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土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立足校本研究 扎實推進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王金土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高職院校的生源層次、師資隊伍、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一直是困擾高職英語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學無所用”、“學用分離”,高職英語教學如何定位,如何走出困境?從校本研究出發,查找問題根源,深度剖析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教育理念、教師素養、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
校本研究;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一)生源:基礎較差、跨度較大
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英語水平普遍較差。我院也不例外,從2010和2011年招生英語成績來看,低分率高、跨度大、上及格線寥寥無幾,平均分極低。
(二)師資:隊伍年輕、缺乏“雙師”
1.師資結構尚不合理。我院現有專職英語教師15人。從年齡看,40歲以上5人,占33.3%;30~40歲3人,占20.0%;29歲以下7人,占46.7%,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整個教學團隊的66.7%,以青年教師為主;從職稱看,副高職稱3人,占20.0%;講師3人,占20.0%;助教9人,占60.0%,以初級職稱為主;從學歷(位)看,碩士學位3人,占20.0%;本科12人,占80.0%,以本科學歷為主。15位教師中有70%以上畢業于師范院校,且有部分教師從中學轉入。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和低職稱面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業務水平提高的問題。從理論上說,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的理想比例應是1:2:2:1,而我院專職英語教師職稱結構和這一比例還有較大的差距;師范院校畢業生在英語語言教學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其所面臨的問題是專業知識的缺陷以及如何將英語知識和技能植入行業/專業英語教學中;轉崗教師面臨著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問題;學歷結構不夠理想面臨的是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如何在工作中自我提升專業素養。
2.“雙師”比例亟待提高。在專職英語教師中,具有“雙師”素質的5人,占三分之一,大多數教師尚未具備“雙師”素質;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僅1人,占6.67%,說明英語教師和企業/行業的結合程度極低。從高職院校的要求來看,高職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扎實的英語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還應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但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英語教師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企業的工作鍛煉。
(三)教學:定位模糊、教法陳舊
由于受到“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通過率的影響,公共英語教學大多定位在準備“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上。英語教學活動圍繞A,B級和四、六級考試進行,使英語教學回歸應試。“以職場交際為目標,以應用為目的,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的英語教學目標發生了位移。
教學定位不清,目標偏離,回歸應試,教師扮演著教學大綱的忠實執行者和書本知識的機械傳授者角色。加之教學資源限制,公共英語多為合班教學,課堂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教師中心”課堂仍在延續,傳統教學還在進行,“教教材”現象繼續上演,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脫節普遍存在。
(一)更新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
此次研討會,重慶大學教授丁勇對“智能建筑綠色發展”課題成果進行了匯報,課題組通過前期調研、中期研討、后期總結梳理等階段,目前形成了《我國智能建筑綠色發展研究報告》,報告提出了智能建筑發展趨勢及預測形勢,以人為本,智能建筑開始實現可持續轉型發展。課題成果《綠色智能建筑技術實施路徑及機制》:通過發展規劃、標準規范、經濟激勵政策、人員及制度保障等多措并舉,多方協作,創新機制體制,牢固產業鏈,注重技術融合,完善測評標識體系,促進綠色智能建筑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高職教育兼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高職英語教學不僅應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必須突出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壓縮”,也不是高中教育的延續。高職院校過分重視和強調英語等級考試,必將使教學偏離“以應用為目的”的軌道,步入“應試”的歧途。高職英語教學理念,簡單地說就是弄清楚“教什么”(教有助于學生語言運用技能形成和未來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和“怎么教”(將基礎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運用能力)。確立學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堅持“實用為主 、夠用為度”的原則,體現英語教學的職業性和實用性。
(二)提高教師素質,服務人才培養
1.職業素養。教師職業素養歸結起來包括教育思想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知識素養、職業能力素養和身心素養5個方面。對一個教師來說每一項都極其重要,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職業道德素養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靈魂。高職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師要比其他普通高校的教師付出更多。倘若沒有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情懷,沒有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態度,縱使有再多的理念掛在嘴上,再高的學歷擺在桌上,又有何用?因此,提高師資隊伍素質首先要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使其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覺悟、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和為職業教育服務的精神。其次是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思想素養,它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最后是著力拓展專業領域知識,并且把提高教授專業英語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2.“雙師”素質。在具體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英語課型選用相應的英語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語言基礎課教師須具有“雙師型”意識;專業理論課教師應具有“雙師型”素質;實習實訓教師應是“雙師型”教師。目前,由于專業英語師資隊伍薄弱,我院專業英語課程主要由英語基礎課教師和專業教師承擔。因此,存在很多的問題,英語教師不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專業課教師又不懂英語教學規律,兩種教學學生都學之無味。專業英語課程變成了公共英語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
“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和其他專業教師的培養有所不同。英語教師要學習掌握所教的學科專業知識,并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了解行業現狀,職業崗位需求和行業的未來發展;到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進行見習和工作實踐,重點提高教師的專業和實踐教學能力。
(三)構建課程體系,設置過程目標
