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潔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研究
夏 潔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當今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已經成為了社會管理和高校教育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探究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成因和危害,尋求對策預防和改善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癥已成為當務之急。所以,了解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及時關注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動態,提出有效的對策,是當下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原因分析;對策
如今,網絡游戲已成為大家閑暇娛樂的一種生活方式,大學生是網絡游戲的主體。然而,網絡游戲也似一把雙刃劍。網絡游戲能給大學生帶來視覺沖擊和聽覺震撼,讓他們在享受信息科學技術成果的同時也能娛樂身心,緩解各種外部壓力,培養團隊精神,在游戲中的成功,更能帶給他們成就自我的滿足感。但是,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節制的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娛樂也會變成一種負擔,還會因為長時間的沉溺而導致身體素質下降,荒廢學業,人際交往障礙,有的甚至因為網絡游戲成癮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對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實踐意義。
(一)網絡成癮概念界定
美國彼茲堡大學Kimberly Young提出網絡成癮的定義:“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 IA)、“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 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
(二)國內現狀研究
根據2011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11年6月,我國的網民數量達到 4.85億,其中學生所占的比例最高為29.9%。根據《2010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10年底,中國青少年網民數量達2.12億,其中大學生網民占14.7%。而另據《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目前我國城市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4.1%,人數約為2404.2萬人,其中大專生占19%,本科生占13.6%,研究生占14.1%。即大學生共占46.7%。因沉迷網絡游戲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也頻有發生。因此,關注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并積極分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探討其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形成的主觀原因
1.大學生沉溺網絡往往與他們個人的性格特點有關。如有的大學生總是感覺內心孤獨、抑郁,性格內向,敏感、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差,渴望成功和自我實現欲望強等心理特質。
2.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形象逐漸清晰的青春發育期階段。他們渴望言論自由,向往感情自由和思想自由,追求自我設計的理想人生。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受挫,而有的大學生抗挫能力較差,在他們的內心就會自覺產生種種不安、孤獨與恐懼的情緒,因而,容易形成自我封閉,繼而尋找轉移、傾訴和宣泄自己不良情緒,表達內在心理感情的補償平臺,就可能把情感滿足和壓力釋放轉向計算機網絡以尋求支持,這種依賴不斷強化了他們的“虛擬人生”,使真實人格和現實生活異化。
3.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能找到成就自我的滿足感。部分大學生為了忘卻現實中失戀的痛苦,選擇與網絡對象形成固定形式的交流習慣,這種隨行所欲的交流過程能讓他們產生心理安全感和依戀感,他們從而轉向過分迷戀網絡上的人際交往來建立彼此的友誼或愛情,并以此關系取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成為網絡交際成癮者。網絡交際成癮者往往情感豐富,但在感情表達上不是積極向外,而是選擇壓抑的方式。在人格上,一半以上成癮者表現為內向和交往被動者,有自卑感,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往往處于弱勢;而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隱蔽性和有限的感官接觸等特點,能使他們在網上社交很容易獲得成功,這種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不斷遭遇挫折和在網上社交的游刃有余,勢必導致更多的重復上網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成癮形成的客觀原因
1.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家庭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90后大學生中屬獨生子女的比較多,且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遠離父母,異地求學。成癮學生的家長往往忙于工作,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不少家長總是用物質和金錢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并一味地把自己愿望強加到子女身上,教育他們一定要出人頭地。這種教育方式更多地顯現出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很少顯現出應有的情感溫暖、理解和支持,導致子女不愿向家長傾訴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而是選擇網絡作為他們精神寄托和釋放壓力的途徑。特別是網絡游戲成癮的大學生,他們的家庭教育負面影響尤為突出,家長固有的長輩為尊的傳統觀念較重,對網絡游戲缺少理性認識,在得知子女接觸網絡游戲時,常以粗暴的方式加以禁止,使得這些學生對家長失去信任,同時,出于青春期高度的叛逆心理,他們更加親近網絡游戲。有的學生從小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較嚴格,當他們遠離父母后,覺得少了父母的約束,可以獨自處理自己的時間,追求一種沒有家庭監督的無拘無束的生活環境,留戀于網絡的虛無縹緲。也有一部分學生生活在家庭結構不健全的環境中,使他們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別是單親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愛或母愛,會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問題,往往比較內向、孤僻、自卑,便會在網絡中尋找可歸依的群體,迷戀于網上的互動生活。
2.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與網絡游戲自身特點有很大的關系。網絡游戲是高科技發展的產物,具有變化性,操作便利性,新穎性等特點。網絡游戲的匿名性除了可供使用者任意變換角色與身份外,使用者可以暫時不必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借由網絡的虛擬性,隨意轉換自己的性格特點。在虛擬世界中,游戲者除了得到娛樂外,還可以經歷各種體驗。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身體素質下降,學習成績下滑。從長遠來看,過分沉迷于網絡游戲,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人際交往、思想道德乃至法律意識等各方面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長時間無節制的玩網絡游戲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是一種嚴重的摧殘。由于無法控制上網時間,大腦長期處于一種興奮狀態,不能得到適當的休息,肯定會導致身體素質下降。長時間這樣會導致生物鐘紊亂,晝夜顛倒,視力減退,食欲下降。頭痛,頭暈,惡心,乏力等一系列狀況,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2.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
