS間的也一樣。由此可知,協議執行的效率得以提高,設備接入的響應時間得以縮短,在于新的STA在通過新的認證協議接入到無線網絡之后,已經不需要以前的四步握手進行STA和AP之間的基于共享密鑰的顯式密鑰認證了。
本文就WLAN安全快速切換系統描述與體系結構發表自己的觀點,主要對申請者、認證者、認證服務器這三種網絡實體進行分析。接著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網絡協議,并提出了新型協議的滿足條件和幾個特點。
因為無線網絡快速切換是一項極其復雜、很具挑戰的系統工程,所以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時間和其他原因的限制,筆者沒能更好地、更詳細地分析是否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想更多優秀的同行學習,集大成智慧,設計出更加高效的WLAN快速切換系統。
[1]羅超.基于AP的wLAN快速切換機制研究[D].2010,1.
[2]汪麗萍.基于WIM[AX技術寬帶無線網絡下切換策略的研究[D].2007,3.
[3]時振宇,李昭.徐恪.基于虛擬接口的802.11網絡切換技術[J].計算機工程,2008(1):111-113.
[4]沈嬌,陳俊,李海城.異構無線網絡垂直切換技術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0(11):209-213.
[5]李慧奇,鄒正英,張琴等.基于MPLS無線接入網中的快速切換[J].郵電設計技術,201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