第一學期,以基礎英語為主。重在“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突出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重點突破日常活動中的英語交際,為下階段的“職場交際英語”打下基礎。主要涉及英語基礎語言知識,涵括聽、說、讀、寫各種技能訓練,開設“課程銜接模塊”、“視聽說模塊1”、“基礎讀寫模塊”。側重基礎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課程特點:起點較低、內容簡單。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打好基礎。
第二學期,以職場英語為主。重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進一步提高英語聽、說水平。重點聚焦商務活動中的英語交際,主要涉及常用職業場景的英語交流,包括職場英語交際和常用的英語應用文體的寫作指導。開設“視聽說模塊 2”、“職場交際英語模塊”,“英語閱讀模塊”和“英語應用文寫作模塊”。由通識英語轉向職場英語,進一步加強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體現交際性、實用性和職業性。
第三或四學期,以行業英語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實現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接軌。主要涉及從事本專業崗位工作需要的特定英語,使他們能在日常活動和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業務活動中進行一般的口頭和書面交流,以提升職業素養。開設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行業英語口語模塊”、“行業英語詞匯模塊”和“行業英語閱讀模塊”。突出專業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創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模式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根據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資源和教學設施狀況,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任務項目為中心”和“以行業需求為中心”的“三心”教學模式。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高職英語教學的主線,必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原有知識水平差異、個體認知水平差異、學習潛力差異和發展水平差異,以人為本,因“才”施教。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個體發展展開,充分調動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讓學生“學”會英語,而不是“教”會!因此,我們從學期初的“教學銜接”到“分層教學”;從“小組合作學習”到“自主學習”;從“課堂教學”到“網絡平臺學習”到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英語活動都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開展的。
“以任務項目為中心”是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必須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任務”源于課堂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各種“任務”,獲得并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項目”則主要仿真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實際。我們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將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具體技能的訓練項目,使語言學習和工作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
“以行業需求為中心”是高職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必須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在教學中,以行業崗位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行業的需要,就是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根據不同行業對英語能力的不同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節。比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我們在教學中偏向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機械設計、財務管理、服裝設計、食品生物、計算機應用等專業,我們則側重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同專業,側重不同。對于專業詞匯的處理,側重于幫助學生掌握接受性詞(Receptive Vocabulary),而不是能產性詞匯(Productive Vocabulary)。這是由于高職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來能閱讀一些英文技術資料,而不是利用英語來撰寫學術論文。
(五)加強教材建設,開發特色教材
教材建設是高職高專外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環節,同時也制約著教學模式的改革[1]46。高職英語教材要以培養符合社會實際英語需求的學生為導向,同時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重點加強學生聽力、口語以及專業英語技能的培養。一套好的高職英語教材應該是:1)重視高職生源特點,起點低、內容精、梯度小,首先是學的進,再考慮學得好。2)突出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聽、說能力,把對技能型人才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的訓練放在首位。3)注重職業能力培養,體現不同專業特色,做到與未來職業崗位相結合,體現職業發展原則。高職現有的英語教材從整體上看過于注重語言基礎知識,通用性有余,職業特性不足。可以根據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開發更適合高職特色教育的英語教材:英語通識教材,供高職各專業第一學期使用(約80學時),1800左右詞匯(含在中學階段已經掌握的詞匯);職業英語教材,供高職各專業第二學期使用(約80學時),800-1000左右詞匯;專業/行業英語教材,供高職第三或四學期不同專業使用(約80學時),800-1000左右詞匯。因此,開發一套具有校本特色,既重語言基礎、又重應用能力,同時又與未來職業崗位需求接軌的教材是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六)注重評價體系,形成正確導向
評價對教學具有導向、調節、激勵、診斷、監督和管理等功能。不同的評價方式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構建多元化的、多維度的、多層次的評價體系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對教師的評價,應從“英語等級考試通過率”轉變成“為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績”。細化為日常教學、教科研成果、公開課教學、輔導答疑、課外活動指導和自我專業發展等。
對學生的評價,應從終結性評價轉變成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體系;從教師評價轉變成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多層次評價;從單一的學業評價轉變成既有學業又有非學業、既有知識又有能力,還包括身體素質、健全人格、合作精神、學習態度等多維度的綜合性評價。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的合作和不懈的努力。高職英語教學質量關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職培養人才的素質和社會對高職辦學的認可。陪伴高職教育一路走來,我們遇到困難、發現問題、不斷探索、大膽改革。結合校本研究,分析自身問題,借鑒成功經驗,提出改革思路。從實際出發,以教學為突破口,努力提高英語教育質量,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
[1] 劉黛琳. 高職高專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高教[2006]16號.
[3] 祝士明,張元. 雙師度——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J].職教論壇,2007,(6).
G71
A
1008-7427(2012)10-0031-02
201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