過分沉迷網絡,會使其性格更為孤僻,對社會形成隔離感。悲觀,沮喪等心理障礙,對正常的學習和娛樂活動無興趣,消極的逃避現實,把對現實的感覺和喜怒哀樂寄托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造成角色錯位,情感錯亂,感情淡薄,情緒低落,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興趣缺乏,人際關系疏遠,認知模糊且遲鈍等眾多問題。
3.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正常學習
“由于網絡成癮者的興趣和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網絡上,對學習喪失興趣和缺乏動力,致使他們厭學或者不學,學業生涯受到嚴重影響”。[2]對于大學生來講,盡管已經成年,但仍然是學生,其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學業也會因為長時間的網絡游戲而荒廢。例如,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的小肖。小肖以前一直是個優秀學生,高中時各種獲獎證書已壘了一摞。剛進大學時,看到身邊的同學玩游戲,他也跟著買了一臺電腦,開始通宵達旦地玩網絡游戲。從此以后,他就經常上課遲到,甚至曠課,成績也從班級前十名跌到了三十幾名。短短一年時間,就有三門必修課不及格。
4.造成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識淡薄
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沒有國家,沒有政府,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大學生可以以虛擬的身份在這個世界中自由發揮、任意行為,而不需要負責任。這很容易淡化大學生的責任和誠信意識,事實上大學生的責任和誠信意識已經有日益淡薄的趨勢。網絡游戲中充斥著嚴重的暴力情節,甚至是色情淫穢的內容,長期浸淫于這種環境之中,對于他們的法律意識有著嚴重的影響。在網絡游戲中,大學生們可以組成行會、幫派,為了爭奪寶物、換取積分,他們可以在游戲中隨意地殺掉其他人。長期以往,大學生接觸到的都是一些殘酷無情、自私、冷漠的個性,這些都可能造成大學生道德缺失、法律意識淡薄、人性扭曲,嚴重的會導致大學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容易造成大學生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
首先,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大學生整天面對機器,缺少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網絡游戲中大學生都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以虛擬身份進人游戲,從而把自我分裂為虛擬的和現實的。而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大學生常常陶醉于虛擬自我的那種自由、暢快與灑脫中,不愿意面對現實的自我。因此,他們往往會不斷地放大虛擬的自我,而回避現實的自我,形成雙重自我經常錯位的人格。當現實的自我遭遇挫折,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大學生就容易產生心理焦慮和浮躁,情況嚴重者甚至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網絡游戲國家政策支持,輿論倡導,其經濟效益也非常顯著,在未來的日子里肯定會發展得更快,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問題必將更加嚴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也會越來越艱巨。所以,有效控制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除了社會、家庭、學校外,大學生應該合理使用網絡資源。
(一)社會和家庭方面
國家應加強執法力度,加強對游戲開發商、營運商和網吧的管理。家長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的管理,平時多跟孩子溝通,及時將其情況跟學校溝通。家長在發現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后應穩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有研究者認為:“營造一種和諧、信任的家庭氛圍,與孩子進行一種平等的交流,這樣會及時地發現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長作為保護未成年人不被網絡侵害的第一道防線,迫切需要提升教育方法和新的科技知識”。[4]因此,家庭在控制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方面
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首先要加強隊伍的建立和強化。高校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政治理論課教師育人的作用,強調全體教師均應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工作和理論教育融入到一起,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研究者認為,“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素質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邀請一些知名學者來校作學術講座,利用社團組織各種藝術活動,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在拓展視野,陶冶情操的同時,引導其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學校可以通過講座、展覽等說明網絡成癮的危害,提高學生的免疫力”。[5]還可運用群體支持法,強制地要求他們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減少和降低乃至最終脫離他們對網絡的依賴。最后,對網絡游戲成癮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及時發現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并對其進行干預是十分重要的。
(三)大學生自身方面
在防治網絡游戲成癮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其通過健康途徑獲取成就感。大學生對網絡游戲上癮,完全是出于一種對游戲本身的癡迷和熱愛,是出于一種內部動機的驅使。要真正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就必須培養學生愛學習的習慣,并不斷予以強化。這一建議雖然有點“老調重彈”,但卻另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發現,當進入大學以后,因為沒有升學壓力,和高中以前的學習相比,壓力減輕很多,其學習動機就已經開始分化了,學習動機純粹是一種來自內部的認知內驅力和希望成為一名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生”形象。
[1] 楊眉,鐘崇建,張雅茹.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原因剖析及其對策[J]. 西南大學學報,2010,(5).
[2] 張蕤.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及其對策[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1,(11).
[3] 鄒長生. 幫助大學生擺脫網絡游戲成癮方法探討[J]. 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4] 趙洪亮,施國盤. 大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1).
[5] 閆宏微.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原因探析及其策略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G455
A
1008-7427(2012)10-0044-02
2012-06-28